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与改进
2020-07-06蒋京辰李明蔚
蒋京辰 李明蔚
摘 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八个相统一”推动实现思政理论的改革创新,增加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和认同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学会分析和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和理解各项方针政策。然而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多数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为学分任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共鸣。高校应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思政课性质和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创新教学方式,让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真正做到课程内容入脑、入心。
关键词:课程思政;形势与政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当今大学生多为90和00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思想观念在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等上一辈人影响的同时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杨静在研究中提到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青年价值观经历了从富有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主体意识觉醒,到更加多元化的过程。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正视现实生活,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在全球化突出的今天,青年人的权利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加强化,同时也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冲突等问题。这与人民网在2013年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当代青年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性较上一代人更强。
QQ大数据与青年报对“00后”价值观的调查显示,这些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成长、陆续步入大学的青年人高度认同我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觀念,对国家发展持积极肯定态度,知晓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仅有部分受访者认为现代化强国目标与自己息息相关或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青年的学习目标多为找工作、提升自身能力或满足父母期望,鲜少有人以报效祖国为目标。这可能是由于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认知还停留在务实和个人层面,对自身努力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认识不足。此外,当代青年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前三位分别是父母、同学朋友和老师,可见父母师长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仍能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的意义正是将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认同国家政策,辩证看待不同国家文明的差异,意识到自身努力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树立报效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抱负。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纷繁复杂的信息。在纷繁纷杂的社会思潮中,学生分辨和鉴别多元化信息的能力正在经受很大的挑战。李保强在研究中也提出对于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尚未确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和多样的信息来源,学生“很容易陷入政治价值选择的困境”,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习不深入,尚未形成坚定的立场,“难免产生误解和疑虑”。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当今个性突出、更关注自身发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立场,不仅是思政教师,也是学校以及全社会的责任。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明高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它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持之以恒更新思政工作内容,把握不同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最适合时代和学生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趋势和国家发展,认识国家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对照新时代的要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仍然留有一些问题。从教材内容看,课程章节主题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家重大问题。但对每个主题的阐述仍然存在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等问题,因而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弱。从课堂规模来看,形势与政策作为公共必修课,多为大班授课,少则几十多则一百名以上学生的课堂,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组织课堂活动或与学生互动的难度更大,学生课堂参与感较低,具体表现为只有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互动,其余时间抬头率不高。
从教师队伍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尤其是资深教师数量有限,部分现有教师难以做到对所有重大理论和政策精准把握,对现实问题难以做出深刻透彻的讲解,对学生的困惑往往难以给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的解答。结合时代特点和国情,讲清当前国家面临的形势,通过课堂讲授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远大理想则难度更大。从教学方法看,教师多为单一讲授,理论性强,参与度和互动性不足,任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解和认同所讲授的知识,难以做到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多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对能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清楚。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主题,结合国情,运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将传授知识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全过程,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和谐统一,同向同行。高校与任课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不同年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调整,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做到提升教学效果与发挥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并重,价值引领与传授知识并重。
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权利和竞争意识更强,个人目标更为明确和务实,面对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时产生困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的联系较弱等一系列特点,做出相应改变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健康成长。授课内容注重理论性和思想性,兼顾亲和力和感染力,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影音代替枯燥的文字和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以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形式代替灌输,激发学生对当前国家形势的认知和对政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感。
组建一支充足、专业的教师队伍。习总书记在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和人格六个方面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需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和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做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我国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随时调整授课内容,能够清楚地讲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知识和最新进展,因此对于不断学习和更新授课内容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课程。此外,思政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组织,一支政治素养过硬、高素质、专业化和理论知识背景多样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第二课堂以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被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或学院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负责,近年来有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但其与第一课堂特别是思政课程的融合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脱节,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内容与日常学生活动相联系。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稍弱、更紧贴实际,因此如果能够围绕课程专题内容,使第二课堂与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理论政策在实践中体会和反思,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J].人民论坛,2019(25).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86(4):111-115.
[3]童建军,林晓娴.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481(04):97-103.
[4]杨静,寇清杰.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价值观的转型与嬗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蒋京辰(1992-),女,汉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贸易;李明蔚(1988-),女,汉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