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7-06杨迪珂
摘 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如何建立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机制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机制建设。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伴随着2020年的全面脱贫,“贫困”一词将会越来越少出现。这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性教育的一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于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部分资助而言,更是为了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样也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建立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仍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1]。
一、目前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程度不高
根据近些年来国家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政策,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各个学校、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工作方式,但普遍存在着认定程序随意、标准不统一等现象。伴随着“00后”学生进入大学,他们个性特征较为明显,大部分人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攀比心,他们对周围同学的看法十分在意,而在具体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公开、公正、公平的效果,往往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反之,另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利益驱使,利用各种非正常手段或投机取巧成为一名“真正的贫困生”。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认定标准逐渐变得复杂。以上各种问题均是目前认定精准程度不高的原因,这样来说必定会导致部分最终评定结果公信力不强、可信度不高。
(二)忽视资助育人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学校、社会、教育部门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资助工作,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资助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正因为如此发展才导致了在各类资助中只是侧重物质资助,从而忽略最关键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培养等问题。针对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严重不足,导致很多贫困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难以乐观自信的面对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在符合资助标准的部分学生中,这样的不劳而获可能使部分学生失去艰苦奋斗精神,甚至过度依赖国家和学校给予的各种补贴,而且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锻炼的机会严重不足,坐享其成心理严重泛滥,致使其学习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到头来成为班级的“毒瘤”。
(三)受助学生的责任、感恩意识不够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责任意识越来越弱,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还款诚信意识等等。就拿国家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来说,这一项政策是国家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实惠的政策之一,正常来说,学生应该有感恩国家、感恩学校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还清债务,但是现实是往往有部分学生在自己有条件的时候同样欠着贷款不还,甚至将他们自己混成“老赖”。据相关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通常存在感恩意识不足、诚信意识欠缺的问题,这也直接反映出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只完成了“资助”,而没有完成“育人”,更没有完成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2]。
二、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机制
(一)科学明确认定资助对象
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之上及时改进,将认定贫困学生的细节逐一落实,将资助贫困学生的对象明确坐实,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对特殊问题的处理方面可采取灵活的认定方法,保持过程的原则性基础之上但又不乏个别灵活性,既在原则上坚持了过程的客观真实性又充分兼顾到特殊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完善贫困生家访机制,加强同贫困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实地了解其家庭情况,构建学校家庭双重帮扶机制,从而落实精准资助。
(二)加强资助的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同样也要促进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具体工作中,更要将“助学”与“助人”相互结合,把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要树立“以育人为核心、资助為手段”的工作理念,将育人教育始终贯穿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秉承坚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可将单一的经济上的帮扶转化为多元化的帮扶,比如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针对学习困难的受助学生举办各种模拟考试或指导培训等活动,充实个人艰苦奋斗性格的全面养成,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逐步实现“全面育人”。
(三)深化资助育人效果
把“育人”始终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受助学生的想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使受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怀与期望,不仅要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更要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充分体现出“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资助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全面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6):68-71.
[2]王艺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的分析[J].智库时代,2019(25):272-273.
作者简介:杨迪珂(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