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06陈姝
陈姝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与新的教育要求相适应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教育方法,能够满足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需求,与新的教育要求相适应。本文分析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化;小学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09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的重点不在局限于知识的教育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且,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改中明确的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小学数学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学小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针对性教学,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切实地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一)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较多,并且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单一地进行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的融合教学,能够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可以将数学教学与体育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一百米跑步所需要的秒数、一分钟跳绳的个数等数据,增强学生对于时、分、秒这些时间概念的理解。教学正负数时,可以融合科学学科的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正负数的产生。教学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2]。进行有效的合作學习,应改进小组学习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习小组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然后在课上为全班同学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当“老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索,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老师在学生讲解完之后,要做出点评,对于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二次讲解。
(三)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拓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维度,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老师可以根据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和到站时间,让学生计算火车的运行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买菜、卖水果,真实感受数学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给学生进行生活化的知识拓展,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学习数学、使用数学。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发展,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老师也要进行创新。在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满足于现状,局限于已有的教学方法之中,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发现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创新弥补不足,或是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能够丰富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减少教学方法重复应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而且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精神,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三、结束语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质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正确的策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金荣.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15):228-228.
[2]陈丽凤.浅论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15):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