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苎溪乡土文化”同构精神家园

2020-07-06刘生辉

新教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清流闽南乡土

刘生辉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鉴于此,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扎根乡土,因地制宜,选择了“苎溪乡土”主题作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初步建成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特色基地。

一、选择——传承苎溪乡土

后溪中心小学沿溪而建,因溪而名。她身边流淌的苎溪是厦门第二大河流,被誉为厦门两大母亲河之一。在唐宋时期,开发苎溪流域的石氏先民,书写了父子登科、兄弟连捷、叔侄同榜的“一门九进士”科举神话,留下了底蕴深厚的苎溪流域文化。

苎溪乡土文化源自古代中原儒学,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文化,还在明清时期的下南洋浪潮中吸收了舶来文化,苎溪乡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山海交汇、兼收并蓄的闽台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征,与当代后溪中心小学所在地再度契合。现在学校所在的后溪片区被重新定位为以海西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厦门城市门户地带,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使这片土地再次成为五方杂居的移民城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学校所在的集美区各中小学,随迁子女数占比接近八成。在这样的环境下,急需寻觅既能适应新时代特点,又能让来自不同区域的奋斗者相互认同、乐于接受的文化,以此同构精神的归宿。于是,集美区在2014年提出不断挖掘弘扬“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的宝贵财富和时代价值。

基于此,后溪中心小学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苎溪乡土文化,打造“悦园教育”,着力建设让师生幸福工作、快乐学习的“生态乐园、成长学园、精神家园”,促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文集美建设者及其子女们和谐融洽,合力共赢,同筑新时代的中国梦!

二、导向——守护苎溪清流

在后溪中心小学巨大的门柱之上,有一副引自清代三防县主簿,被称为“教育官员”的余小霞的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意在告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后溪人,要把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看作是与当地人的缘分;为人处世要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事。同时也在告诫全体教师:不忘当初从教誓言,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珍惜缘分,教化万民。

走进学校南门,可以看见镶刻在富有闽南特色红砖景墙上的“廉训”。有浅白接地气、带有浓浓苎溪乡土味的方言俗语,如“小汉偷挽瓠,大汉偷牵牛”等;有沿溪十一个主要姓氏家族流传已久的廉风廉训,如杨氏的“廉垂四知,清白传家”等。墙内还有流传当地民间的廉风、廉俗、廉训、廉范,以浓郁的苎溪风情格调,营造出“唱廉倡廉、为廉唯廉”的文化清流。

在学校综合楼五楼,学校利用空余场所,如柱子、廊道等,紧扣“苎溪清流”主题,展现家乡清廉人物故事、俗语等,用心打造浸润师生的廉洁文化。如展厅主景是盛开的莲花,高科技裸眼3D效果令其更加鲜艳夺目;辅以散落回廊的八幅闽南红砖雕刻莲花,营造出古今交错的穿越感,寓意廉洁清流从古至今,川流不息。

在廊道宣传的设计上,紧扣“苎溪清流”主题,分为“上善若水”“为官似水”“清廉如水”“交情犹水”四个板块,展现了黄晟、苏颂、洪朝选、林希元等本土清正人物故事,作为全体师生学习的楷模。

侧边的铜镜,配以师律、师德、师风、师范等内容,是为了提醒所有教师践行“照照镜子,正正衣冠,红红脸,出出汗”。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在营造“苎溪清流”景观的同时,后溪中心小学党支部创建了“苎溪清流”党建品牌,确立了“苎溪清流,永葆本色”的核心价值观,拟定“党建引领,师长合力;从浅入深,由外及里”的品牌路线。结合后溪中心小学苎溪乡土特色校园文化,紧跟新时代需求,立足当地作为新兴移民城镇这一最大实际,挖掘弘扬“拓闽荒”“下南洋”“过台湾”的闽南移民文化精神,从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熏陶入手,耕耘乡土,以文化人,促进新老市民和谐共融,迈上新时代征程。

三、凝聚——融入苎溪乡情

学校文化环境可以陶冶人、塑造人,但要让苎溪乡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还要回到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职,让传统闽南文化进入课堂。

学校聘请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贤达,作为木偶戏、歌仔戏、武术、民族鼓乐队等社团的外聘辅导员。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载体,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传习闽南文化艺术。此外,学校联合厦门理工学院、东宅社区书院、城内五祖拳传习中心、厦门市月娇木偶戏剧团等社会资源,致力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截止到2019年10月,学校已研发“苎溪乡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之《闽南童谣》《后溪乡土文化》《体育讲古》和《二十四节气》等,并在各年段每周的校本课上传习,让传统文化在课程中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近年来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共建单位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与配合,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传习网络,确保各种教育渠道的畅通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引进了当地著名民间曲艺进校园、“智慧家长”进校园,教学生制作闽南传统美食、闽南童玩、体验闽南习俗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苎溪乡土古韵,融入乡土乡情。

四、激励——弘扬苎溪精神

“爱拼才会赢”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精髓,也是苎溪精神的核心所在。苎溪流域的先民迁徙于战乱纷飞,耕作于穷山恶水,历史与现实逼迫他们只能爱拼敢赢,不断进取。

在后溪中心小学东门,有一个“苎溪乡土·闽南文化”标识异常醒目。标识顶部为闽南特色的古厝燕尾脊,底部为后溪标志性文物——宋代苎溪桥,象征爱拼才会赢。

走进主楼中间,两条长达十余米的“巨龙”昂首天外——这是让学生课间休憩的座椅,以当地常见的龙舟为造型设计,坐在上面,可以感悟齐心协力、团结进取的闽南龙舟文化和拼搏精神。在一、二层的多功能厅外,学校采用浮雕、3D立体光栅、彩绘、图片等现代载体,再现了苎溪先民“拓闽荒”“下南洋”“过台湾”的艰辛历程,展示了闽南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包容理念。

传承和弘扬“苎溪乡土·闽南文化”,推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好新老移民共有的“迁徙精神”,增强随迁子女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自觉地爱乡爱国——这就是后溪中心小学着力“苎溪乡土·闽南文化”建设的主旨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猜你喜欢

清流闽南乡土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闽南文化传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乡土中国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