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蝠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搏
2020-07-07李鉴踪
李鉴踪
庚子新年伊始,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席卷了中国大地,原本的“春节黄金周”立即转换成为全民抗疫模式。在这场人毒大战中,蝙蝠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虽然这次“新冠肺炎”的传染路径尚无科学定论,但蝙蝠作为这种致命病毒的原始宿主似已不容质疑。一夜之间,人们无不“谈蝠色变”。
问世间蝠为何物?蝙蝠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不禽不兽的家伙
蝙蝠,又称天蝠、飞鼠、岩老鼠等,四川人叫檐老鼠。它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动物:说是禽吧,却是资格的哺乳动物;说是兽吧,它却能飞,是地球上5000多种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者。真是个“禽兽不是”的家伙!
蝙蝠长住阴暗洞穴,常在夜间活动,仗着一身绝技,在黑夜里不但能自由飞翔,还能准确捕捉猎物。这“不禽不兽”的家伙为啥只在夜晚才出来活动呢?川西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凤凰做大寿,四面八方的雀鸟儿都飞来拜寿,只有檐老鼠没来。凤凰发气了,叫孔雀去把它喊来。凤凰质问它:“我为禽中之王,你为啥不来给我做生?”檐老鼠说:“我不是禽,是兽。”凤凰问:“有啥根据?”檐老鼠说:“我是胎生,吃奶子长大的。”凤凰发气说:“不是禽,那就滚回去!”檐老鼠把肉翅膀一张,飞回屋檐下瓦楞子里去了。
隔了段时间,麒麟做大寿,四面八方的走兽都去拜寿,只有檐老鼠没去。麒麟发气了,叫老虎去把它喊来。麒麟质问它:“我为兽中之王,你为啥不来给我做生?”檐老鼠说:“我不是兽,是禽。”麒麟问:“有啥根据?”檐老鼠说:“我会飞,兽不会飞。”麒麟发气说:“不是兽,那就滚回去!”檐老鼠把肉翅膀一张,飞回屋檐瓦楞子里去了。
又过了一阵,太上老君做大寿。凤凰和麒麟在南天门见面了,摆谈起檐老鼠来,说这个家伙两边钻空子,把你我都不放在眼里,真是坏透了,好久要狠狠地收拾它。檐老鼠听到风声,从此白天就不敢出门了,昼伏夜出,长期生存在阴暗环境之中。
这个寓言自有深意,这里不去说它。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蝙蝠,之所以选择在黑暗世界里栖居和活动,我以为主要是由它自身的短处和特长决定的。蝙蝠的视觉较差,也就是说,白天或黑夜对它们来说区别不大。既然如此,与其白天出来吓人或被人吓,不如长期过夜生活来得更加放松。另一方面,蝙蝠的听觉极好,兼具红外感应、声波探测等多种与生俱来的神技,使它们可以在黑暗中任意翱翔,躲避应躲避的,捕捉可捕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和惬意。
蝙蝠出现的时间比人类悠久得多。据科学家研究,其至少有5000万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2003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食指伊神蝠”化石,便有5250万年的历史。
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极广,除了极地和海洋中的少量小岛屿外,到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到处都有它们的家园。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有一个著名的蝙蝠洞,里面便聚集着2000多万只蝙蝠。每当傍晚,它们从洞里成群飞出来时,如山洪暴发,又如翻卷的黑色龙卷风,一直要延续三个小时。在中国广西、贵州等喀斯特地区,一个洞穴里栖息数百万只蝙蝠的情况并不罕见。蝙蝠常常成群飞行,一个飞行团队动辄上百万只,其景象真可謂铺天盖地,遮天蔽月。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蝙蝠是一种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它除具有超强的飞行能力和其他绝技外,还是许多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携带着埃博拉、狂犬病、马尔堡、亨德拉、尼帕等多种对人类致命的病毒。无论2003年的非典病毒,还是今年的新冠病毒,撇开中间宿主,病毒的原始宿主可能都是蝙蝠。
比较神奇的是:蝙蝠身上携带着如此多的高致病性病毒,自身却不受感染,这可能与它独特而强大的免疫系统有关。由于其身上携带着太多的病毒,现实世界里的蝙蝠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动物。
不过,在中国,人们精神世界里的蝙蝠却是一种十分吉祥的动物。
二、“蝠”如东海长流水
之所以用蝙蝠比东海,一是因为蝙蝠的历史有如东海般源远流长;二是因为蝙蝠的数量有如东海之水庞大难估;三是因为蝙蝠之“蝠”在中国文字中与“福”谐音,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
大自然的筛选,使蝙蝠进化成了“毒王”,拥有极其特殊的体质和生活习性。在西方文化中,除美国有“蝙蝠侠”这样的正面形象外,蝙蝠主要是吸血鬼或暗夜精灵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蝙蝠则是“福”的象征。
在中国民间,福文化源远流长。“福”字是最常用的吉祥图案。每逢喜庆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墙壁上贴“福”字,表达喜庆和祈求吉祥。另外,在民间剪纸、刺绣、年画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福”字。
除了文字形式的“福”,最常见的福文化表现形式就是以谐音来喻“福”,比如“葫芦”象征“纳福”,“佛手”象征“福在手中”。
如前所述,“蝠”与“福”谐音,加之蝙蝠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长寿特征(相对其他多数动物),古人于是将蝙蝠和幸福联系起来看,赋予它“吉祥有福”的内涵;甚至它倒挂着休眠的习惯,也被视为“福到了”的象征。
于是,无论在传统建筑上,还是在传统器物、服饰上,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蝙蝠翩翩起舞的造型。尤其是明清时期,蝙蝠的形象更是频繁见诸建筑装饰、绘画、陶瓷、雕塑、刺绣等处。如北京城里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恭亲王奕宅邸的恭王府,便使用了9999只蝙蝠样式的装饰,被誉为“万蝠(福)之地。
在中国民间文化里,蝙蝠可以和很多吉祥物搭配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吉祥含义:
与铜钱组合在一起,表示“福在眼前”。古代钱币中央都有一个方孔,俗称“钱眼”,铜钱和蝙蝠组合在一起,取的就是它们的谐音“福在眼前”;
与寿桃组合在一起,则寓意“福寿双全”或“福寿绵长”;
把蝙蝠与梅花鹿、寿桃搭配在一起,则表示“福禄寿”;
五只蝙蝠合在一起,象征“五福临门”“五福和合”;
五只蝙蝠与寿桃或寿字纹搭配,意为“五福捧寿”“长寿多福”——这种图案,曾多次被运用到人民币的纪念币图案中;
天空配上红色的蝙蝠,象征“洪福齐天”;
神话传说人物天官或钟馗身边围绕着蝙蝠,则表示“人间降福”或“福从天降”;
蝙蝠与桂花搭配在一起,象征“富贵花开”;
蝙蝠与大海组合在一起,意为“福如东海”……
现实生活中的蝙蝠远离人类,外表丑陋,习性神秘,多数人对它并无好感。但在旧时,由于它已是吉祥文化中“福”的象征,使得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对蝙蝠是友善的。或许正是这种文化的作用,人们通常不会去干扰、破坏蝙蝠的生存环境,更不去主动捕杀、食用。我们中国人与蝙蝠打交道几千年,总体说来是相安无事。
三、十八般武艺集一身
蝙蝠的长相,确实不敢恭维。但理智的人都知道:内在比外表更重要。就是这长相丑陋的家伙,却练就了一身超强的本领,拥有许多我们人类无法比拟的绝技。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真相”后,再转过身去看蝙蝠,自会啧啧称奇了,真可谓“十八般武艺集一身”啊!
关于蝙蝠身体具有的诸多能力,有人甚至说:从医学、基因剪辑、癌症攻克、人工智能等方面看,再过数百年,人类的科技水平也未见得能达到蝙蝠如今的水平。
我们不少人应该都看过一些关于未来战士方面的科幻电影。这些战士是装配了高科技设备和特异功能的特种部队,红外、飞翔、探测、雷达、伤口快速修复等无不具备。假如,这样的电影被蝙蝠看见了,你猜它们会作何反应?可能会嘴巴一撅,不屑地说:哈哈哈!还未来战士呢,这些东西我们早就有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蝙蝠都具有哪些超人本领吧——
回声定位系统:蝙蝠通过自己不停发出的叫声,对一波波回声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避开天敌,准确锁定猎物;
地磁导航系统:其大脑中有氧化铁,相当于一个内置的指南针,可感知方向;
完美控制飞行的能力:其骨爪结构可以在空中作180度漂移,翅膀薄膜上的细毛,连接着精密的传感细胞。这些传感细胞可精确感知气流速度和方向,计算风阻,从而呈现出最佳的飛行状态;
DNA损伤自修复能力:保证细胞快速更新(去除损伤)且不会出错,避免癌症,延长寿命;
免疫系统全天候开放能力:蝙蝠体内的干扰素24小时“待机”,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使任何病毒都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持续发高烧能力:可高达56℃(-7.5-48.5℃),抑制病毒复制;
随意改变心跳频率的能力:其心跳从每分钟10次至每分钟800次随意切换,可以假死和冬眠;
红外成像能力:鼻叶下的热受体相当于一个红外成像仪,可以探测到动物身上血流量最大的血管,下嘴准;
……
雷达、导航、红外、传感器、自修复……这一身装备和本领,真让人类自惭和眼红啊!于是,我们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通过研究蝙蝠的基因,学习如何增加免疫、如何治疗癌症……
蝙蝠身上,携带了包括这次疫情的元凶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近百种致命病毒。这些致命病毒长期存在于蝙蝠体内,与之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一些科学家和未来学家预测:人类的未来,会有两大发展方向:自身进化和外部装备。人类的进化速度虽然足以傲视万物,但自身的躯体却相当脆弱,不足以应对环境威胁和进行宇宙探索。所以,今后的人类会运用技术力量进行基因剪辑,加入强大基因,增强免疫力,增加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修复能力;与此同时,会全方位接入人工智能,使用高科技装备和手段来拓展自我能力,延伸肢体能力,将诸如飞翔、红外、传感、夜视、雷达、弹跳、力量等放大到极致。
这两个方向,不正是蝙蝠现成的装备和本领吗?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人类真地学会了蝙蝠的这些本领,该有多么的强大!不说其他,单是学会了蝙蝠“DNA受损修复”的本事,人类的寿命就可以轻松超过180岁。
蝙蝠不仅具有一身神奇的装备和本领供我们学习借鉴,它在大自然中还是诸多害虫的天敌。蝙蝠主要以昆虫和植物的果实为食,在森林中穿梭授粉播种,对农业生产和森林生态起着保护和平衡作用,是大自然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有益的。由于蝙蝠吃蚊虫,古人还引申出了扫荡奸邪的意义。清代蒲松龄便写过一首《驱蚊歌》道:“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的超强装备和超人本领,知道了蝙蝠在自然界的积极作用,我们人类是不是该对蝙蝠与其他野生动物以及大自然多一分敬畏之心呢?
四、“蝠”兮祸之所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万物,对自身之外的其他生命缺乏必要的敬畏。
蝙蝠身上拥有的诸多光环,并未给自己带来平安。它们生存的环境总是遭到人类有意无意的破坏,它们的成员随时因人类的侵袭而出现大量减员和失踪。
吉祥文化昭示我们要对蝙蝠持友善态度,可是泛滥的养生—滋补文化却又让不少人动起了捕杀和食用蝙蝠及其他野生动物(野味)的歪脑筋。
先说将蝙蝠当药材。
古人认为,食用传说中的白色蝙蝠可以延年益寿,甚至成仙。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说:五百岁的蝙蝠是白色的,因为头重脚轻而喜欢倒挂,吃了可以升仙。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白色的千岁蝙蝠,风干之后研磨成末,吃了可以延年益寿。
蝙蝠显然不可能活到数百上千岁,但白色或浅色的蝙蝠确实是存在的。在传统医药体系中,蝙蝠被一致认为可以治病;甚至吃了蝙蝠屎(称为“夜明砂”)也可以清肝明目,对夜盲症及疟疾等都有疗效。成书于汉代的著名的《神农本草经》便说,蝙蝠风干之后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强夜视能力。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蝙蝠和蝙蝠屎的各种药用价值和服用方法。
再说把蝙蝠当食材。
在中国一些地区,蝙蝠是被作为一种食材看待的。根据近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广州常住居民中大概有7%的人吃过蝙蝠,这说明吃蝙蝠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至今也还存在。
蝙蝠的长相和它在传统文化里的好名声,原本可以挡住不少人的食欲;但人们却抵挡不住长命百岁的诱惑。一些人相信蝙蝠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便不去计较蝙蝠的颜值与令声,而将它的肉和汤端上了餐桌。
一些人之所以有追逐野味的嗜好,除了可以满足“补肾壮阳、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外,还能够达成“彰显身份、炫耀权势”的心理诉求。在他们看来,吃野味,是可以显出阶层的高贵感的。比如,以百果为食的果子狸,从宋朝开始,就成了达官贵人显摆的食物。到了清代,权贵阶层对野味的追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北的熊掌、南海的鱼翅……数不尽的飞禽走兽统统被端上餐桌。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可能死于新冠病毒。还别说,不排除这种可能。首先,苏东坡去世前吃过蝙蝠;其次,他临死前的病状与今天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非常吻合。
说苏东坡吃过蝙蝠,有他自己的诗为证。且看他的《闻子由瘦》诗:“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至于他临死前的状况,清代医药学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是这样记载的:“苏文忠公事,可惋叹焉。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察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
“发热不可言”,就是高烧;“气不能支”,就是呼吸困难。这症状,跟今年的“新冠肺炎”何其相似!苏东坡之所以吃老鼠和蝙蝠,可以理解为与他的豪放性格和喜欢追求独特食材相关;但更可能是他被贬到海南,因生活困顿不得不麻着胆子吃老鼠和蝙蝠以增加营养。而实际上,他正是在离开海南北返途中的常州生病去世的。
至于当今的某些人食用蝙蝠、果子狸、穿山甲或其他野味,则多是出于猎奇、滋补和炫耀。
当然,并非只有中国人吃蝙蝠。在非洲,许多地区的人都喜欢食用红烧或烤制的蝙蝠。因为蝙蝠是能飞的哺乳动物,一些非洲人便认为吃了蝙蝠后可以获得它们的飞行能力。
在西太平洋岛国帕劳,有一款世界闻名的黑暗料理——蝙蝠汤。帕劳人认为蝙蝠能吸取草木之精华,食用它们自会对人有益。其蝙蝠汤通常的做法,是取整只蝙蝠与椰奶、香料一起烹煮。类似的烹饪方式,也见于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泰国一些地方的人,认为蝙蝠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吃了可以增强男性的性能力。他们通常将蝙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或是将它们切碎后放入传统的泰式菜品中烹饪。
在美属关岛,狐蝠则已濒临灭绝(其中较小种类已完全灭绝)。个中原因,一是关岛的原住民查莫罗人向来有食用狐蝠的习惯;二是二战时美军的到来,大规模兴建军事基地,严重破坏了狐蝠栖居的热带雨林。
捕杀和食用蝙蝠,说起来是人类对蝙蝠单方面的加害;但最终的结果,是人蝠之间的互相伤害。人类在伤害蝙蝠的同时,蝙蝠也在伤害着人类。你以为享口福了,殊不知“‘蝠兮祸之所伏”。乐在其中,悲也在其中;蝠入口中,祸也入口中了。
说苏东坡可能死于蝙蝠身上的病毒,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但指蝙蝠身上的病毒,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具有巨大威胁,则是没有问题的。研究表明,令人胆寒的埃博拉疫情,便很大可能与非洲人直接接触和食用蝙蝠有关。
而關岛狐蝠(包括较大的玛利安娜狐蝠),也被认为与一种人类痴呆症有关。由于关岛狐蝠长期食用苏铁种子,苏铁种子中的毒素通过狐蝠肉进入到查莫罗人的身体,导致后者患神经退化疾病的概率是全球其他地区人群的100倍。自1981年关岛政府将狐蝠列为保护物种后的这几十年,患该病的查莫罗人大为减少。
1998年,在马来西亚,由于狐蝠栖居的森林被人为破坏,一些狐蝠迁移到一座养猪场附近的果园觅食,猪吃了狐蝠吃剩的芒果而感染病毒,继而才引起尼帕病毒在人类中的大暴发。
人类成为历次病毒疫情的受害者,蝙蝠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
蝙蝠避居洞穴,昼伏夜出,与人类原本没有多少交集,更无直接冲突。近些年多次发生的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并非蝙蝠直接将致命病毒抛撒在人类身上所引发,而是人类过度打扰、主动捕食蝙蝠等野生动物的“自作孽”。从蝙蝠的角度讲,它们是不乐意为人类暴发的这些大型传染病“背锅”的。
人与蝙蝠之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彼此尊重、和谐共处,而不是互相伤害、生死相搏。
平安是福。人类和野生动物都平安,才是最大的福。
健康是福。人类和大自然都健康,才是真正的福。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