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2020-07-07李彬彬

文史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

李彬彬

摘 要:秦蜀守李冰到蜀地就大搞水利建设,目的就是为秦的统一战略进行铺垫、准备。都江堰在“溉浸”目标上大放异彩,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发展的巨大效益,让成都平原超越关中成为“天府之国”。这个大粮仓在秦的统一、刘邦的重新统一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李冰为中国统一事业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大粮仓;秦的统一;刘邦重新统一;作出贡献

众所周知,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并自称“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秦的统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贽誉秦始皇为“千古一帝”。[1]东汉《风俗通义》记载:“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为李冰)立其祠也。”[2]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专为蜀郡郡守李冰立祠以为纪念,为什么?因为“得其利,以并天下”。即是说,在秦始皇推行统一天下的战略过程中,李冰有着莫大的功劳;或者说,李冰为中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关于秦王朝统一战略的争论

原本仅是边僻弱国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时代突然脱颖而出,先是成为“七雄”之一,然后又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于是统一中原即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完成统一?在秦惠文王时代(公元前337—前311年),秦国君臣就统一戰略展开了争论。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记载: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3]

《华阳国志·蜀志》对此也有记载:

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4]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采纳司马错的意见,不是直接出中原伐韩国,而是迂回战略,先灭巴蜀,再攻中原之楚国?这样制定战略部署,有两个原因:一是巴蜀之地太“富饶”,得“其地”“其财”,不仅可以以“广国”,还可以解决统一全国战略中必然耗资巨大的“军用”问题;二是可“浮大舶船”,从夔门顺江而下,依靠地理优势而“得楚”。从军事角度考虑,司马错所提出的先灭巴蜀有利于实施秦的统一战略的重要性的两个理由确实很充分。从后来的实践来看,也证明蜀地对秦的统一战略非常重要。

关于蜀地的富饶,在当时,并不仅仅是司马错一个人的认识,“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也有此看法。《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记载: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5]

综上,司马错关于先出兵巴蜀的战略分析无疑是正确的。

在秦惠文王后期(公元前324—前311年),兵强马壮的秦国正式开始实施统一战略。按照秦惠文王的战略谋划,公元前316年,“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秦国就完成了对巴蜀的征服,之后即开始了顺江而下对楚地的征伐。《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

二、李冰为统一战略进行铺垫

秦在征服巴蜀后,即抓紧进行战略后方建设,于是在蜀地设立郡县,移秦民入蜀,将此地纳入秦国所实行的中原管理体制和文化范畴,建立起正常的社会秩序。

因为秦国认识到蜀地在秦的统一战略中很重要的地位,而蜀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陆路交通比较困难,于是大力发展航运,力求使水路交通通畅、方便,能尽快运送军队和物资,从而实现顺江而下,“浮大舶船以东向楚”的战略目的。为满足这种军事战略的需要,“知天文地理”的李冰被秦国统治者任命为蜀守。李冰果然不负秦国统治者的期望。他在大禹、开明对蜀地水患治理的基础上,认真设计,精心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史记·河渠书》对此有记载:

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舟行,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6]

《华阳国志·蜀志》对此也有记载:

周灭后,秦孝文王(按:当为昭襄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历史的发展经常喜欢给人开玩笑: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因为要运送军队、运输物资;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可是,历史的发展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都江堰在它的次要目标即“溉浸”方面上大放异彩,远远超过了它在军事方面发挥的作用。

原先,成都平原上的农田并不太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都江堰修建后,“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7],浩瀚的岷江水通过支渠、网渠引入田间,成都平原立即掀起了开垦农田的热潮。很快,获得岷江浸活的田亩遽然超过了一百万亩。居住在成都平原上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每到秋收,丰收的喜悦漫溢到每一爿村庄。农业发展的巨大效益,竟然让成都平原超越关中这个传统的“天下粮仓”而一跃成为了“天府之国”。

对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溉浸”功绩,后人多有赞誉,如:

东汉崔寔《政论》说:“蜀郡李冰凿离碓,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晋人左思《蜀都赋》说:“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唐人虞世南《北堂书钞》说:“秦昭王得田广之议,伐蜀都。平之后,命李冰为守,开成都两江,兴迪溉田万顷以上。到秋收,阅数千百里。而水有神,藉为民害。冰遂刺杀江神,无复水旱之灾,岁常丰熟。”

……

三、秦的统一与秦始皇对李冰的感谢

虽然最后完成秦统一全国战略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前210年在位),但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兵强马壮的秦国就正式开始实施了统一战略。司马错征伐巴蜀、李冰任蜀守,都是在秦惠文王及昭襄王时期决定的。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出了个了不起的的军事家白起。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因为他与辅佐秦昭襄王上位的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所以受到秦昭襄王信任,屡立战功。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24万,韩魏从此失去了单独抗秦的实力;前284年,秦参与燕将乐毅组织的五国联军,将秦国最大的对手齐国打垮,从此秦国一家独大;前278年,白起率军攻楚,破楚都鄢郢,楚失半壁江山,从此只能苟延残喘;前260年,白起在长平击败赵将赵括,杀赵军40万,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能抵挡秦国的统一步伐。白起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但他功高震主,得罪应侯范雎,接连遭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他被赐死于杜邮。

或者就是因为名将白起之死,秦再次调整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李冰受命为蜀守,建都江堰,穿成都二江,又准备从夔门顺江而下伐楚。

到了秦始皇时期,军工业发达的秦,在武器质量上有了飞跃。秦弩、秦箭等的技术含量在当时是极高的。20世纪70年代与兵马俑同时出土的秦代武器,均是完整的,2000多年都未氧化。[8]研究显示,秦地的弩箭已经放弃了传统的箭头,采用能将风力影响降低到最小的三菱箭头;并且,所有的武器都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秦軍用的都是青铜武器。其时秦已经掌握了铜与锡的黄金比例,其青铜武器已然成为世界的巅峰之作,已经无法再继续改良了。那时虽已出现了冶铁但其技术尚不成熟。青铜兵器仍是军械主流。

强大的武器,加之强悍的战车、战马,秦国一统天下的力量,势不可挡。秦王嬴政再次放弃了通过水路从夔门出兵的迂回战略;因为这对已经具备强大军事力量的秦来说,其统一战争的步伐实嫌太慢。

与此相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李冰以其所建都江堰亦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自从有了都江堰,秦国就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这便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所以,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想到巴蜀的贡献,必然思念李冰的功绩,于是决定为李冰立祠祭祀。[9]秦始皇是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他曾经为以丹砂“擅其利数世”的巴地寡妇清筑女怀清台。[10]而李冰,在发展巴蜀的经济生产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感激李冰使蜀地生产大发展的当然不仅是秦始皇,还有普通百姓。从秦始皇为李冰立祠开始,老百姓为李冰建祠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著名的有南齐时期的崇德庙(今二王庙)。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崇拜英雄、崇尚杰出人物的优良传统。为李冰立祠,正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直接体现。

四、刘邦依靠巴蜀之地重新统一中国

秦朝后来的暴政让天下大乱。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李冰治水后的富饶的巴蜀为基地,战胜项羽,重新统一中国,恢复中央集权。在总结他的成功原因时,他重点提到了三个人:“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1]这里提到的萧何,史称“萧相国”,是辅佐刘邦起义最重要人物之一。诚如刘邦所说,萧何最重要的才能及贡献就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当项羽火烧咸阳,荼毒关中,刘邦被分配到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正不知所措之时,萧何所极力推荐的韩信出来为刘邦打气,说:“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12]这样便为刘邦的下一步部署,指明了方向。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留萧何坐镇巴蜀、关中,收巴蜀租,安抚百姓,大力发展生产,并对百姓施以恩惠,稳定社会,为刘邦建立起巩固的后方。

其初时,作为汉王的刘邦,还抱着“天府”在关中的老框框,赖在南郑不肯到成都;是萧何有远见卓识,看准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主动到成都来驻守。仅仅一年多,他就给刘邦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军粮,为成就西汉帝国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支持。对此,史书记载说:“汉王引兵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13]

刘邦在前线数次惨败,全靠萧何不断地从巴蜀向前线补充士卒粮饷,以强力支援作战,使困境中的刘邦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由于连年战争,到公元前203年,项羽由于缺乏像萧何这样能坚持不断向前线补充士卒粮饷的能臣,而陷入兵尽粮绝的境地。刘邦一方则兵强粮多,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刘邦的胜利,与萧何在巴蜀后方的作用、贡献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刘邦取得胜利后的论功行赏时,关内侯鄂君正确地指出:“夫上(刘邦)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并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14]

總之,刘邦是依靠巴蜀之地才继嬴秦之后重新统一中国的,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5]倘再追根溯源,则当归功于李冰治蜀。李冰对中国的统一事业,确实有大贡献。

注释:

[1](明)李贽:《藏书》之《世纪列传总目》,中华书局1959年版。

[2][9](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见于(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七十四,清光绪万卷堂刻书。

[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战国策》卷三《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苏秦始将连横》,《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6][7](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8]参见《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十年未解之谜 》,中国网2015年8月24日。

[10]参见(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

[11](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2](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13][14](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15](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作者: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李冰都江堰
李冰湜作品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千古奇观——都江堰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