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照相机在实验记录中的应用
2020-07-06庞利
庞利
[摘 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同时,由于学生与实验活动内容存在差异等因素,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会记录、观察描述不准确,以及长周期探究活动不会记录甚至不能坚持到最后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利用照相机辅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记录,让科学记录变得简单有趣,使观察走向深入,引领孩子贴近自然,并通过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探索,不断反思调整利用照相机的教学形式和策略,最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实现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形成对探究活动的持久兴趣。
[关键词] 小学科学;照相机 ;实验记录
一、实验记录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课程的不断深入,科学记录的内容也从记录过程的客观形式演变为反映思维活动主体的形式。因此,科学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每个实验活动都有相应的实验记录单,甚至还有教师自己制定的个性化实验记录单。但在具体操作中,因为要求很高,实验记录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样就导致实验记录与课堂教学之间出现以下问题。
(一)动态过程,无法及时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实验中所见、所想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对所记录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记录整理,在小组和全班进行实验汇报交流活动,最后共同总结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意外”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这些想象不到的“意外”会直接导致实验记录无法及时完成。比如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实验对象一会儿变黑色了,一会儿出现气泡了,一会儿又冒烟起火了。这些“意外”情况虽在设计中,但因根本无法及时记录,我们也只能让学生在课后把刚才的实验现象用文字补充完成。
一节40分钟的课堂,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探究活动、沟通交流、产生共识等环节,会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包括记录时间减少,所以科学记录也是减少探究时间的主要原因。
(二)形式单一,文字表达不清
在小学科学记录中,大部分都是书面记录,很少使用符号、图片等记录方法,不仅费时多而且容易漏记。实验记录的内容也大部分为表面现象,学生很难记录细节及实验过程。如在观察铁生锈、白糖加热等现象时,学生观察得非常清楚,但用文字记录起来却比较困难,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也有可能有人甚至不记录。
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时,有一个环节是给白糖加热:首先观察白糖的特点,然后给白糖加热并观察加热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本环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说出白糖加热时变化的现象和特点,为了让学生详细观察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只要看到白糖发生变化就及时停止加热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虽然学生经历了系统的科学训练,但是对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描述还是会出现以下问题。
1.用文字很难描述出实验中的细节。
2.呈现方式单一,不够生动。
类似的关于记录的问题还出现在“种子的萌发”“铁生锈”等课的实验记录上,多数孩子沒有办法用文字把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现象生动、准确地记录下来。
(三)细节烦琐,无法完整记录
对于长周期的实验,记录更为烦琐,多数学生没有办法完整记录。例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活动中,养蚕探究活动中有一个需要长期观察记录的要求:通过养蚕要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在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中,要描述出蚕生长的大致过程。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可以说是给家长布置了一项观察作业,因为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最好的办法是图文结合的方式,仅仅用文字描述是难以表达清楚的。
二、照相机辅助实验记录的作用
(一)照相机记录让科学实验更便捷
拍照可以帮助孩子更直观地表达用语言描述不清的现象,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图片的基础上配以简单的文字加以说明,能有效地减轻孩子在记录时书写的负担。而且图片的色彩能更为生动地展现所观察事物的神奇,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
(二)照相机记录让实验过程更形象
教材中“观察月相的变化”“种植凤仙花”“养蚕”等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孩子成为一个细心而非肤浅的观察者,并且能通过长周期的观察去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活动开展中进行持续有效的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拍照和文字相结合的记录形式可以帮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采集到更真切的实验证据,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变化。
(三)照相机记录让实验探究更深入
长周期活动的完成率一直是科学教学中较为困扰的问题。往往在开始时,学生热情高涨,但坚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而如果记录成为一件有趣的事,那么必然能激发学生定期观察的热情,使得整个周期内的观察能顺利完成。
(四)梳理教材,整理可使用照相机的内容
三、照相机记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通过对学科的研究和科学记录方法的改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关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课前准备方式的改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参与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意见。学生课前准备过程和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也会引导更多的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积极思维,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课后调查方式的改变。课后调查就是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随时观察身边的事物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够在课后或新课学习一段时间后,对知识进行阶段性整理和加工,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发扬合作与探究的精神,多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善于总结经验,真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3.拓展内容记录的改变。在科学教学内容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课后进行深入研究的。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或者说学生如何把探究过程展示给大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用照相机记录的每一个探究过程,除了用图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录像的方式,这样记录会更加全面。
(二)改变教师上课的方式
通過实践研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用照相机记录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也可以及时记录学生操作的不当之处,然后通过展示,和学生一起共同分析。
[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一课中,在学生探究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时,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详细记录物质发生的每一个变化。
①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记录。
②教师要求学生用照相机以拍照、录视频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每一个新现象。
③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探究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外,也要拿起相机,及时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和不足之处,然后展示给学生,也方便学生后期进行交流汇报。
四、结语与思考
通过实践与研究,充分证明了科学记录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改变科学记录的方式、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挖掘所学科学知识的内涵,逐渐增强科技意识,掌握一定的探究规律,掌握探究的方法。关注科学记录的各种方法,让每一个科学实验更加有趣,实验数据更加多样化,通过对数据横向与纵向间的对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科学的魅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实践证明,上述科学记录方法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突出实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性实践,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很多实验记录都采用图片记录代替书写记录,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一些课堂时间,同时也必然会削弱学生的书写能力。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实验记录的方式方法上如何才能发挥其功能最大化、效率最高化,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张露.数码相机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3).
[2]刘兰芳.“小工具”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大用途”[J].教书育人,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