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仪式教学实践研究

2020-07-06方秀维

考试与评价 2020年6期

方秀维

【摘 要】 近年来,儒雅修身、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思想受教育界、家庭和社会诸多关注,“仪式”无疑能成为传习这些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引导中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场域。将“仪式”融入初中道法课堂,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与育人实效、升华群体道德与师生情谊。

【关键词】 初中道法教学  仪式课堂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使之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仪式”则应成为传承载体和渠道之一。笔者认为,将“仪式”融入初中道德课堂,借以创设“仪式课堂”,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仪式课堂

按照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和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分析,课堂的仪式大体分为“分割、移行、聚合”三阶段。后来学者们以此经典概念为蓝本,根据课堂顺序的推进,将这“三阶段模式”直观化、通俗化,形成了更具体的流程,如下图:

二、育核心素养于仪式课堂

在初中道法课堂中设计仪式活动,恰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涵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在《国家权力机关》的课堂教学中,每个仪式皆可操作,在场感强,引燃了学生的兴趣点、求知欲和表现欲。

(一)课堂开场仪式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本节课以“春日暖阳迎盛会,和风煦日扬好帆”开场,邀请学生模拟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入会仪式”,在震撼的《欢迎进行曲》中,缓缓拉开红帘,即现會场布景,教师以“大会主持人”身份请出饰演“大会主席团成员”的学生们入场就坐,使之仿佛置身人民大会堂、亲历大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隆重的仪式、庄严的场景,能刺激学生视听,撼动童心,获得角色实现,引发情感共鸣,并持久深刻地印在脑海里,使学生更有意识地去感受、珍惜、记忆、创造生命中的特殊时刻,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二)课堂进行仪式

课堂进行仪式是创设仪式课堂的主体部分,它好比是人体的心脏,对增强课堂生命力具有决定意义。本节课设计的4个教学环节均展现了满满的仪式感。以下节选精彩片段来感受仪式课堂的独特魅力。

1. 对仗式命名,立体式PPT,富有仪式感

本节课的4个环节,笔者用对仗工整的七言诗命名,分别为:“耳闻目睹识人大,铁齿铜牙展才华。火眼金睛辨真假,独具匠心施妙答。”

设计意图:这为逻辑严谨的的道法课堂增添了一抹诗意,也弘扬了中华诗词文化,增强了课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立体式PPT,表现为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微课、抠像、随机选样、立体切换等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选取新鲜感浓、时代感强、初中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充实道法课堂。

设计意图:这反映出“做教育,我认真”的强烈责任感,也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发觉仪式美,促成审美体验,生成审美意识,激发审美情趣,重塑理想,滋养心灵。

2. 交互式对话,合作式探究,彰显仪式感

课堂仪式包括师生问答仪式、交际仪式、朋辈仪式。本节课师生双方多次进行交互式对话与合作式探究,彰显了道法课堂浓浓的仪式感。精彩片段如下:

师:接下来进入“头脑风暴”,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辨真假!把这个“中央国家机构体系”扩展至全国,并结合“修宪”,小组合作探究教材中“关于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的说法是否正确,再推选学生代表分享看法。每组分别探讨1个,把时间交给你们!(学生合作探究)

师:大家讨论很热烈。我们按组序分享。第一组为先锋,其他组接序登场。(学生代表踊跃分享成果,但由于话题思辨性极强,分享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科学说明,以提高学生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从上述精彩片段,不难发现,课堂问答仪式益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审辨式思维,增强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课堂收官仪式

俗话还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仪式课堂亦如是,收官当需仪式感。

本节课接近尾声时,笔者邀请学生代表变身“小老师”,上台作课堂总结,特别之处在于她用心设计的“点赞手板画”,以表达对我国人大的赞美之情,增强制度自信。

设计意图:这样更能使学生获得现场直接的实践体验,内心涌动着强烈的仪式感、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学习内驱力,提高行动自觉力,提升公共参与力,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孕仪式青苗,获育人鲜果

育人无痕,润物无声。教育应植根儿童成长的沃土,有心、真心、用心浇水施肥。课堂是育人的主场域,仪式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仪式课堂彰显施教主体的睿智与格局,也是教育受众心灵成长的起航点。要努力实现仪式感在初中道法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重实效、远轻浮;厚经典、忌庸俗;尚体悟、拒灌输,进而达到“内可以修心、外可以修行”,促进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素养。

富于仪式感的学习过程,能让学习者真切感到“学习即享受”。透过仪式课堂,能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发自内心的天使般的笑容,一句“今天的课上得好爽”彰显着仪式课堂对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价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亦相信“课蕴仪式情更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OL].中国文明网,2017-5-7.

[2]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董观雄.课堂学习中的仪式感[OL].https://www.jianshu.com/p/d057f30bbe07,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