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设计的工业园区资源价值流会计
2020-07-06王雨晴侯义昕
王雨晴 侯义昕
[提要] 新时代财经类院校作为国家经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受到社会重视。本文从西安财经大学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及导师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新时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安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类):“基于提高创新能力的财经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9JGZ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3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加快,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不断发展,传统财经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对财经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不断地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各类创新人才。财经类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经管方面的人才,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重视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应出台了很多激励政策,但实际的培养效果不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创新需求,财经类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因此,需要深入调研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挖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高教育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更好地就业与适应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为深入探究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本研究以西安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为对象开展调查探讨,针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及培养结果展开调研,全面了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进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科学、可靠的样本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应用金数据平台向目标对象发放电子问卷,共收回问卷378份,其中明显填写不实问卷32份,有效问卷346份,问卷有效率为93.5%。其中,研一、研二、研三分别为:124份、116份、106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别为:208份、138份;调查对象男女性别比为 36.28∶63.72。同时,与12位硕士专业点负责教师进行座谈调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课程教学方面,54.2%的研究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专业课程是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62.3%的研究生认为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增进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科研实践方面,能够发表高质量论文、参与省级国家级项目的研究生较少,分别只占到9.32%与12.81%,研究生申请专利、科研成果获奖整体比例较低;學校管理方面,82.98%的研究生认为学校为其“提供研究所需要资料的途经、学习科研场所”,但研究生对研究生科研经费、奖励政策的满意度整体偏低;研究生专业素养及自主学习方面,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基础不够自信,自我主动意识与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忽视对前沿知识的学习与关注,研究方法运用不够熟练;导师素养与指导方面,82.6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而在导师在学术上给予本人的培养及指导认为基本符合的只有42.65%,同时发现研究生与导师平时见面交流次数较少。通过调查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在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研究生的创新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通过对样本学校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对于分析我国高校在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借鉴意义。
二、新时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整体重视不足。从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计划来看,理工类的学科注重实践研究,更容易获得创新发明成果,但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性质不强,主要通过社会调查进行问题研究,创新性成果不明显。因此,高校对财经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通常较多地关注理论课的学习和研究。除此以外,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少,培养计划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不够。并且,缺乏对财经类专业教师的相应培训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激励机制,使得财经类研究生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面得不到有效训练,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高校对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急需改进。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教学方式而言,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即使在创新能力课程中教师依旧扮演着主体作用,灌输式、被动式教育导致研究生习惯性的被动接受所谓的“创新知识”,探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案例未能得到推广应用,不利于发挥研究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此外,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采用竞赛式和项目制,在竞赛式培养模式中,大部分研究生存在科研任务繁重的问题,忙于参加导师研究项目,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科竞赛,从而忽视了竞赛信息,参与学科竞赛比例较低。在项目制培养模式中,大多数研究生还是靠导师的研究项目来培养创新能力,但是往往导师的项目都是提前设计好的科研思路,学生只是简单地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缺乏思考和自身创新能力的锻炼。另外,导师的科研项目专业性太强,研究生接触的面小,无法扩展创新思维。高校对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引导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对学科竞赛的热情度较低,对学科竞赛认识不够深入。
(三)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不够严格规范。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学习压力和学习紧迫感明显减少,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多,但是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缺乏监督,实践的真实情况难以掌握,无法对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部分同学甚至为了学分才去参加实践活动,或者随意找单位进行盖章,创新实践容易流于形式,研究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课程考核方面主要以传统的纸质试卷与课程小论文为主,考查内容注重基础知识、选题方向、研究意义的考核,考核体系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应用型,不利于发挥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一些学校为了追求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学位授位率,降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四)研究生导师作用发挥不够,缺乏有效引导。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成为培养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增多,师生比例不平衡,再加上有些导师忙于自己的职称或行政事务,精力有限,与学生的学术研究交流变少,对学生创新指导不够充分,不能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挖掘研究生的创新特质。此外,受导师研究课题及项目所限,研究经费不足,学生参与课题、项目机会较少,真正参与项目资料分析、研究设计等课题关键环节更是少之甚少,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定位不够明确。交叉学科学习和专业课知识储备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从研究生实际的学习反应来看,部分学生仅某几门专业课知识较扎实,其他基础知识不全面,未能形成扎实完整的学科体系,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的目标不明确,只是混研究生文凭或逃避就业,在读期间,急于应付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和毕业要求,普遍存在心态浮躁,在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很难投入精力潜心钻研学术,定位不够明确,对自己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新时代促进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重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聚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为新时代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对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来说,学生对科研平台的要求不高,但是研究生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归纳,对相关领域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和调研,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为财经类研究生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创新能力教育与社会创新需求之间的有效结合,努力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研究生教育中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设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引导,鼓励研究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动员和参与,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维持创新动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工作。
(二)创新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在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中,要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定位与对接,注重产学研融合发展,结合“项目-竞赛-创业”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在研究生入学后,研究生导师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对应的研究工作,导师根据学生参与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创新想法引导其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再根据竞赛情况,进行就业创业引导,帮助学生与企业进行联合,推动项目成果落地。通过“项目”、“竞赛”、“创业”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专业所学。其次,采用“2+1”培养新模式,具体是指在前两年财经类专业研究生主要进行创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教育,第三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其他单位参加实习活动。这种模式贯穿了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既能够实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也能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起到良好的规划和训练效果。
(三)构建合理可行的财经类研究生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是提升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高校应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学分完成情况、中期考核和学术成果的评审,加强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过程的监督与考核,通过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严格管理,督促研究生认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二是在评价标准和内容上,要充分体现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对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具体要求,突出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性,鼓励财经类研究生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引导财经类研究生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高校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奖励政策,通过举办相关的学科竞赛活动、给予导师和研究生资金奖励和荣誉称号授予等,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在研究生中的引导作用。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首先,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建立健全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定期改聘,遴选富有经验的学者和青年人才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坚強后盾;其次,要多渠道引进校外导师,采用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让研究生能吸取各个导师之长,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能;最后,导师应注重学生的培养,发挥导师支持中情感支持、自主支持、学术支持对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导师要主动追踪课题的发展前沿,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培训,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氛围。
(五)重视研究生自我研究对创新意识的提升,促进研究生自我发展。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主动性、自觉性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探索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科研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批判和质疑,重视思维方式的改变,增强对问题与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我改变的意识,锻炼创新性思维。为了适应“新经管”战略实施的需要,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拓宽专业视野,强化思维创新,加强知识应用,从而更好地提升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秀雪,蔡文静.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19(11).
[2]钱力,倪修凤,宋俊秀.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
[3]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6).
[4]程望斌,黄红霞,罗朝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1).
[5]鲁圣军,何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
[6]朱莉莉.导师支持对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目标导向的作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