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A 理论模型在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促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07霍仙娜胡云霞张静王娜蒋建慧白丹
霍仙娜,胡云霞,张静,王娜,蒋建慧,白丹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16)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致死人数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总和。已有研究证实,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缺乏身体活动等[1]。但冠心病患者经常受到两种或更多风险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单一风险因素上,干预效果并不显著[2-3]。Ferrier 等[4]的研究证实,通过制定具体目标、识别障碍、制定计划并进行自我监测管理,可以作为心脏康复后行为改变的有效措施。健康行为过程模型(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作为一个能够有效预测多种健康行为的理论提出了影响行为发生的机制模型,该理论强调,执行意向(行动计划、应对计划)是由行为意向转变为行动的中介变量,可以很好的弥补连续理论模型中行为意向与健康行为中间的间隙,促进行为意向到实际行为的有效转化[5]。本研究将HAPA 理论模型引入冠心病健康行为管理研究中,验证其在提高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促进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6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65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 例,男51 例,女35 例;平均年龄(53.29±7.2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1 例,Ⅲ级29例,Ⅳ级26例。对照组79例,男41例,女38例;平均年龄(54.13±7.0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0 例,Ⅲ级27例,Ⅳ级22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超声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心功能在Ⅱ~Ⅳ级;具有正常沟通能力;无急性心梗或其他类型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1)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专科评估,对患者实施疾病知识宣教。(2)日常生活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合并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特殊疾病类型给与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宣教,合并糖尿病者根据食物交换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6个月电话随访时,提醒及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规律锻炼。(3)药物管理方面:向患者讲解服药依从的重要性,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根据医嘱给患者正确填写服药卡,出院时向患者发放科室自治服药药杯和外出带药盒。(4)疾病自我管理方面:出院时教会患者正确测量血压、血糖等疾病自我管理操作,制定定期体检计划。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HAPA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1)组建行为意向评估小组:小组成员由两个科室的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和具有主管护师职称的护士组成。评估内容根据HAPA 理论模型中划分的3个阶段,即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对观察组患者所处的阶段进行判别。前意向阶段患者已经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对于冠心病的危害,但缺乏应对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近期(出院1 周)内不具备开展行动的条件。意向阶段患者有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但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准备在近期(出院1周内)开始采取措施(如:运动、戒烟、控制饮食等)。行动阶段患者具备健康行为促进技能,有意愿继续保持健康行为方式并采取行动。(2)依据意向评估结果提出干预方案:针对前意向阶段患者,通过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情况、患者居家康复条件,结合患者的喜好,向患者提供正确的健康促进知识,制定明确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周次、特殊情况备选方案、饮食控制方案、合理规划作息时间、定期复查等,每周向研究小组汇报实施过程。针对意向阶段患者,患者本身已经具有采纳健康行为的意向,根据患者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制定明确的康复计划,每周向研究小组汇报实施过程。对于行动阶段的患者,评估患者现有的健康促进行为是否合理及适合,做出适时调整后,同患者达成督促意见,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由研究小组提供解决方案。(3)建立干预实施监督反馈微信群:主要提供心脏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并每周督促不同阶段患者干预实施反馈,根据患者提出的疑问提供专业支持。
1.3 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的发放由经过统一训练的护士完成,以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问卷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并分别在干预实施前、干预后1 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进行,其中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时患者回医院复查时现场发放,干预后6个月的问卷电话随访时完成。(1)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2)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由Sullivan编制、谢博钦引入,该量表共16 条目,包括功能维持、症状维持两个维度,用于测量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采用Liket 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强[6]。(3)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Li-HFe),该量表共21 条目,4 维度(体力限制、情绪控制、症状管理、社会限制)。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功能受损越小,生活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软件,计量资料用±s 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两组干预前功能维持得分及症状维持得分比较,P>0.05;干预后1 个月及6 个月,两组维持得分及症状得分比较,P<0.05。
组别 功能维持 症状维持观察组 干预前 8.89±5.54 23.35±6.87干预后1个月 10.75±4.04 25.98±4.70干预后6个月 9.88±1.26 24.78±5.04对照组 干预前 8.82±5.46 22.88±6.54干预后1个月 9.22±5.36 24.15±4.49干预后6个月 9.20±2.48 22.95±5.77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比较,P>0.05;干预实施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P<0.05。
组别 体力限制 情绪控制 症状管理 社会限制观察组 干预前 20.51±0.72 12.15±0.84 11.28±0.72 12.06±0.52干预后1个月 18.14±0.51 8.26±0.34 8.25±0.83 9.08±0.36干预后6个月 19.12±0.76 9.15±0.87 9.31±0.93 10.32±0.45对照组 干预前 20.29±0.82 11.95±0.69 11.12±0.61 11.92±0.57干预后1个月 18.45±0.82 8.85±0.59 8.93±0.92 9.73±0.41干预后6个月 19.48±0.98 9.95±0.12 9.97±0.62 10.66±0.78
3 讨论
HAPA 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弥合现有健康促进理论中从健康行为意向到健康行为之间的空隙,通过一系列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的提出,将行为意向转化为后续行动[8]。1992 年,Schwarzer 等在融合连续理论模型与阶段理论模型的相关变量与该模型中,将自我效能、危险认知、结果预期等这些内在动机同已有的外在行为活动关联在一起,引起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9]。在慢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是导致人群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最初较多的研究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疾病应对技能,以期提升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但缺乏执行意向这一中介变量,后续健康促进行动很难进行。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HAPA 理论引入癌症、哮喘、健康锻炼、妊娠期糖尿病管理等多种健康行为的解释和干预研究中,均证实了HAPA 理论模型的合理性[10-11]。
本研究中在HAPA 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以冠心病这一慢性疾病为切入点进行护理干预。通过组建行为意向评估小组、针对意向评估结果针对性提出干预方案、建立干预实施监督反馈通道等一系列干预方案,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为效果评价指标,判断该理论模型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功能维持、症状维持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及体力控制、情绪控制、症状管理、社会限制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HAPA理论模型指导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提高患者应对冠心病疾病管理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