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接轨方法探讨
2020-07-06金萍
金萍
摘 要:常规统计是国家经济普查的中重要环节,做好其与经济普查的接轨,能有效地消除经济普查数据从差异,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本文在阐述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结果差异原因的基础上,就两者接轨控制的方法展开分析,期望能提升常规统计的有效性,继而在确保两者高效结合的同时,促进经济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常规统计 经济普查 结果
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经济普查能为政府部门调控工作开展及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数据保证。在经济前期,工作人员需做好常规统计工作,并将常规统计结果与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以此来确保经济普查数据的有效性。然而在实践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常规统计数据与经济普查结果难免出现误差,一旦经济普查管理部门不能做好这些数据的有效衔接,势必影响普查结果的质量和公信力,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新时期,实现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的接轨管理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组织方式差异
组织方式差异是造成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结果差异的首要因素。在常规统计过程中,其组织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统计报表以专业为主,统计结果以某一条、某一项专业为主。与其所不同的是,全国经济普查的组织较为灵活、规范。一方面,在经济普查中,国家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调查指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宣传,调查环境较为良好。另一方面,在具体组织上,经济普查实现了相关专业的有效综合,其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优化普查表设计,然后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经济要素的全面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其使得调查人员更加专业,普查表填报、收审、数据录入、汇总更加规范,有效的提升了经济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资料搜集差异
要实现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必须注重调查资料的有效收集。就目前而言,我国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资料收集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收集渠道范围管理中,常规统计收集资料主要是依靠“三上”企业实施,对于“三下”企业及个体户调查较少;同时在县级单位以下调查中,其主要调查本县区上报企业的经济规模,调查范围相对有限,在经济普查中,前者未调查到的内容均进行数据调查整理,实现了全口径范围内的有效统计。另一方面,在调查方法上,常规统计通过报表调查某一专业的具体数据,而经济普查注重所以经济体生产状况的全面调查,调查数据较为全面。
(三)数据核算差异
要实现调查结果的有效分析,提升调查数据在经济管理中的指导作用,需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地核算管理。就常规统计而言,在调查数据核算中,其受资源来源限制较为明显;故而通常会采用间接核算的方式对行业的增加值进行计算。而在经济普查中,其数据包含了二、三产业的各项数据,数据整体较为全面,故而在核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采用直接核算的方式进行管理。
(四)数据质量差异
常规統计与经济普查结果差异还受到数据质量差异的影响。就常规统计而言,其数据质量管理方式包含:其一,遵照国家常规统计法律法规进行数据管理;其二,当遇到重大统计数据时,按照下管一级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估。在经济普查管理中,不论是数据的搜集整理,还是审核、计算和缝隙,其都严格执行质量抽查和检验制度,有效地确保了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的严谨性、科学性。
二、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结果接轨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统计核算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常规统计数据的精准度,在调查工作开展初期,应注重常规统计核算体系的有效完善。一方面,应通过下算一级和归口核算等办法,建设市县两级核算制度。另一方面,应注重专业统计的有效改革,通过对统计范围、统计指标、调查方法进行管理确保专业统计制度与GDP核算工作的协调性。此外,在组织管理中,还应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以此来提升统计资料的有效性,为国民经济核算创造条件。
(二)注重统计报表创新
新经济形态下,我国经济成分日趋复杂,这对于统计报表的使用提出了较高要求。新时期, 统计报表的优化应注重以下创新:其一,在统计范围及频率上,应注重统计范围内全行业经济数据的有效调查和记录。其二,在调查方式优化中,应实现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仿效使用,其中,限额以上的经济主体实施全面调查,而限额以下的经济主体采用抽样调查。其三,还应注重调查表及指标的持续优化,务求相关调查表是符合经济普查调查方案和国家相关要求。
(三)完善增加值调查方法
科学和的推算方法能实现行业增加值的有效分析,为经济普查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现阶段,为完善行业增加值调查方法,应注重以下规范:其一,就工业企业而言,当前县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故而在核算工业增加值时,应注重归口核算方式的有效应用,实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状况的统一管理。其二,对于零售批发行业而言,需考虑企业的外贸出口情况,通过对内销售及外贸出口额的细化分析,不断提升行业增加值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其三,针对营利性服务行业,应注重政策因素的有效考虑,避免政策因素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调查结果带来影响。
(四)强化统计资料衔接
国民经济核算过程的对象是全社会的生产活动主体,因此其调查资料的来源形式多样,且数量极多。从经济普查结果来看,其并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调查中,应通过农业普查、投入产出抽查等资料进行有效补充。同时,在劳动报酬调查中,需注重差率费、会议费、教育经费中对个人支付部分进行分解。此外,在非普查年份中,应利用普查资料技术的有关系数、比例,对常规统计中核算增加值工作提供指导,实现常规 统计核算与普查的有效衔接。
(五)进行历史数据调整
为实现常规统计与普查数据的有效协调,确保领着之间具有可比性,故需就数据的准确度进行控制性调整。一方面,需对历史数据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在一些旧行业分类中加入新指标,实现历史数据库的有效更新。另一方面,在历史数据调整中,为避免数据出现偏差,不能随意改变原数据的时间序列,同时,应尽可能地是斯丁后的数据增长了接近修订前的数据增长率,确保数据波动轨迹相似。此外,在具体调整中,还应合租中趋势离差法、文案法、结构推算法等方式的系统应用,确保历史数据调整的及时性、有效性。
三、结束语
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的准确对接,对于国家经济调查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结果差异的主要成因,然后进行调查过程的全面优化,才能有效地实现常规统计与经济普查的接轨,进而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全面贯彻普查政策确保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圆满成功[J].统计与管理,2019.
[2]于晓佳.浅谈保证经济普查统计数据质量的策略[J].现代商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