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能应对好美国“新冷战”攻势(独家报道)

2020-07-07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美人文交流课题组

环球时报 2020-07-07
关键词:新冷战美苏中美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美人文交流课题组

编者的话:围绕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并在投资、教育、科技、司法等领域及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打压或阻挠,国际舆论有关美中“新冷战”是否已开启的议论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呢?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中美人文交流课题组独家在《环球时报》发布问卷调查百名中国学者的中美人文交流系列报告。该课题组近期对国内100名学者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被访问学者涉及老中青各个年龄群体,并涵盖中国10多个省市。报告相关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国学者认为,美国的确是在对华发动“新冷战”,同时,90%以上的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有能力应对好美国的“新冷战”攻势。调查结果还反映出,中国学者对中美“新冷战”的可能性普遍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并相信面对美国的遏制,只要中国不犯颠覆性错误,那么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

中美会出现美苏那样的冷战状态吗

近3年来,美对华态度急转直下,确实让大部分中国学者感到一丝“冷战”色彩。人大重阳的这份调查结果显示,62%的中国学者认为,美国是在对华发动“新冷战”,只有35%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图1)。也有学者提出,中美更多是一种“凉战”。可见,中美关系“变冷”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很多学者呼吁中国要丢掉幻想,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室副主任刘卫东认为,中国学者原来惯常的看法是“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但现在的新认识就是“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这也成了中国学者的普遍共识。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美关系进入“断崖式”下跌。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刘卫东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看法是“对抗”和“遏制”,还有些学者使用了一个新词“规锁”(confine⁃ment)。现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美国对华强硬有国内共识,两党在2020年大选辩论中必定会争先恐后批评中国。刘卫东说,中国应对美国放弃幻想,主要原因有三:现在美国政界没有对中国说公道话,以前是不懂、不知,现在是不想、不敢;二是美国对华政策是得寸进尺,毫无收敛;三是现在美国为压制中国愿意接受“双输”的局面,即哪怕美国有损失也会接受。他表示,“冷战”是特定用词,原指美苏对抗,现在是美国单方面试图组织反华阵线,但中国没有反美阵线,跟“冷战”的原始意思不一样。他认为,现在“新冷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现在美国对华战略压制、政治诋毁、经济脱钩、社会切割、外交对抗、安全围堵等做法和“冷战”内涵一致,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这是“新冷战”。

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大对立的全球环境已不存在,国际社会普遍渴望和平与发展。那么,美国如果真想发动对华新冷战,中美会出现美苏那样的冷战状态吗?针对“美苏那样状态的新冷战是否可能”这个问题(图2),82%的中国学者都予以否认,只有13%的中国学者认为,“中美是有可能会进入美苏冷战格局的”。

总体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并不想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世界无法形成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大环境;从双边层面来讲,美苏处于完全脱钩状态,而中美利益交融,在贸易、金融、教育、反恐、全球公共安全等领域均存在合作基础,而且潜力巨大,不同于美苏;从双方意愿来看,中国并无意愿发动冷战,而美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种族矛盾、贫富差距、老龄化、过度金融化、产业空心化等内部发展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集中大爆发。

接受问卷调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认为,美国国内一部分人鼓吹“新冷战”,是用经验主义的思路来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他们简单地认为,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用遏制的方法拖垮了苏联,现在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搞垮中国。这种想法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美国的部分政客错误地估计了当前形势。他举例说:“首先,中美之间无法用当年的遏制方法来切断一切联系。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只有少量的贸易往来,而当前中美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利益互相交织,美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盈利甚至超过在美国市场的盈利,不会允许中美走向‘脱钩;其次,美国部分政客大大高估了美国的资本能量、技术能量。美苏对抗期间,美国资本、技术优势非常明显,现在这种压倒性优势已不复存在。不仅如此,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反而更大一些。正如纽约州州长科莫所说,新冠疫情期间,美国从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到核酸检测试剂等都依赖中国。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性更强在美国国内也是共识,而且在短期内这种状况也是无法改变的。”丁一凡认为,所谓中美之间“新冷战”并不存在美苏冷战期间那样的社会基础。除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迅速追赶美国的这种局面,跟当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快速发展追赶美国的局面有所相似,让美国一些政客联系到冷战的做法之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可比性。▲

美遏华战略或将维持10年到20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是此次问卷的策划与设计者,今年5月25日他在《环球时报》英文版上的专栏文章——《美国发动“骂战(ScoldWar)”,无力搞冷战(ColdWar)》引起华盛顿智库圈的关注。多位美国学者在私信中承认,“骂战”说法有意思,也有一定道理,但冷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多美国学者都对未来中美关系持悲观态度。对此,王文认为,学者当然需要为本国利益思考与呐喊,也需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如果两国学术界都认为,冷战对本国利益没有好处,就应大胆提出来,尽可能地扭转悲观的社会舆论。他希望中国学者应对美国舆论产生一定的塑造力,不能让中美冷战的可能性成为“可实现性的预言”。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美国学者都持悲观的态度。美国国防大学中国航天科学研究院院长马伟宁近日就表示,美国并没有做好准备、也不可能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已深深地嵌入全球事务,与全球之间相互联系极为紧密,因此,想要全方位遏制中国在技术层面是很难做到的。同时,中美双方在经贸、维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共同的利益,正是由于共同利益的羁绊,美国也不能完全脱离与中国的交往。虽然美中关系现在正面临很严峻的考验,但双方仍可以合作。

大部分学者认为,面对美国的遏制,只要中国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前所长周晓晶认为,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已动员除军事手段外几乎所有的遏制手段,但到目前为止,并没能有效遏制住中国的发展。美遏制中国的战略进程仍将维持10年到20年,对中国来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来处理国际国内相应事务。

接受问卷调查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说:“这份调查问卷相当有意义,反映出大家的共识,即对中美关系比较悲观。当然,现在的调研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未来的情况,现在的悲观也并不代表未来会不好。重要的是,基于调研对未来的判断,我们应思考以后该怎么办。”▲

76%的学者认为美国无法遏制中国

在大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学者看来,美国虽无力对华发动一场类似美苏大博弈规模的冷战,但中美关系“变冷”已是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90%的学者认为,中国能处理好美国对华的“新冷战”攻势,只有6%的学者持相对悲观态度。总体而言,在中美博弈中,中国学者对中国外交充满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85%的学者给美国现任国务卿蓬佩奥打出的分数是不及格分,有8%的学者给出了零分,还有2%的学者给出负分。有学者指出,从个人道德角度来讲,蓬佩奥作为外交官实在太差劲了。接受问卷调查的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认为,一些美媒将蓬佩奥评为史上最差国务卿,作为美国首席外交官,他并不具备外交官的职业素质,也不知道大国外交的责任。

显而易见,美国对华采取的一系列“冷”处理,目的是为了阻止中国崛起。对此,绝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美国做不到。76%的中国学者认为,美国不能遏制住中国的发展。很多学者强调,只要中国不犯战略性错误,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不走过去封闭的老路,美国将无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关键是中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19%的中国学者认为“美国能遏制住中国崛起”,但也强调“美国对华的遏制是局部的,并不是全面遏制,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

对中美能否最终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图3),58%的中国学者认为“能跳出”,认为“不能跳出”的占27%,其他15%不确定的学者大多也相对悲观。接受问卷调查的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教授认为,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在美国看来,美中关系的共同基础在逐一消失,因此在对华战略上存在误解和误判。屠新泉说,从中国的立场出发,中国始终不认为有意图挑战美国的霸权或领导地位;始终认为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变化都是国内事务,并不是针对美国的,而且自信中国选择的道路是最适合自己的;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无意把美国排挤出亚洲。但从现实来看,双方在话语体系上存在巨大差异,彼此无法相互理解和信任。当然,这不意味着中美之间会立刻完全脱钩,毕竟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但双方事实上已在贸易、科技、外交等领域发生了1972年以来最严重的冲突,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冲突将持续升级和扩展。

接受问卷调查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宗义认为,美方想与中国脱钩,但非常困难。中国没有与西方陷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国应对美国“新冷战”的最主要的途径应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推动新型的全球化:一是聚焦国内经济进一步开放,二是“一带一路”有更深入的合作。▲

(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杨云涛、助理研究员张婷婷)

猜你喜欢

新冷战美苏中美关系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本期导读
本 期 导 读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