APP下载

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2020-07-07唐林

文史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益州石门巴蜀

唐林

《石门颂》是东汉碑刻隶书的精品,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也称《杨孟文颂》。刻石高327厘米,宽254厘米;2行,每行30或31字不等;凡660余字,为汉代摩崖字数最多者。其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于褒城县(今属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文字内容是歌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石门颂》刻石现存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1]它是中国著名的汉中“石门十三品”之第二品,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

《石门颂》一出,历代多极尽赞美之词。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石门铭》飞逸奇恣,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杨震方《碑帖叙录·石门颂》:“其书风天真流露,极飘逸新奇”。清王昶等称为汉人极作,为司隶者必学之范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钟明善《中国书法簡史》:“《石门颂》摩崖刻石,用笔有如锥画沙之劲挺含蓄;结字有疏密斜正、开合变化之趣;有纵行而横列不拘……其笔势夸张如长枪大戟舒展奔放。全篇章法茂美,气派宏大”[2]。张祖翼于咸丰六年(1856年)为古鉴阁藏本《汉石门颂》作跋叹曰:“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此碑帖备受名家推崇,为汉隶书之上品,习隶者必学之范本。[3]

《石门颂》文字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描述石门历史(高祖——明帝——安帝),(杨孟文)奏请加(王升)表功;第二部分为颂,四字颂文(颂杨孟文);第三部分为题名,(王升)属吏;第四部分为后记,记(王升)修路新功德。[4]全文可见《中华传世文选》[5]《中华百体文选》[6]等。

《石门颂》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7]此刻石是中国300幅书法名作之一。[8]

那么,陕西汉中的《石门颂》又与四川或者巴蜀有什么关系哩?笔者之见,起码有三种关系。

一、汉代汉中属于当时的益州管辖是益州的辖地

春秋战国时期,汉中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秦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州(部)刺史,在巴蜀故地设立益州,[9]“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10]。其时汉中郡治复还南郑县,属益州管辖。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定益州,二十四年取汉中。[11]其后,诸葛亮将汉中作为北伐曹魏的军事据点,[12]派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13]。

西汉时的益州以成都为州治,其辖地以现在的四川省为中心,北面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南面包括云南、贵州一带。这相当于广义的“蜀”地,也正好是秦汉间巴蜀及“西南夷”地区。[14]东汉益州先徙治于广汉郡涪县(今四川绵阳东)。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秋,刘焉入蜀作“益州牧”,徙州治至绵竹。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或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绵竹失火,加之刘焉之子被杀,刘焉遂移治蜀郡成都,领九郡,汉中郡乃在九郡之列。[15]在先,初平(公元190—193年)中,益州曾徙治于广汉郡雒县(今四川广汉北)。[16]三国时,刘备定都益州成都(公元221年)。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至少在西汉至三国时期),狭义上的益州是成都的代名词,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所载;而广义上的益州则是四川的代名词,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述。

其实,从文化上讲,陕西汉中有史以来就是巴蜀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古蜀文化是由一个中心(三星堆—金沙—十二桥文化)和四个板块(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岷江上游)构成。[17]

基于以上所述,陕西汉中褒斜道上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石门颂》,当时是在益州所辖的汉中郡的区域内,是东汉四川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石门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四川人

这两个人,一是杨涣,他是《石门颂》中被颂扬的人物;一是王升,他是《石门颂》的撰文者。为什么说他们是四川人呢?

关于杨涣。《华阳国志》载:“杨涣,字孟文:以清秀博雅,历台郎、相,稍迁尚书、中郎、司隶校尉,甚有嘉声美称”[18]。司隶校爵与郡太守职务相当,只是所司范围不同。贾大泉《四川历史辞典》“杨涣”条载:“杨涣,东汉犍为郡武阳人,字孟文。历官台郎、尚书、司隶校尉等职。安帝时,羌人起义,破坏汉中褒斜谷通道。顺帝时,杨涣奏请重开石门,得到皇帝支持,重新修复石门。”[19]宋洪适《隶释》卷四:“《顺帝纪》 延光四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盖从其所请也。”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就谷中刻石,歌颂杨涣复通石门功德,世称《石门颂》或《杨孟文碑》。

关于王升。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石门颂”条载:“王升,东汉顺帝至桓帝时人,字稚纪,楗为武阳人。曾任汉中太守,其他生平不详”[20]。王升虽为汉中郡太守,不过史载近无,但从《石门颂》第四部分的后记知道,他当汉中太守时修复了褒斜道。[21]

大家注意到,杨涣与王升俩人均为楗为武阳人。那么,楗为是什么地方?

楗为,即《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的楗为郡(后改“楗”为“犍”),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时治所鄨县(今贵州遵义西),后陆续移治广南(今四川筠连境)、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22]汉代的武阳治所在今天的四川省彭山县双河乡。[23]也就是说,杨涣与王升均为今四川彭山县人。

综合其他史料,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石门颂》文字中的杨涣、王升 ——

[13](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九《吕乂传》。

[14]参见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46页。

[17]参见段渝主编《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四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03页。

[18](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中“孟文翘翘,丕显有成”条。

[19]贾大泉主编《四川历史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73页。

[20]张政烺主编、(清)曾国藩编选《经史百家杂钞全译》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6页。

[21](日本)纸屋正和著,朱海滨译《汉代郡县制的展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37页。

[22]谢芳琳:《“石门十三品”说略》,《文史杂志》2009年第2期。

[23](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刘琳注释);钟林元:《<石门颂><杨淮表纪>主要人物考》,《文博》1995年第2期。

[24]谭宗义:《褒斜道》,载《汉代国内陆路交通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年版,第2页。

[25]李久昌:《战国秦汉时期褒斜道的发展》,《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26]参见四川省彭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彭山县志》,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638—641页。

[2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第963页。

[30]参见徐来军:《<石门颂>研究》,《书法之友》1999年第10期。

[31]王蓬:《中国乡土影像·陜西汉中:西北江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

[32]吉武昌、贺婷:《〈石门〉:野性、放胆、自由》,《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3]参见施永安:《汉碑读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277页。

[34]参见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专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35]参见郎绍君、蔡星仪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1页。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益州石门巴蜀
石门二十四景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汉中石门十三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石门茶产业简介
对临《石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