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县的人才“自救”

2020-07-06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自救菏泽市外地

“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2019年11月,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发布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在网上火了,被视为县域经济体“抢人”的“大招”。

该政策提出,符合条件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城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条件的,均可按照同层次对口安置、就近安置等原则,一同安排在鄄城工作。

半年多之后,政策实施如何?据鄄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到2020年5月底,该县共接到111人的报名材料,涉及12个省级行政区的28个市、39个县。第一批23人已办完调动手续。对高层次人才,县里兑现的购房补贴等奖励资金已有362万元。

“给他们安排的都是好单位,人家从那么远回来了,要显示我们的诚意。”鄄城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敬美对记者说。

不过,张敬美说:“还是要澄清,不是说‘一人回家,全家就业,不是无条件的。”他说,政策实施范围仅为鄄城籍在外地工作的公务员(含参公人员)、在编在册教师和医疗护理人员,以及鄄城籍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

为什么对政策覆盖群体作上述限定?“教师和医生,都涉及民生,也是编制上缺口比较大的。”鄄城县人社局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公室主任葛占生说,“其他事业单位暂时还没放开,这部分人量非常大,涉及面广,编制还比较紧张。”

2017年开始,以武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率先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各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出台了关于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降低落户门槛,提供创业基金,发放租房、购房、生活补贴等。

而鄄城縣所在的菏泽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下辖的2区7县均被列入山东省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名单。在这个2018年财政收入仅为8亿多元的县城,“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成为一些单位的痛点。张敬美对记者说:“年轻人对鄄城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县。(鄄城)在我们全省基本上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地方,一说到这里,他们认为没啥前途。”

2019年,鄄城县出台了《鄄城县人才新政30条(修订版)》和《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县财政在人才工作上投入1.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02%,开始尝试人才“自救”。

葛占生记得,《意见》发布当天,办公室里“像赶集一样热闹”。3天里,他和同事接了不下1000个电话。

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中,最常问起的问题是:“第一,问是不是真的,他们觉得很难有这么好的政策;第二,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回来——这些文件上很明确;第三,问他们回来之后,能不能给安排到对口的单位?”

报名者只需填写一张表格。至于学历信息、有无违法违纪情况以及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等,鄄城县派人直接到组织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调取。“他们只需要提供基本材料,我们看符合条件,他们就没什么事了,剩下的工作我们来做。”

另外,鄄城县还派出考察组去了解候选人的工作表现,“在你们单位工作怎么样?是不是积极上进?是单位不想要的人,还是骨干力量?如果说现单位都不想要,那我们也不要。”

鄄城县的人才政策一出台,当时在菏泽市另一个县做教师的戴英江就赶忙报了名。他希望能够陪伴家人,特别是成长中的女儿。

“能回来,小孩子开心坏了。”已回到鄄城县工作的戴英江说。那份意见发布当天,戴英江的手机就收到大量消息,校长、朋友、同事、前同事……人们纷纷将这一消息转发给他,“都知道我有这个需求”。他的妻子第一时间就到县人社局报了名。结婚近10年,戴英江和在鄄城工作的妻子聚少离多。

报名者中,像戴英江一样“希望回家”的占了多数。远在新疆阿图什市支边的徐龙龙,每年只有过年时能回一次家,幼小的孩子几乎不认识他,妻子工作之余还要照顾老小;在河南省信阳市任教的马翠萍,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一度闹起了离婚。如今,他们都回到鄄城工作。

一年前,东北大学毕业的王安,告别了工作6年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和妻子双双报名了鄄城县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面试,他进入了鄄城县发改局重点项目办公室工作。

尽管收入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王安还是决定回家。

无论是鄄城县的人社部门还是县人民医院等用人单位都坦承,他们打的是“亲情牌”。“从经济方面来说可能是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但是从家庭、从亲子关系上能打动他们。工作方便、生活方便,希望从这一块能留住他们。”

(摘自《中国青年报》)6.18)

猜你喜欢

自救菏泽市外地
“万副春联送万家”活动 菏泽市关工委开展
菏泽市举办中小学创客大赛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借伞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