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收益影响机制

2020-07-06付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经济收益内需财政收入

付瑾

[提要] 本文分别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和增加财政收入三方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作用机制。根据已有假设,提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市民化主要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劳动力质量和增加非农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来增加生产中的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市民化通过“收入→消费→内需”的传导机制,从提高收入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增加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内需;市民化通过“产业结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的传导机制,使得产业之间及行业内部出现结构升级,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收益;经济增长;内需;财政收入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5日

一、市民化通過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经济收益

经济增长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典方法是资本、劳动和技术三要素分析方法。此方法主要分析形式为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将三种要素纳入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当中,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和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能力有关。

模型(1-3)表示劳动力质量H提高的作用与劳动力数量L的增加是类似的,都将带来总劳动投入的增加,使得经济增长能够持续。众多学者都认为过去几十年里,在中国的快速增长中,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在一定时期内阻止了资本投入的报酬递减现象,从而使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主要是劳动力数量增加的缘故。但是在如今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亟须找到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或者说在人口数量不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找到我国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新增长点。

市民化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第二个途径打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主要与劳动力质量H即人力资本有关,市民化打破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正规部门的隔阂,使得人力资本潜力得到充分的跳跃性、爆发性的发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提高刺激再投资的增加,提高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利于实现经济达到更高的均衡增长路径。

可以根据不同的劳动力质量将不同的劳动者分类,因此模型(1-3)中的L'变成了一个三部门的加权折算值。继续假设不同部门的劳动力质量不同,而同一个部门的劳动力可以视为同质,下面通过建立模型来得出市民化对劳动投入增加的效应:

因此,市民化在微观方面可以解释为,任一单位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劳动力质量增加,提高其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增加了全社会的总劳动投入;在宏观方面可以解释为,市民化使得市民劳动力数量LC增加、未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LM减少,从而为劳动力质量最高的城镇正规部门注入持续的劳动力数量投入,带来总劳动投入的增加。

若全部的农业转移人口都能够市民化,式(1-7)将变为△L'=LM×(HC-HM),这个增长使得总劳动投入有一个较大的增加,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二、市民化通过扩大内需带来经济收益

过去中国的城镇化主要体现在投资的迅猛增长,但目前来看,我国需要摆脱当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现状,向依靠消费拉动增长的模式转变。对于未来,我国扩大内需主要针对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成为打造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点所在。市民化增加消费需求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提高收入水平;二是优化消费结构。

(一)提高收入水平。对于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以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入手。假设经济社会中有n种商品,则单个消费者对于商品i的需求为:

其中,pi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I为消费者的收入。若简化为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则可以绘制“收入——消费曲线”,这个曲线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而仅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增加时,消费会增加,从而实现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首先就应该是收入的市民化,这种收入的提高将大大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因此也增加了其消费预算和消费信心,随之提高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市民化后的农业转移人口将成为新的动力源,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主体。

(二)优化消费结构。劣等品的收入——需求曲线是向左上方弯曲的,这表示随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若一种商品xi的?坠xi/?坠I<0,则这一商品为劣等品。联系实际,若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增加,其对这些仅满足基本生存的商品的消费必然会减少,转而消费更高档的商品,推动其消费结构转化为发展型和享受型,从而融入城市消费社会。

如今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推动力,而且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考察消费支出的结构,需要引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在ELES模型中,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地考虑了价格和消费需求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能够较全面地测算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各项指标,可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其模型表达式为:

由于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只有两种消费品,式(2-5)一定存在关系?茁1A>?茁1M>?茁1C且?茁2A<?茁2M<?茁2C,因此从△CA到△CM再到△CC,其消费结构一定是不断优化的,即增加的部分的消费结构有一个从基本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化的过程。这就表明市民化将使得△CM相对减少,而△CC相对增加,进而使得总消费CM不断向CC转变,优化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结构。

三、市民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带来经济收益

伴随着非农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产业结构先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化,再经过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升和去制造业化,最终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税源结构的基础,市民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将改变税收的类别结构和行业布局,推动税收收入增加,而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市民化增加了财政收入。具体而言,市民化使产业结构产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种变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推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而市民化则主要使得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这种劳动力按照生产率从低到高的顺序不断流动的过程,表现为各行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不断完善,不仅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拉长了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链,延伸了流转课税线路,拓展了所得课税空间,促进了税收收入增加。这项效应可以通过三次产业的税负差异来解释。

第三产业具有服务一二产业经营活动的功能。第三产业税负在2012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且已过半。一是第三产业行业数量多且部分行业扩张速度快;二是大部分骨干行业属于最终消费环节,税基宽且税负不可转嫁;三是部分行业的规模扩张与一二产业的规模扩张存在内在联动性。这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税源多、税基广、税负高、税收增长弹性大。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级结构,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涉及的是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一般而言,低端行业的人均税负较低而高端行业的人均税负较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意味着税收的增加。

根据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生产的产量。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我国的整个经济市场,因此可以假设厂商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之中,此时,任一个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即工资W,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量为MPL,劳动边际产量MPL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就表示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对于厂商来说,多雇佣一单位劳动的利润变化变为:

综上所述,市民化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劳动力质量和增加非农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推动经济增长;市民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消费,进而影响内需;市民化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升级,引起税收收入增加,从而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昉.农民工市民化与新消费者的成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陈昌盛,许召元,崔小勇.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5(6).

[3]李普亮.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抑制还是促进[J].税务与经济,2016(1).

[4]张瑞晶.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基于我国1994-2015年的VAR实证检验[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5).

[5]张智勇.农民工市民化的代际实现——基于農户兼业、农民工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比较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9(11).

猜你喜欢

经济收益内需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竞争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