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深度贫困村脱贫与振兴的协同探索

2020-07-06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作队村民

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疃镇曲长城村,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河北省最大的深度贫困村,水差地贫、房破貌乱、业弱人散,贫困发生率高达42%,加速走在萧条衰败的下坡道上。如今华丽转身,在高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有了乡村振兴雏形。这一切的改变始自2018年初,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帮扶之后。

工作队从一开始就坚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同步谋划、协调推进,在派出单位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破瓶颈解难题,谋创新求突破,挖潜力补短板,扬正气聚民心,短短两年时间,将苦咸水变成富锶山泉水,将断头路变成发展致富路,土坯房变向电梯楼房,荒草地变成特色花果园,落后教育走向优质一流,上访大村变成和谐新村,用实干赢得了村民信服,跑出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刚刚脱贫出列的曲长城村党员群众自发捐款,向河北对口支援的湖北神农架和当地一线人员捐赠价值9万元的急需药品和菊花茶,为抗疫贡献“绵薄之力”。

两年来,农民日报调研组多次深入探访曲长城村,与驻村干部上山送饭、进校讲课、入户走访、开会座谈,参加爱心志愿活动和田间劳动,亲历新兴产业从艰难起步到竞相争艳,加工厂房、宜居小区拔地而起的过程,以及党风村风民风的变化和村民言行举止的转变,了解村庄蝶变背后的故事,梳理做法,形成此调研报告,以期对各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曲长城村村域面积21.5平方公里,2017年底户籍总人口1139户、30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57户、1263人,未脱贫户356户、721人。最大制约是水,28年前村民盲目打井,穿透坏水层,致使村域水质逐年恶化,政府协调从他村引水,但村民感觉水质仍然不理想。最大民生是增收,村里没有可支撑的成型产业,碎皮加工受市场影响从业人数大幅减少,近2万亩耕地逐渐变成盐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下降,村民被迫离乡打工。最大难题是住所,村庄占地多、土坯房多、环境脏乱差,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危房改造、面貌提升以及灶厕气暖卫升级等都难度很大。最大短板是交通,与县城直线距离10公里,却要走22公里。最大尴尬是教育,在本村就读的小学生只有57人,四分之三的小学生离开家乡寄宿上学或借读,乡村教育难以为继。最大矛盾是干群,党组织没有凝聚力,村民上访告状是家常便饭,贫困户不满意,非贫困户更不满意。

二、主要做法

紧盯“最大制约”,引来“救命水”。“水是曲长城的命!”调研中,村民们纷纷讲起近30年被水所困的苦楚。如果水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这个村子将会加速空心化。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严春晓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也要让村民吃上放心水。他请来省专家团队多次勘察论证后,决定另辟蹊径,在村南山脚下打井。当时,大多数村民并不认可:“扶贫干部就是来镀金的,懂个啥”,“山脚下打井是瞎胡闹!”但严春晓相信科学,把“宝”压在了专家们身上。打井期间,他天天往山上跑,查看进度。由于地形太复杂、塌陷严重,大设备使不上劲儿,换成传统设备后,进度很慢、经常出故障,当时山上气温在零下30℃,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让工人安心打井,他和工作队员开着自家车,每天颠簸两趟14公里,雷打不动上山送饭,一连二十多天直到传统设备完工。2018年元旦,历时4个多月后,终于打成出水。经过权威化验,各项指标优良,且锶含量达到矿泉水标准。当尝到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时,大家激动不已,纷纷奔走相告、网络转发,就像小孩儿过大年似的。之后严春晓又组织对污染水井进行了专业封堵,从源头上改善村域水质,曲长城村实现由生活用水调入村转为调出村。实实在在的举动,让村民们对工作队刮目相看,从原来的怀疑、观望变成了支持和信任。村民苏全仁说,这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着眼“产业兴旺”,实现“两不愁”。因地制宜培育做强产业,让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既是稳定解决“不愁吃不愁穿”的治本之策,又是推进“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工作队多次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实地调研指導,确定发展方向。在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帮助下,充分发挥当地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资源优势,以发展集体经济试验示范田为抓手,组织村民在多年没有收成的荒草地上,建成以皇菊、玫瑰、花海、福枣、苹果、草莓“三花三果”为主体的400亩冷凉地区特色精品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发展1600亩优质张杂谷,建设集产品烘干、谷物加工、果品保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厂,带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作物提档升级。同时创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将贫困户或边缘户全部联结在产业链条上,辐射引导非贫困户发展。“土专家”帅振明在专家团队带领下,负责菊花技术管理工作,有钱挣、脱了贫。据了解,全村有2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园区、加工厂区和建设工地打工,2019年光工资收入一项就达60万元,平均每人近3000元。为防止出现“干部一走、产业就散”局面,工作队努力拉长产业链条,从产中种植逐步延伸到产前育苗、产后加工、品牌打造、电商营销,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着眼“生态宜居”,落实“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精准扶贫的硬性要求,更是“生态宜居”的必备条件。工作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丰富了“三保障”内涵。为打造优质教育,严春晓带领工作队引资源、当老师、创机制,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对19名特困家庭学子进行长期资助。协调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寒暑假开展公益辅导。工作队3名队员亲自上课,开展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新招录3名专业教师,设立教学质量奖和学习进步奖,充分激发教与学潜力,2019年毕业班综合测评成绩在全县位居前列,22名学生转回村小学读书。严春晓受聘担任镇中心校“名誉校长”。为给病残人员更多关爱,在协助落实基本医疗待遇基础上,把残联和医生请到村里入户开展残疾鉴定,并多方协调为全县引进一所精神病院,解决精神病人看病不便、花费较高、生活品质较差和家庭管护难题。在全面实现住房安全基础上,着眼于从根本上一揽子解决居住质量提升问题,紧紧抓住国家针对深贫地区出台土地优惠政策等机遇,全面实施村庄整体改造,打造舒适宜居生活小区。同时积极协调交通部门打通断头路,使村子到县城距离由22公里缩短至11公里,区位优势大大增强。

着眼“乡风文明”,传递“正能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贫困村在“强体”的同时,更应“铸魂”,才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动力支持,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工作队坚持弘扬正能量,宣扬真善美,推崇孝亲敬老、友善和睦、互帮互助、积极向上,有效转变了落后思想,改善了乡风民风。针对村里五保户和孤寡老人较多、缺乏关爱的实际,2018年6月倡导成立爱心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孤寡老人开展免费理发、收拾家务、代办事务等帮扶活动,在重大节日组织集中聚餐,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如今团队成员扩大到49人,自愿捐款超过3万元,爱心志愿成为曲长城村一张亮丽名片,爱心行动得到全村人的敬佩和赞誉。评选表彰“最美人物”,带动孝亲敬老、拾金不昧、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使“爱”成为最强音、“善”成为主旋律、“勤”成为新标签。马冬花八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获评“最美阳原人”。赵青山用爱心、爱行日夜陪护近乎植物人的妻子,赢得全村人的口碑。向善风气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春节、国庆和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村民自导自演,用舞蹈、歌唱、舞狮、快板、快闪等形式,歌颂新生活,点赞新发展。

着眼“治理有效”,打造“领头雁”。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战斗堡垒夯实了,才能真正发挥“领头雁”和“火车头”作用。工作队通过“站前台-搭平台-让舞台”三步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逐步把村干部推向台前,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短时间内使村庄发生很大转变,管理经验在全县推广。首先,聚民心走在前。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线下接访走访和线上引导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第一书记公开接访,面对面倾听村民诉求,主动查证有关问题,悉心解答政策规定,提出妥善解决方案。创建4个累计2000人的村民实名微信群,坚持正面引导激励,遏制消极负面言论,架起与村民的连心桥。其次,抓换届带新兵。多方征求民意,并与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充分沟通,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出群众公认的带头人和甘于奉献的班子成员。第三,扶上马送一程。完善工作制度,公开服务为民“八条承诺”,实施规范化管理。探索创建抓党建促扶贫模式,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引导共产党员把初心使命具体化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争取农民日报社党委支持,建立党建结对帮扶点。村干部的辛勤付出、公正处事得到多数村民的理解和认可,曲长城村从“上访大村”转变为“和谐新村”。很多人都说:“过日子越来越有心劲儿了。”

三、经验启示

情怀担当是干事之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驻村第一书记严春晓身上得到全面展现。他本已有两年基层挂职扶贫经历,但作为20年的农业农村干部和农经博士,在党需要领兵冲锋、农村最需要帮扶的时候,他依然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担当,再度出征,带队到萧条衰败、一穷二白的全省最大深度贫困村驻村扶贫。他说,两年脱贫出列,时间很紧,还想利用有限时间,为村民多做一些工作,必须只争朝夕,拼了命地往前冲。驻村以来,他没往家交过一分钱,全部垫在了村项目发展上。开垦荒草地时,因为地里碎石较多,个体机手怕毁机器不给干,严春晓立马转账5万元买了拖拉机,组织村民自己干。在菊花采收期,又先行垫资支付10万元的设备预付款,保证了菊花及时烘干。他还每月捐款300元,支持爱心志愿活动开展。

横纵同频是做事之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才能形成一个左右相连、上下一贯的目标网络和有机整体,事情才能全面,更有实效。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远之策,两者有机一体,不能割裂。从纵向看,曲长城村将20字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中,找准二者的共同点、契合点、立足点、切入点、着力点,着力解决发展引领、基础支撑、内生动力等核心问题,既使“两不愁三保障”有了更高的含金量,又在脱贫出列后顺势跨上乡村振兴头班车。从横向看,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庄改造、文明乡风、教育提质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使村庄在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严春晓说,“这些工作有着内在逻辑,最后所有工作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闭环。”

深谋远虑是成事之要。工作隊不仅要身先士卒、躬身入局,利用后援优势和自身优势,帮助村子尽快摆脱困境,更要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从根本上解决帮扶村的长远发展问题。他们着力培育带强管理(干部团队)、发展(经营团队)、服务(爱心团队)三支队伍,挖掘村庄自我发展潜能,为村庄的稳定脱贫、加快走向“生活富裕”提供稳固保障。目前村“两委”做到公平公正处理村庄事务,村民满意度大幅提高;培育了十余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土专家”,启动“村播计划”,培养电商直播人才;爱心志愿者团队作为民间组织,成为村庄有效管理的有益补充,为促进乡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走访农户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说,“不希望严书记走”“希望他一直留在这里”。而严春晓说,“我希望我的作用越来越小,以至将来离开时,村民们根本意识不到。就像教人学骑自行车一样,等他会骑了,我慢慢放手,而他根本觉察不到。”

四、思考建议

严春晓常说一句话:“只要心里有花,就一定能种出花;只要心中有美,就一定能发现美;只要心里有爱,就一定能传播爱。”两年来,他带着曲长城3003名村民种出了花,发现了美,传播了爱,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成为全县的样板和令人向往的地方。目前,各个方面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但调研中也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特色产业起步很好,但机制问题和覆盖范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产业发展才能产生真金白银,才能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兴旺才能支撑乡村振兴,做深产业融合文章才能确保贫困户乃至全村村民有稳定收入。建议进一步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品销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宜居小区建好、村民入住之后,势必会出现生活成本增加的情况,建议提前预研,结合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加等寻求解决方案。村庄发展起来后,对人才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建议既要为村干部规范行使权力、为党员发挥作用建章立制,又要积极培育、及时引进专业人才,确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曲长城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继续探索实践。这也是全国其他贫困村所面临的课题。

(调研组成员:徐恒杰、白锋哲、张凤云、柯利刚、巩淑云)

猜你喜欢

工作队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7.今天工作队进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张家界:打造“永不走”的建设扶贫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