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研究
2020-07-06张贺飞
张贺飞
摘要 在分析太和县2016—2018年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当地4个小麦主推品种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农0711适播期为10月15—20日,最佳播期在10月20日左右;烟农999适播期为10月10—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5日左右;周麦27适播期为10月15—20日,最佳播期在10月20日左右;新麦26适播期为10月15—20日。
关键词 小麦;适播期;产量;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048-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为了掌握太和县气候及生产栽培条件下,大面积推广运用的小麦新品种适宜播种期,为全县小麦高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于2016—2018年在太和县蔡庙镇开展不同类型品种小麦适宜播期试验,通过考察产量结构及结果,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小麦的适宜播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为砂姜黑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前茬作物为大豆,产量目标9 000 kg/hm2。供试小麦品种为安农0711[1]、烟农999[2]、周麦27[3]和新麦26[4]。
1.2 试验设计
参试4个小麦品种按播期不同分别设为5个处理,分别为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3次重复,随机排列,处理间距20 cm,重复间距50 cm,每个处理面积为50 m2。
1.3 试验管理
采用机械耕耙整地,人工开沟条播,行距20 cm,各处理播量均为150 kg/hm2,播前施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尿素150 kg/hm2作基肥。采用化学除草剂统一化学除草,统一病虫害防治,遇旱统一人工喷灌浇水,各个处理均到腊熟期收获,全区计产。其他田管措施按照常规大田管理。
1.4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2016年秋季至第2年5月,太和县农业气象条件总体利大于弊。小麦适期播种,苗期气象条件适宜,利于苗情转化升级。越冬期,气温总体较常年偏高,大部分地区小麦安全越冬。进入返青期以后,3月12—14日的一次寒流(极端气温-3 ℃)对10月5日、10月10日播种的周麦27、新麦26造成一级冻害,冻害危害较轻;4月上旬第2次倒春寒,全县极端气温达2.3 ℃,对处于孕穗期的小麦幼穗分化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小麦对低温极为敏感,造成花药、药柱受冻不能正常结实,不孕及退化小穗增多,小麦平均粒数不高。灌浆乳熟期,全省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合理,有利于小麦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利于小麦适时收获晾晒。
小麦全生育期(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农业气象条件总体利弊相当。小麦播种至苗期,受秋收期连阴雨及前茬作物腾茬晚影响,太和县小麦播期推迟,冬前苗情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差。越冬期全县未发生大范围明显冻害;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小麦生长和安全越冬。2月上旬气温偏高极显著,再配合以适当的降水,加速了小麦的生长,进入3月以后,遭遇了3月5—8日的一次极端降温过程,气温下降至0 ℃以下,但对本试验影响不大,5月20日前后的3场干热风,对小麦灌浆不利,造成小麦千粒重有所下降。灌浆乳熟期多阴雨寡照天气,赤霉病偏重发生,对小麦灌浆乳熟及产量形成有一定影响。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利于小麦适时收获晾晒。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2可知,同一处理基本以2016—2017年产量较高,原因主要是2018年太和县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后期部分区域遭遇干热风危害,导致千粒重降低。4个小麦品种在太和县生产栽培及气候条件下表现如下。
2.1 安农0711
安农0711属半冬性品种。春季起身较早,两级分化快,株型较紧凑。白粒,籽粒角质,较抗穗发芽。2009—2010年、2010—2011年度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5 cm、穗数为630万穗/hm2、穗粒数35粒、千粒重42 g、全生育期230 d左右。经安徽农业大学鉴定,2010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感赤霉病(平均严重度3.25)、感纹枯病(病指51);2011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50),感纹枯病(病指56)。
本试验表明,从10月5日开始,随着播期延迟,穗数开始下降,但单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增加,10月20日播种,单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随后产量三因素及产量下降,2年均以10月20日播种产量较高,说明安农0711在太和县的适播期为10月15—20日,最佳播期在10月20日左右。
2.2 烟农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