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平江方言吟诵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2020-07-06彭展光
摘 要:平江方言为保存较好的古代雅言,在语言研究上有着“活化石”的学术价值。而现代文明的冲击,该类吟诵活动逐渐消退,仅在农村有保留,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学习和继承古典诗文吟诵,是当代中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文、提高文学素养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方言吟诵 古诗词教育 课堂教学
平江方言为保存较好的古代雅言,在语言研究上有着“活化石”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平江有崇文尚礼的传统,在婚嫁喪娶等礼仪活动中有系统的程序,其活动过程贯穿着平江方言的吟诵活动。
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该类吟诵活动逐渐消退,仅在农村还有保留。保存和传承平江方言吟诵,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流传有绪不至中断,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推进研究平江方言吟诵,将平江方言吟诵引进课堂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和保存传统文化
平江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古属三苗国,秦属罗县,东汉末年设县,后唐定名平江,相延至今。平江方言记录着平江乡土文化的发展演变,研究和弘扬平江悠久的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平江方言的学习运用。
平江方言从音系和基本词汇来看,属赣方言,有二十二个(包括零声母)声母、四十五个韵母(另有三个鼻音韵母)和七类声调,其源头和演变可追溯到古代雅言。孔子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雅言,形成于西周,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和共同语,是古代中国人的普通话。其音系的主要特点是:有一整套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有舌叶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由于中国古代北方战乱频起,先民陆续南迁,迁徙路线一般为先南移江西、湖南,再至珠江流域,然后向两广迁移。雅言音系也随先民迁徙南移,当前语言界一般认同雅言的继承者是粤语,中原正音由客家话继承。平江方言是汉民族南迁保留在平江境内的古汉语言的一支,根据我们祖先由北向南迁徙的规律,可以推定平江方言应比粤语更接近古老雅言。
这一点也可以在平江方言的一些词汇可以推断。如平江方言称炊具为“鼎罐”,承袭古代以“鼎”煮食的习惯;平江方言称老虎为“老虫”,蛇为“地虫”,“老虫”亦属古语。在《过秦论》中有“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句,而在平江方言中,屋外有动静,屋内人就发问“谁何(谁?干什么?)”,引申为“盘查”义。
用平江方言吟诵古诗词,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这一活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江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同时也是探索和还原古人吟诵古诗词情境,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二、有助学生理解古诗词
用普通话来朗读吟诵古诗词,往往由于语音的演变,许多古诗词读不出韵律,甚至读音不符合格律要求。这给我们学习古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平江方言由于保存了大量古音古韵,用平江方言吟诵古诗词往往切合当时的语音,能更准确地读出古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平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句,用普通话读为七连平,显然是不符合古诗词格律的。而平江方言中“即”字声调为“阳上21”“峡”字声调为“阴上35”,该句用平江方言吟诵就符合“平仄平平仄”的格律要求了。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句,“白”字用普通话读为“bái”,用平江方言读“pa42”,是古入声字,符合平仄要求。
押韵。如杜牧《山行》诗中,韵脚分别为“斜”“家”“花”,普通话读音分别为“xi锓jiā”“huā”,明显不押韵。而在平江方言中“斜”读“tsia13”,和“家”“花”押韵。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中,韵脚“者”“下”,普通话分别读“zh씓xià”,不押韵;而在平江方言中两字分别读“ta35”“xa21”,是押韵的。
节奏。古代诗歌的创作和吟唱与音乐是息息相关的,配乐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后者通过平仄、押韵和节律来展现音乐美。平江方言吟唱作为一种保留良好的传统吟唱方式,依然可以再现当时的吟唱风格。如在讲授《记梁任公的一次讲演》中提到《渡河》这首歌谣:“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若用普通话朗读,是很难读出那种锥心之痛的。而在平江民间哭灵时,哭泣者发乎内心情感,自然而然在哭诉中加上衬词,悲伤之情让人动容。所以在师生诵读时,按“公勿渡河咧(lie,升调,两字音节时长以上),公竟渡河咧(lie,降调,两字音节时长),渡河而死呵(o,升调,两字音节时长以上),其奈公何呵(o,降调,两字音节时长)”诵读,韵律悠长起伏,情感跌宕起伏,那种规劝丈夫不要渡河的担忧、得知丈夫渡河而死的悲戚和自己如何面对丈夫死后现状的茫然都得以表现出来,达到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效果。
平江方言吟诵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性的活动方式。《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诗、礼、乐三者的联系和作用。平江方言吟诵的一些歌章和规律,来源于平江乡土文化习俗,其本身就具有诗歌、礼仪和音乐三者相结合的特点。平江方言吟诵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诗教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本义《吟诵拾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朱道明《平江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 高庆颖《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本文为《用平江方言进行中学生经典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JK16KG012,课题主持人:彭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