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话合水
2020-07-06张润东
张润东
合水的来历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故洪河也叫洪汝河。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信阳市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
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
汝河,古称“汝水”,发源于泌阳县五峰山,流经确山、遂平、汝南、平舆、正阳、新蔡县。洪汝河上游已有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4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中下游有老王坡、蛟停湖等滞洪区。
秦岭伏牛山余脉舞钢市境内的滚河与淃河两大河流,从驻马店市的西平县西部山区,向中部、东部平原流淌,诸多河流在流淌过程中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在西平县平原最终两河流汇成一条河,名曰洪河或小洪河。淃河从舞钢市和舞阳县交界处,由西北向东南一路走来,串亲会友,汇聚多个溪流、河流,到嫘祖故里董桥村之南成为红溪河(也叫洪溪河或小洪河),与合水村西寨门由西南向北的滚河,在合水村西北寨墙根下“三条嘴”约会,向东南奔流而去,这个汇合点叫“合水”,这就是合水镇地名的来历。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讲,传说合水北寨门西北角的关王庙大殿神像下有口深井,与滚河和淃河的汇合点相通,上香的人把一对白天鹅投进井里,结果有人发现这对白天鹅在合水西北角寨墙根下的“三条嘴”水面浮出,传说里带着神奇色彩,我们也在童年的故事里长大。
源出舞钢市南部山地的滚河,属洪汝河水系。《河南省河湖大典》记载:“滚河发源于杨庄乡东南的龙王撞,向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山脚下与灯台架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樹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岗曲折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镇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合水改称洪河,至新蔡县与汝河汇流。境内主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米左右,流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安全行洪量约1000立方米/秒,平均坡降为1/200,中游滚河李村设有水文站,滚河大小支流10余条,形成南向单面受水关系。”
据《舞钢市志》记载:“淃河为境内北部主要河流,发源于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至枣林乡(现为枣林镇)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合水,汇入洪河。主河道长51公里,宽30~50米。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来平均流量为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其中四头垴到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0.75立方米/秒。”
“淃河原河道即八里河,在安寨乡栗园东与苇河合流,向东入西平县境。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在舞阳县卸甲店锅垛口处修坝,改甘江河北上入澧河。自此,卸甲店以东甘江河故道断源无水。1932年5月,舞阳县县长窦瑞生请准以工代赈疏浚梁八台西河道,从梁八台南大堰改淃河北上,至舞阳县朱耀环村南注入甘江河故道,时称新淃河。因距舞阳县城三华里,又叫三里河。”尔后,淃河之称仅限于四头垴至朱耀环村一段。淃河支流繁多,比较大的有苇河、东泥河、马河、总泥河、贾彬河、徐总沟、水泉沟等。
洪河从合水出发后,经杨庄、谭店、西平县城、五沟营出西平,入上蔡县,过西洪、东洪、塔桥、洙湖进平舆县,穿后刘、庙湾、杨埠到新蔡县顿岗班台村,与汝河相汇后,继续向东南流淌,入淮河到长江。
从合水北寨门的小街村,往西北的嫘祖故里董桥村西南之间这段河流东岸河坡芦苇荡,当地人都叫它 “老龙窝”。
传说天上的雨水归老龙王管,但玉帝叫它在哪里行雨,它就在哪里行雨。一次,玉帝下旨,叫老龙王到此地行雨,要下三尺三寸。老龙王领旨,行云布雨。下了两天两夜,足足下了二尺雨。田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死了,有的房屋倒塌了,老百姓遭了灾。老龙王有点不忍心:哎呀,还有一尺三寸没下呢,再下的话,老百姓就没法活了。它尾巴一扫,把剩下的一尺三寸雨下到别的地方去了。老龙王触犯天条,玉帝治它的罪,把老龙王罚到凡间受苦。老龙王被打下天庭,落到了这块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叫它 “老龙窝”,得知老龙王是为他们遭罪的,都来报答它。渴了,挑水给它喝;饿了,捉鱼给它吃。当地的老百姓连续几天抬着贡品来到合水镇的天爷庙,上高香跪拜祈求玉帝收回圣旨,让老龙王回到天上。此举因而感动玉帝,特派天兵天将把淃河水引过来,老百姓都来帮忙,为它开了一条河,百姓称它洪溪河或小洪河。有了活水,老龙王一个翻身,带着一道闪电就飞上天了。为了报答当地百姓的爱戴,天旱了,只要百姓们到“老龙窝”焚香求雨,老龙王总是有求必应,保这里风调雨顺。
洪河素有“铜头、铁屁股、豆腐腰”之称。“铁屁股”是指洪河下游水势浩大,河道较宽,历朝历代受到重视,堤防坚固。“豆腐腰”就是中游,河道窄,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时常出现水患。“铜头”是合水以上的山区河段,水势下泄速度快,来势凶猛,在合水交汇后,就会出现奇观:北边的洪溪河水大、南边的滚河就倒灌,南边的滚河水大、北边的洪溪河就倒灌。合水扼守两河交汇处,很少发洪水,故称为“铜头”。
合水的过去
几年前,常听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离退休老干部张国胜老人讲(土生土长的合水人,老人于2016年12月17日去世),解放前,合水是洪河上的第一座大码头,是山货出山的第一座码头,也是外面的货进山的最后一座码头。
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合水可是个响当当的地方,别看只是个小镇,名声一点儿也不比西平、遂平、舞阳县城小。
合水上游是数百里山区,合水下游是数百里平原,山区的货物由驴、马、骡子、人驮出山,道路稍好的用“土牛”运出山,聚集到合水后交易、装船,再顺流而下,运往西平、上蔡、平舆、新蔡等地,入淮河后可到全国各地;下游的货物由船只运达合水后装卸、交易,再运往山区。运出的是木材、木炭、竹子、生漆、茅草、核桃、红枣、板栗、山楂、桑葚、蚕茧、柿子、石榴、桃李、木耳、大豆、芝麻、玉米、高粱、谷子、红薯、豌豆等各类瓜果时蔬以及猪狗、牛羊兔、鸡鸭鹅、药材等;运进的是食盐、茶叶、绸缎、布匹、铁锅、瓷器、糖料、碱面、斧子、镰刀、砍刀、日杂铁业百货等。不管是经水路往下走,还是经旱路往上走,货物在合水聚散,人在合水聚散。合水成为水旱大码头,是古西平西部重要而繁华的集镇。
合水码头繁荣兴旺,积聚了越来越多的钱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商巨贾来做生意。合水街和河道两岸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街市,饭店、客栈、日杂百货店、粮行、银行、外贸、铁匠铺、木工坊、修配坊、刻章店、照相馆、女红坊、理发店、布匹坊、纺织厂、染布坊、花圈店、豆腐坊、五香调料作坊、酒厂、酱油醋坊、“窗帘”油馍、馓子店、卤肉店、卷烟厂、当铺、戏班、响器铜器班、烟花鞭炮厂、邮政所、中西药店、金银首饰店、布匹绸缎店、古董字画等店铺,招牌林立,琳琅满目,磨剪子戗菜刀、钉锅钉盆、凉粉、热豆腐叫卖声,货郎担拨浪鼓的喧嚣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街灯林立南北长街两侧,唱戏的、演木偶戏的、玩杂技的、说书的、耍猴的,引来男女老少的热闹围观,直至深夜,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儿的一切,无不昭示着合水昔日的繁华。
相传,合水南寨门外东南七里地,明末清初,有位张姓老人搭了个草庵卖茶水,从合水过往的客商骡马车辆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从鸡鸣狗叫的早晨,到人欢马叫的后晌,持续到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夜晚,有时马帮在漆黑的夜里点起马灯风雨兼程;便有了茶站、客栈、饭店,路过的人喝碗茶、歇歇脚,谈谈生意,这儿离合水古镇南寨门近,安全起见,天一黑,合水街的客商人满为患,东西南北的四大寨门就关闭了,南门外的客商就在茶庵就宿,且吃住便宜,久而久之,聚集成村,便叫做“茶庵”,且一直是個行政村。
紧靠茶庵东南几里路就是仪封镇,西平仪封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商代已形成村落和集镇,周初为吴房国都,春秋和战国时期先后属柏、卫、蔡、楚和韩等国。自古为中原重要驿站,且位于叶、蔡两国的中间,为由蔡至叶的必经要道。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解陈蔡之围后,由蔡国去叶国,途经仪封,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圣迹和佳话,孔子曾在这里办学,留下了“黉庙”“黉学”“封人见圣祠”“王三官三难孔圣人”的文化遗产和千古传说。如今,仪封已被河南省孔子学会认定为“孔子办学圣地”,被国家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
2006年6月8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董桥孙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董桥孙庄离合水西北方向只有几里路的距离,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此地居住,两条河在未“合水”前,在合水的西南和东北方向被滚河与淃河围圈的部分村庄,叫“二龙盘”,这一带是嫘祖种植胡桑的基地和养蚕的地方。从地形来看,董桥西南方向、西北方向的村庄都是一凸一凹,高低不平,沟沟溜溜,李寨后河和小草河以前都是种胡桑的老营地。
民国时期,合水镇西门外保留的几棵大桑树,三个大人都搂不住,桑葚能治百病,这棵树四周方圆50米都是扁担粗细的枝条,这个大桑树不但吸引方圆数百里的群众前来观赏、摘桑葚吃,曾在合水镇住过的美国、英国人也多次慕名来观景。当地老百姓说,前来参观的男女老幼想吃桑葚时,从树身上爬不上去,必须拉着周围一人高的树枝,像登梯子一样往上爬,才能摘到美味的桑葚。
而这个村寨北大门,以洪河为界,以桥连接洪河北岸,南为合水古镇(现为西平县杨庄乡的行政村),洪河北岸大堤之上是杨庄乡的小街行政村,桥北这条南北路直通与此只有几里路的嫘祖故里——董桥。
小街,在合水的洪河北岸,与合水隔河相望,合水村一周是古老的寨墙,这里原来也没有村庄,只有兄弟俩在此支个铁匠炉子,锻打锄头、镰刀、铲子之类,生意好顾客多,往返合水的人也住脚歇息,有人便做起了生意,茶摊、饭铺、干店(小旅店)应运而生。久而久之,形成集市,木工、编织、缝衣、染布等行业兴盛起来,这些行业对合水是补充,但集市比起合水小,故称“小店街”,也叫做小街。解放后,小街已经不是辅街,而是个管辖四个自然村近三千口人的行政大村。
合水北门过小街东北方向不足两公里有一行政村名叫“新铺”。据说,其来历也与合水有关,也是小街张姓家族的再延伸。
东汉建立之前,王莽专权,到处追杀刘秀,追到西平县师灵镇南。为摆脱王莽兵勇的追杀,刘秀躲藏到新铺村北一个村外的破庙里,刘秀一进庙门,几个大蜘蛛很快织网把门罩上,等到王莽兵赶到,见庙门口蜘蛛网完好无损,以为不会藏着人,便向别的地方追去了。从此,这个庙就被当地百姓称为藏王庙,后来这个村名又改成了现在的苍王庙村。
师灵镇位于西平县城西部,伏牛山系余脉,辖区大部分在师灵岗上,镇政府驻师灵村,在师灵岗东端,距县城23公里。1994年12月20日撤乡设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东与权寨镇、谭店乡交界,西与嫘祖镇、舞阳县接壤,南与杨庄乡相连,北与权寨镇、舞阳县相邻。
北魏至唐,西平故城在师灵;北魏襄城郡、北齐文城郡治所均在此。传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吴元济谋反,据守蔡州。李朔奉朝廷之命征讨之,夜宿西陵,得到兴国寺主持指点,雪夜袭蔡州,大败叛军,生擒吴元济。因大师指点灵验,故西陵改为师灵。
合水的大姓
由于合水古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兴盛缘故,落户这里的客商及嫁到这儿的女人姓氏繁杂,至今仍有九十九个姓,为合水常住人口,张、陈两姓仍是人口最多的大姓。
原合水镇陈氏,清雍正年间,陈廷祯由山西长治县安仁里化家村懋迁西平合水镇,遂家焉。廷桢之父曰英,母魏氏,兄弟五人,而廷桢行三,有子二:金铣、金铭。廷祯及金铣、金铭墓均在镇南康庄。金铣六子,曰怀瑾、怀瑜、怀理、怀玑、怀琨、怀璋。金铭五子,曰怀清、怀瑢、怀琇、怀洁、怀文。今散居合水镇南康庄、古桂庄、南薛庄、以上里保。卢庙寨、西三张庄、以上云保。南茨园庄以上里、仪两保所辖者,悉廷祯之裔孙也。同治间廪贡生陈鼎创修家谱,民国十二年陈振环续修之。振环父曰葆翰,诸生,光绪年间馆于权寨镇举人陈朗山家,其后又随朗山游岭南,与权寨陈氏颇有交谊。而廪生陈少南,以能文名世,自有传。恩贡生陈少卿与少南为昆弟行。少南之子曰子明,诸生,善书法。民国期间,合水镇建有陈氏祖祠。舞钢尹集街,遂平玉山镇、祁庄陈氏,均与合水镇陈氏同源。
据《河南省汝宁府西平县合水镇铁炉张清河氏家谱序》记载:从来木必有本,本固者枝荣;水必有源,源远者流长。人之世德相承,箕裘不替,不依然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哉!原吾氏始于孝友張仲,秦汉以来,代有伟人。若九龄之千秋金鉴,齐贤之十事宝箴,翰之蓴(莼)羹鲈脍,堪之麦秀雉驯。更有西铭为理学之宗,南轩系公辅之望,虽世远年湮,懿德攸存。延及本族,世居直隶赵州临城县春林村。元末,荒乱渡河而南迁于西平西五十余里之铁炉张而家焉。
始祖讳进朝,生二世祖一人,讳士泰;二世祖生三世祖一人,讳宣臣。自四世失传,查无可稽。不惟余不知其故,即余曾祖品三公,弱冠入庠,名冠闾里,寿享八十余岁;祖星五公,嘉庆丙子科武孝廉,历任贵州安顺营都司、贞丰州长、壩营游击,亦不知其所以然。后闻相传三代失讳。迨至七世,宇、岳二祖复迁于小店街,宇居街北,岳居街南,宇葬河西,岳葬河东,立有家庙,班班可考,有条不紊。其余众门甚多,有铁炉张而移居近村者,有从铁炉张迁移外县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南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北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左者,有居于铁炉张之右者。又有于先人名讳而不知,于三五代而失讳者,不可枚举。若不有以齐之,则世愈积而人愈多,同族何以为凭?况贫富异境,里居异地,境悬则往来不通,地隔则音闻亦绝;至于同族同宗不识辈数者有之,不识宗派者有之,祖孙莫辨为谁,叔侄莫定其次,兄弟竟乖其伦,以近族为远族,以正宗为同宗。情之疎也,固已太甚;序之淆也,更不堪言。思念及此,是必有以齐之,而后可以有条有理也。齐之者何?惟谱而已。余忝膺族长,理应倡举。因于光绪二十一年冬,邀请族人公同商议,众皆悦之,无不欣从。况又值岁暮闲暇,正当创修家谱之时。今日尚觉容易,再历数世,而终于无传矣!所以阖族不辞劳苦,勇往直前,有办物料而奔走不遑者,有访问名讳而遍阅诸村者,有从公理事而星夜不懈者,同心同德,何其若是之不惮烦哉!因而月余而家谱告竣,焕然一新。自兹以后,虽百年千年十世百世犹知某为远代祖,某为近代祖,某为本支宗,某为旁支宗。千家也,不啻一家;万户也,不啻一户。纵散处四方,而一睹家谱,俨若同堂矣!是世代虽远,源流自明,后之人幸有光宗耀祖飞声翰苑,为阖族之推尊者,即再序之时,庶不至于恍惚无凭也夫!是为序。
整理祠堂:祠堂者先祖碑位之所在,即先祖魂灵之所依也。若不经营修理,则垣墉败坏,何以尊祖乎?惟有定例,则凡某年增添房屋,或败坏收拾,先禀明族长。某年首事去修,必至垣宇清洁方能祭尽其诚。至于一切花费,俟后功竣,将本茔首事请到一统记账。切不可一人专权,生出弊端。费一报二,查出重罚,不受者禀官究处。
修坟祭祖:我张氏坟茔甚多,首事务择有田产者经管,不得混乱无章。每逢十月朔后,演戏致祭本茔,首事轮流执掌。第一年祭毕,将账算明,清交下年首事。切不可迟延不交,或遇有事故,一年不交,多者二年,再若不交,先秉族长,一统去找本年首事算账。不服者,将首事革除。
谨避祖讳:先人名讳不可故犯。无论始祖,亦无论列祖,即一字不可重。若或遇考试,有因一时仓皇入庠之后,查出某代祖讳,随时更换,方为孝子慈孙。至于乡中农人,一字不识,起名不论是非,全凭读书人传宣。闻有某家子孙重某先祖讳,遂往改之,不可推诿。至于年久,则改之甚难,此款所关最重,为后裔者,尚宜懔之。
宜尊宗派:宗派者子孙命名之由来,即后世相传之准绳也。族中人甚多,散处四方,起名之时,不加检点,有数十人为一派,五七人为一派,即甚有一人一派,习俗相染,至于年深久远,几忘某为某宗派,某为某辈数,恍惚难知,何为一脉相传。惟有宗派,无论千里之远,万户之众,当遵宗派命名。若上一字,则择下一字;若下一字,则择上一字。遂成为双字。名如是,即素有不识面者,问其来由,知其为某字派、某辈数,班班可考。虽千百年以下,若网之有纲,而不紊矣!世世子孙,永承勿替。
珍重家谱:家谱者,万世之永赖也。后世子孙,必当珍而重之。当体一时序家谱者之心,不知几费经营,几费踌躇,千辛万苦,而始有此举动也。甚有不肖子孙,不顾名义,视家谱如草芥,弃家谱如弊物,或为油污,或为足蹅,或有时而作枕物,或有时而当样夹。置先人名讳而不顾,舍家谱条款而不恤。诚如是也,果何以处此哉!必须存心访查,或系某门子孙,某门有读书人,将家谱收而藏之。世代相承,不至湮没弗传,方称为贤子贤孙。上可以对先祖,下可以对子孙,更可以对当时序家谱者之苦衷也。慎之慎之!
宗派二十字
德延于宗(上一字),功本之祖(下一字),锡汝万福(上一字),仁孝恩荣(下一字)。敬守(上一字)成训(下一字)。何谓上一字?何谓下一字者?略而言之,恍惚莫辨。若德延于宗,上一字者,德○、延○、于○、宗○;功本之祖,下一字者,○功、○本、○之、○祖,余可类推。
以上诸款,为后裔者当一一凛遵,切不可妄逞才智,视为故事。以致藐祖越法,后余纸数页留作再序之时抄序,并书某人名字,以分次第,所序编集。每至十二年一序,再至十二年再序,小孩不过十二岁不序。自始祖以至七世祖,分作老三门,各一门之后,留纸几页,俟再序时,好书名讳,若至年久时远,余纸不足用,另行更换一门,作为一套,每套六本。共为三套,以为后世法。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冬十一月二十日
十九世孙廪膳生员族长 理卿谨序兼总理大事
十八世孙 监生 振寰 督工指隙
十八世孙 监生 振铎 经管账物
十八世孙 耆英 德著 监管事务
十九世孙 延昶 经管钱粮
十九世孙 监生 延宾
十九世 监生 延绪
十九世孙 监生 书芳 本年首事
十九世孫 延贞
十九世孙 延峰 乡中收稞
二十世孙 镜铭 乡中收稞
十九世孙 监生 延保
十九世孙 延相
十九世孙 延传
十九世孙 监生 延根
十九世孙 延鉴
十九世孙 延禄
二十世孙 于蕃
二十世孙 于安 司书家谱
二十世孙 云庆 司书家谱
二十世孙 濬川
二十世孙 继铭
二十一世孙 子洁
二十一世孙 宗森
二十一世孙 柳桭
二十二世孙 积功
十九世孙 延廉 司厨
十九世孙 延万 司厨
二十世孙 赓运
二十世孙 于宽 对正
二十二世孙 生员 盘新
据百岁老人代代祖传,现合水古镇的嫘祖故里周边的小街、张常、新铺、老庄、张店、簸箕张、张于庄、张金堂、洪村铺、烟墩赵、观音寺等村的张家后人,均属合水镇铁炉张清河氏这一支。
据《西平县志》等资料记载,原合水镇张氏明洪武四年,由晋迁蔡。寻由上蔡县蔡沟迁居县西云保半集楼。未几,又由半集楼迁合水镇。居于北门者曰张文兴,居于南门者曰张文征,均称为二世祖。文兴、文征各生子八人。四世曰应轼,明岁贡生,官湖广岳州府教授,旧志有传。应轼寻迁往汤买赵庄。六世曰孔怀,明选贡,官陈留县教谕。八世曰高隽,明增生,著《荆园诗草》。高隽子平浣,清康熙壬子科拔贡,官扶沟教谕,著《大中讲义》一卷。十世曰芳珍,雍正癸卯科拔贡,官镇平教谕。创立《张氏族谱》者即芳珍也。十四世曰泮辉,官广西宜山县巡检、八达州分州,有惠政。十五世曰知通,咸丰癸丑岁贡生,为邑名士,著有《友竹斋诗文集》。其与知通同辈而以保卫乡里著绩者曰万勋。十七世曰金铭,官长葛县知事,颇有循声。民国七年万勋刊印《张氏族谱》四册,十九年又续印《张氏支谱》六册。张氏族支甚繁,散居于本县安、里、云、范、洪各保,其村落如下:汤买赵庄、栗园、后王庄、杨罗庄、半个店、谭庄、张崔吴庄、椿树庄、八里庄、古桂庄、薛庄、板桥坡、陈楼、光庄、周庄、结当庄、大蒋庄、小蒋庄、石佛堂、杨柳堂、两半个庄、南茨园、西茨园、小吕庄、常庄、找子营、卢庙寨、唐庄、河南老庄、仁三楼村、小魏庄、高槐树、刘庄、长岭庄、阎洼、袁庄、王楼、筛子张庄、师庄。并有迁居舞阳、遂平、确山、新乡者数户。
张湾村张氏,明洪武时,始祖某由山西洪洞迁西平县抚治保张湾村。有子二,分为东、西两门,而东门后裔较繁衍。万历间诸生张问行有功地方,众为立碑纪其事。碑在张湾东门外。清咸、同间,儒医张凤阁著《医学心得》,子孙世继其业。光绪间岁贡张铎、增贡生张国瑞、诸生张之桢,民国初叶之桢子廷柱,历任确山、南召、洛宁、汲县县长,皆斯族之翘楚也。该族除张湾村外,并散居阎桥村、常湾村、小王庄、三张村、崔庄、敬庄、卢庄小刘庄、大蓝寨。以上均抚治保辖境。
油房张村张氏,明万历间,由洪洞迁西平洪村保油坊张村。后因增筑寨垣,改称油坊张寨。崇祯间遭闯贼之乱,家庙木主被焚,自始祖至六世名均失考。相传始祖二子,长子墓在村东,曰东门;次子墓在村西,曰西门。而西门之后裔较蕃。七世曰腾鹤,西门系,生拱辰。拱辰生子五:甫、弼、策、孝、勤。勤出继东门后。嗣后各房子孙分迁于前油坊张村、大路张村、夏王村、魏楼、樊楼、樊湾等处。清户部员外郎张士从、诗人张良璥、五品顶戴增生张锦林、良璥、锦林皆列传,六安州州同张自防、皆孝之商。副榜张润贞、勤之裔。拔贡张赓云粥之裔,皆斯族之翘楚也。《张氏家谱》系赓云所撰,民国十年五月刊行。
花马刘村张氏,元末由孟县迁西平县东坊廓方桥村、代庄,再迁而至县西抚治保花马刘村,因向无家谱,故先代世系均不详。清嘉、道间有名张玉林者,生子应环,应环生凤鸣。凤鸣以同治甲戌科武状元仕至云南鹤丽镇总兵;同时张忠祥为风鸣族叔,由光绪丙子武科会元取中第二名武进士,寻官广西郁林营参将。于是,张氏始为著姓。忠祥之兄曰成祥。成祥二子,曰凤图、凤起。又有名凤冈与盘铭者,均系武举。西平武科盛极一时,实以张氏为首称。见张氏由花马刘村又分居于韩庄、蝶庄、小张坡庄等处。据《西平县志》卷三十六记载,自张凤鸣总兵以武状元获跻显秩,于是习弓矢刀石者日益加多,武进士、武举涟翩而出,故清同治、光绪年间武科之盛甲于汝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而斑斓的历史进程中,姓氏作为血脉延续的标志,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丰富姓氏文化,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姓氏。张姓以其庞大的支系遍布于中华大地,繁衍生息,传承血脉。起源于传说时代的张姓,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姓氏,现成为子孙遍布全球的泱泱大族。查阅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张姓人口约为8480万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七,为中国第三大姓。英贤昭万世,族史永流芳。从古至今,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一长串持续不断,扎实稳健的巨人足迹,在各个领域涌现了无数优秀代表人物。古代有外交家张骞、科学家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名将张飞、诗人张若虚、诗书家张旭、政治家张九龄、道家创始人张道陵,近代有抗日名将张学良,当代有太空探险家美籍华人张福林,等等。他们凭借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甚至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坚毅而顽强地描绘家族神奇壮丽的拓荒蓝图,书写着播迁繁衍的辉煌史诗。是张姓大家族几千年延续派衍而形成的无数张姓族群的一支。据《左传》记载,张挥,张姓始祖,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和正妃嫘祖之长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儿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挥因长期“官弓正,作弓矢,祀弧星”,功劳卓著,官封弓正,受封鉏地(今濮阳县西南部)。其后代以官为姓,遂有张姓,挥也成为张姓始祖。氏族子孙繁衍不衰。
而张良源出黄帝嫡孙弓正挥公。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他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收录诗词全集(199首),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诗词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等,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合水的历史
有人曾这样描写数年前的合水:“三庙码头无闲时,四围灯光夜不眠。五方客官来亦去,六门杯盏时难闲。”到了晚上,洪河河道上船运依然来来往往,装装卸卸,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河面上桨声灯影,波光粼粼,桅杆上渔灯点点,船影、人影、货物影,影影重叠,水声、桨声、号子声,声声交织,幻若天上的街市……
合水街更热闹非凡,饭馆林立,酒肉飘香,生意人、酒鬼和闲人,三五成群去喝酒,拼盘卤肉花生米,弄几提本地酿造的高粱酒和红薯干酒,哥俩好、六六大顺的划拳猜枚,阔绰点的买盒合水烟厂卷的香烟,寒酸点的递上一袋麻杆火水烟枪抽一阵子,“一壶浊酒喜相逢”,酒后的海阔天空、云天雾地的推杯换盏,生意在交杯中谈成了,情义在笑谈间加深了。
合水生意兴隆,富人官商客多,自然妓院便应运而生。从饭店出来的人,酒足饭饱了,便被勾魂似的进了妓院,因而当时有“西平小秦淮,合水赛江南”的说法。
合水背靠山区,俯视平原,进可顺流而下,退可隐入山中,远离都市,又不失繁华,环境优美, 有“二西平”之称,又有“小武汉”之谓。解放前,西平、遂平、漯河、上蔡和舞阳的富户纷纷到合水居住。古代,从下游安徽阜南至河南西平合水古镇上游是水上码头,商船川流不息……
寺庙众多,信仰也颇为庞杂。据记载,曾经建有天爷庙、天仙庙、二郞庙、关帝庙、祖师庙、玄武庙、三清阁、观音阁、奉圣寺等,不管是善男信女,是富商大户,还是经纪人、船夫、脚夫,都能在敬奉的神佛面前烧香膜拜。合水庙多,会多。正月,天仙庙会。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大戏两台,向天仙庙天母娘娘请娃娃、还娃娃。已婚家的女子,家人陪同,虔诚地到天仙庙上香磕头祷告,求天母娘娘赐娃续香火。日后还愿,感谢天母娘娘赐娃之恩。为光宗耀祖,还愿的方式异彩纷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请娃娃、偷娃娃、还娃娃、送娃娃,神色庄重、态度虔诚。
汝宁府《西平县志》,刊载邑明崇祯己卯科举人樊翼国的《天仙庙记》,文中说:己卯岁,余坐皋比于合水镇,诵读之暇,率诸弟子游憩于天仙庙焉。见其殿宇巍峨,规模宏大。虽无瑶草琪花,而林木茂盛,景致幽闲,不减祗陀长者祗树园也。因而考厥创建之年并创建之人,询诸耆老,罔知所自。佥曰:“此庙建自先代,至万历间,崇国主捐资而重修焉,前此未之闻也。”转而复问其天仙碧霞之神生何代,说何经,亦杳无以对。惟相传三月十八日是此神诞期也。余因叹曰:“夫神曰天仙碧霞,所居者必清虚碧落之府。是庙也,栋折梁摧,香消烟灭,其何以妥神灵而镇抚此地乎?闻之合水多善人,今何以无万历士民之风?一任其倾颓至此!”遂叹息良久而去。厥后,张君之才,目擊心怆,慨然有修葺之志,谋之兄弟亲友,各出资粮,鸠工选材,不逾月而事竣。值余公车北旋之日,丐叙以志不朽。余曰:“君乃善人也。曩岁余睹兹荒榛断梗,空抱杞人之忧。今君为领袖,与诸同志不惜锱铢,赫赫坛壝(wèi),革其故而新是图。一时朝谒者恍入大罗天界,非复昔日土颠木病光景矣!夫神通游三昧,行将放光耀于大千世界,宁止一方士女沾其庇阴耶?夫立庙栖神本无功可纪,但以君一人之愿而满众人之愿,以众人一时之愿兴起后世无限好善之念,令天仙碧霞之神,亿万斯年血食此地而不衰者,皆君一念启之也。君之功岂小矣哉?余虽不善文,亦不敢没诸君之善也。若曰汉迎佛教,广修寺观,后人议之,至于天仙碧霞之神,未闻生何代,说何经,以杳杳无据之神,动斯世识者之讥,空谈道理而拂逆人情,岂圣人神道设教之微意也哉?”崇祯十三年庚辰夏六月。由此可见,此庙在万历年前已成规模。
而民国的《西平县志》记载的合水镇西南角就是这个天仙庙,只不过是让庙里供奉的神仙有了户口,明确了身份而已,老天爷张天师住前大殿,后大殿住着天母娘,庙前庙后有100多亩地, 庙院正门朝南;门前偏西,有一棵大槐树,民国四十年间,七个大人都搂不住,相传有千年的历史。前大殿方七丈,重梁起架,顶梁柱子,两个大人搂不住,上面雕刻龙凤呈祥,天爷正位在西山墙高台上,面朝东方,身后西侧墙壁上画着远古神话故事,上书:行善有功,作恶严惩;庙院中央卧着大青石雕刻的神龟,东西厢房各五间。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张玉轩,在此发展党组织的力量,在天仙庙二门东侧新建四排八班新教室,共产党地下党员在国立西平县合水第七小学得以存身壮大。地下党李恩茂等党员在此地活动。国民党镇公所到学校逮捕地下党,合水中学学生和当地群众拿着童子军军棍、锄头、镰刀,打到伪镇公所院内,最后镇长出头露面来讲情。国民党第二次到学校抓捕地下党员,张玉轩校长让地下党员躲到他家内室免受一劫;可谁也没料到这棵千年古槐,几年后,却不幸遭难……
1956年冬雪天,合水镇和其他地方一样成立初级社,兴建集体农庄,村里挑选近二十人的棒劳力刨挖这棵大槐树,大伙甩掉棉衣棉裤,挥汗如雨,整整挖了半个月,由于树大,连树枝干都有碗口粗,树身高六米多,树身到树梢约有三层楼那么高,树荫覆盖面积约七百多平方米。有人想办法,把四个一米多的沙条锯焊接在一起锯,树坑足足挖有五米多深、六米多宽,专门找来两个竹梯供挖刨树使用……树倒的刹那间,现场有人看见树梢上有一个脸盆大的槐蛾子向西北方向的嫘祖故里飞去……
农历二月十九火神爷烟火会。烟火会不同于一般庙会,是看稀罕的庙会,是饱眼福的庙会,百姓来赶会,富家少爷、小姐更不肯错过好机会。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大轱辘车,越过河流、翻过山梁,来赶烟火会。不仅商人来赶会,就是方圆几十里、几百里的百姓都蜂拥而至,四街两行全是生意摊,人山人海;远道投亲赶会看戏的当地庄户人家客朋满座。烟火会的节目丰富多彩,踩高跷、划旱船、羊抵头、狮子滚绣球、大铜器等,不常出门的百姓,见了眼花缭乱的表演,看得如醉如痴。晚上放烟火更吸引人,烟火架高达十几丈,烟火架上,烟火几十种,烟火放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鲜艳,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十几里外都能看见。
此外,还有农历三月三关公祖神会、六月六庙会、十月初一祠堂会等。祠堂会是祭祖会,本是家族内部的会,但合水张姓人多、财旺,祭祖会的规模也大。当地人说:合水张,仪封赵,吕店往西八里邵,杂乱姓氏是芦庙。张姓人口众多,有钱有势的人也多,把祭祖会搞成了庙会一样的规模,在合水街上唱大戏,百姓赶会看戏,谈生意做买卖,久而久之也成了大型庙会。
合水庙会多的原因,据说与合水人爱看戏有关。当地顺口溜有:“合水有钱好唱戏,小街有钱好置地,新铺有钱好赶集。”不管什么戏,只要在合水演出,都能有众多忠实的观众,豫剧、越调、京剧、曲子、罗戏如走马灯般,轮番来这里演出。外来人口多,有钱有闲的富家人多,生意人和船夫走南闯北,接受了多元文化,使得各种戏在合水都有不错的演出效果。
因合水是风水宝地,民国之前,也是各色人物淘金的水陆码头,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业,把头、小偷、强盗、街痞子、二流子、土匪、恶棍等纷纷涌入。他们欺行霸市、拐卖人口、讹买讹卖,繁华都市里发生的事,合水都有;繁华都市里没有的事,合水也有。
为保一方平安,当地安保部门应势而生。西平乡团之设,始自清咸丰九年。当时因皖南捻匪扰及豫省,邑宰姚诗雅奉督办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之檄,于是于县城及四镇分设五团,团置一人为长,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各团标帜。县城为仁字团,团长曰李凤元;合水镇为义字团,团长曰张振清;仪封镇为礼字团,团长曰赵连珠;权寨镇为智字团,团长曰陈麟德;信字团长之名不传,而团址乃重渠桥镇也。当时四团长惟连珠、麟德号称跋扈,然亦各有其卫乡之功。振清于同治元年曾出奇兵邀击捻匪,殪其堂主李五麻子,自是声威大震,捻中争呼合水镇为秦椒寨,盖言其辣也。次年九月,土夫二百余据烟墩赵村,揭竿为乱,振清复率团丁讨平之,经毛昶熙奏保赏四品衔,以守备用。其他以卫乡著绩者,在咸、同间则有守护县城之张盘新与张盘铭,又有冯张庄寨长冯宝珠,专探寨长朱西白,义冈寨长刘德行,陈老庄寨长陈位中,出山寨长韩画、于冠群。在光绪元年则有云保宋国典、安保李鹤亭;而振清之先,创筑合水寨垣者,则陈氏庚如与张氏殿玺也。宣统三年冬,武昌事起,土寇乘机窃发,知县朱名炤为保护城池计,创设城防局,聘李在藻、赵麟绂为团练总务员,养勇百名。民国三年县知事陈守谦创立清乡局,以李在藻为局长。全境分五区,县城曰中区、仪封镇曰南区、权寨镇曰北区、丁寨曰东区、合水镇曰西区。四年,改清乡局为警备队,以齐云龙为队长。七年,复改称巡缉营,县知事自为领官,张凤鸣为副领官。营分三队,置队官,巡兵共二百名。十一年,又改巡缉营为武装警察,编制仍旧,耿书方为队长。寻又易名曰保安警察队。彼时各乡村镇或设立守望社,或组织保卫团,其名虽殊,其义则一也。而民国以还,芟匪卫乡,卓著声誉者,当推云保于冠奇、焦赓扬、于冠离,抚保刘丽泽诸人为最。其次则为云保宋国卿、朱良材、文玉清、刘沂泉、焦国勋、焦明扬、焦士杰,里保曰张里卿、张万勋、张国瑄、张教文,仪保曰刘文华,常保曰郑长岭,新保曰冯济庭、陈凤岗,永保曰彭学礼、陈泮珍、陈凌云,洪保曰郭自邠、王連三。而白庙村一役,事在民国二年八月二十日。援救乡团,扫灭丑类,则张万清之功尤不可没也。万清,洪保油房张庄人,花翎都司衔,南阳镇标候补守备。
合水往西便是山区,山区的土匪多,土匪选择抢劫地点,肯定是富庶繁华的地方。合水离山区近,离县城远,是贸易中心,是水旱码头,是巨商富户聚集的地方,被土匪选定为抢劫目标,是预料之中的事。
为了抵御凶悍的土匪,合水寨修筑得异常坚固。合水以水兴起,合水的防卫便离不开水。滚河、洪溪河、洪河从合水西、北、东三面经过,合水如一葫芦岛,以水为栅栏,故称“栅城合水”。一般的护城河多是人工河,死水;而合水的护城河是天然河,活水,河道宽,比一般的护城河水势更大、水面更宽、水流更急,防御效果更好。
据王程欣的《张子燎传略》记载,张子燎, 西平县合水镇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西平县行政委员会主任、抗日独立团政委、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领导西平人民为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0年,张子燎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7岁入合水小学上学,15岁时进入县文城中学学习。1938年抗日救亡怒潮席卷中原大地,中共党员郑军、武仿倜等受上级派遣回到原籍西平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成立了以青年学生为骨干的文艺团体——西平县文化抗敌委员会战时服务团(简称战时服务团)。正在初中读书的张子燎参加了该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
1939年元月,战时服务团被国民党西平县政府强令解散后,张子燎遂奔赴当时中原革命的中心——确山竹沟,入军政教导大队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确山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学员全部军事编制,进行严格的政治和军事训练。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干部、学员一律睡地铺。树荫下就是课堂,膝盖就是课桌,小河滩就是训练场。干部和学员一律没有津贴,红薯和小米粥是主食。没有蔬菜,能吃上一顿南瓜就是很稀罕的了。在艰苦的生活面前,张子燎没有退缩,他在竹沟镇东小河滩上洒下辛勤训练的汗水,在膝盖上写出数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张子燎的影响和帮助下,他的四叔张惠甫、叔伯哥张子魁亦先后离开家乡来竹沟参加了革命。张子燎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军政素质提高很快。
1939年8月,组织上分配他到豫鄂挺进纵队5团2营4连任政治指导员。1942年2月晋升为营教导员。1943年1月调任团政治部任党总支书记。张子燎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同战士打成一片,深受战士们的拥戴,成为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
1944年7月,中央决定开辟河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张子燎奉命首批随新四军第五师豫南游击兵团先遣支队渡淮河北进。此间张子燎主要是为挺进部队搜集情报和担负联络西平地下党组织的任务。在中共河南工委和游击兵团领导下,他努力工作,先后配合部队驱逐了国民党西平县大队冯子乾部和以高子盘、栗振黄为首的国民党西平县政府。在他的具体指导下,西平县的地下党组织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挺进部队准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张子燎的家乡合水镇在县城西25公里,是当时西平、遂平、舞阳、上蔡日伪四县联防司令部所在地,是日伪防卫和进攻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严重阻碍挺进部队向西北一带的发展。为拔除这个钉子,張子燎多次深入合水镇侦察敌情。经多方了解,得知潘魁一(中共党员,因病从新四军某部还乡)与日伪联防司令部的副官李成才是亲戚关系。张子燎找到潘魁一,详细了解了李成才的情况。原来,李是个认酒不认人、见酒就醉的酒鬼,一喝醉酒嘴就不当家,什么保密不保密的事都向外说。张子燎认为此人就是个“活舌头”,决定在镇小阁内设宴,由潘前往请李赴宴。李一听说请他赴宴就垂涎三尺,恨不得一步走到酒馆。席间按既定办法你一句“副官”,我一句“总管”,喊得他昏昏然,凡是端给他的酒都一饮而尽,顿时这个“活舌头”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张子燎将了解到的情报向豫中挺进兵团首长详细汇报的同时,提出“引虎出穴,一举歼灭”的建议,假借合水镇四县联防司令吴春亭的名义向驻在西平县城的日军军政部指导官松木送交投诚受编书,通过地下党员李聚贤(李是我党派到敌伪警察局的情报人员)把受编书亲自交给松木,李聚贤会日语,顺利得到松木的信任。松木于第二天带着人马出发,直奔合水镇。当夜(1945年4月13日),豫中挺进兵团2团夜袭合水镇,取得辉煌战果。
合水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抗日根据地,挺进兵团在西平、遂平、舞阳一带迅速发展。1945年5月初,西平县行政委员会成立。张子燎担任行政委员会主任兼政委。张子燎就任以后立即着手发展武装力量,组建西平县抗日独立团,张子燎任政委,并亲自担任县独立团的教官,注重政治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之很快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士气高涨的抗日队伍。
独立团的发展壮大,引起日军的极度恐慌。1945年5月31日盘踞西平、舞阳的日军联合向县独立团驻地出山、酒店清剿。张子燎得到情报后,一面派人去挺进兵团(司令部设在遂平县槐树镇)请示增援,一面组织地方武装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带领抗日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并在敌之必经之地吉斗河一带埋伏待敌。当日军钻进埋伏圈时,立即遭到伏击。敌猝不及防,顿时伤亡累累。此战,生俘日军5名(内有小队长1名),打死打伤十几名,缴获弹药1牛车。日军遭此打击后,龟缩县城不敢妄动。之后,以张子燎为首的行政委员会,利用有利时机全面开展了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工作,先后建立了出山、合水、仪封、吕店、权寨5个乡政权,发布文告,公布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动群众开展赎地运动;征粮、征税为抗战筹备粮款。县独立团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由原来的3个中队300多人,逐步扩大到600多人,下设3个营。各乡建立抗日游击中队,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其影响波及舞阳、郾城等地。
1945年夏末。某夜,天低云暗,细雨蒙蒙。从遥远的夜幕深处传来几声凄厉的犬吠,不远的村镇上若明若暗的灯火像萤火虫一样摇曳,草丛中的昆虫发出低沉的鸣唱。张子燎带领县独立团两个营的兵力直指与西平县毗邻的舞阳县北舞渡镇。北舞渡是日伪设在遂平、西平、舞阳交界的一个重要据点,盘踞在这里的是伪和平建国军第一师第一旅,师长关振亚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军长,后投靠日寇当了伪军师长,配备有4门迫击炮,十几挺重机枪,专门同新四军作对,气焰非常嚣张。从根据地出发至北舞渡50多公里路程。后半夜,张子燎已带领部队潜伏到该镇南门和西门,派精干战士摸掉哨位以后,迅速冲进寨内,按照预定计划将敌切割成两块。霎时,枪声大作,密如骤雨。关振亚做梦也没有想到,百里之外的新四军会突然出现在面前。部下官兵狼奔豕突,乱作一团,有的从床上没有爬起来就作了俘虏。仓皇之中,关振亚尽管组织了拼死的抵抗也无济于事,最后在几个贴身马弁的掩护下侥幸逃命。
关振亚部被歼以后,附近各顽固势力皆闻风丧胆。郾城县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以新四军不去进攻为条件主动送给县独立团武器弹药;西平郑楼大地主郑西中也主动送粮几十车给县独立团。张子燎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还认真地落实统战政策,曾多次写信给西平县“维持会”长李友文,警告规劝,勉其弃暗投明,使李态度有明显转变,表示愿与新四军接头和提供情报。
1945年8月,西平县民主政府成立,张子燎任县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以受降的名义向解放区进犯,按照上级指示,西平县抗日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新编第10团,张子燎任政委。改编后部队奉命南撤至桐柏山区。
1946年蒋介石以停战为幌子,调兵遣将,调集10多个师的兵力包围桐柏山区,疯狂逼进,渐次包围,叫嚣要在1946年11月前肃清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立即突围”的指示,于1946年6月26日晚越过平汉线后分两路突围。根据形势需要,张子燎调任河南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奉命向陕南突围。部队出桐柏山后过泌阳、方城、南召县境,从南召西进入伏牛山腹地。沿途山大、沟深、路窄,国民党地方武装、土匪、小保队时常出没在突围部队的行军途中,在高山上推石头、打冷枪或捕捉零星掉队人员。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军,张子燎同大家一起步行,把马让出来驮枪支、行李,脚被石块划破了,衣服被荆棘扯得条条缕缕。翻过伏牛山后部队向秦岭挺进,沿途荒无人烟,白天急行军,夜晚部队在山坡上露营,夜深人静,松涛阵阵,俯视山下,星火点点。有钱买不到粮食,有粮食找不到磨子磨,更找不到炊具,张子燎就带领大家用盆盆罐罐煮麦子吃。一天,部队到达豫陕交界的地方,遭到胡宗南两个旅的袭击,炮火密集,损失惨重,部队溃散。张子燎身边只有警卫员牛太平和另外两个战士跟随。他们继续北上,过黄河,至潼关、绛县,经晋城至洪洞县,终于同大部队会合。突围途中高山悬崖,莫测的风雨,湍急的河流,饥饿的威胁,无休止的行军,使部队时刻都面临着危险,突围部队终于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保存了主要力量。张子燎作为突围部队的一名中级指挥员,在前后2个多月,辗转几千里的不平凡岁月里为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原部队完成战略突围到达陕南以后,进行了短时间的休整。不久,部队北渡黄河集结晋城一带,突围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队。张子燎任12纵103团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5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12纵从晋城出发南下豫鄂边区,开辟新的解放区。
中原突围由南至北,这次南下则由北向南,张子燎和战友们在豫鄂陕的山山水水留下足迹。在战火硝烟中,迎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暴风骤雨,又要打回他熟悉的、曾战斗过的地方。
11月5日,部队到达晏家河与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会合。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亲自接见了12纵全体指战员,并命12纵立即进入江汉地区,开辟江汉解放区。
部队到达指定地点以后,上级决定从部队抽调大批干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开展土地改革。103团分散到各县作为武装骨干。张子燎先后到应城、公安、京山县任县委主要领导职务,直到全国解放。
全国解放后,张子燎先后到湖北省委和利川县工作,1952年任湖北省恩施行政公署副专员,在赴任途中不幸遇难,时年三十二岁。
张国胜老人生前统计,合水及附近村庄参加抗战的有几百人,有的是父子上战场,有的是兄弟几人一起去,有的是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去。国难当头,不管贫富贵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利益,他们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走上了战场。张国胜老人的家族共有36人走上了抗日战场,这36人都是没出三代的张家近亲。
据张国胜老人讲,合水镇曾经存放的《西平县志》共10卷,已上交县政府,现在县档案馆存放。合水镇七小和合水中学曾是信陽地区的模范学校。全县学生运动会,每年都在合水学校(天仙庙后长300米、宽120米的学校广场上)召开,气势宏大。
合水镇曾经是中共西平县党组织的发源地。1939年11月11日,竹沟惨案发生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原地下党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派栗在山、冷新华、李茂贵在西平县七小合水镇天仙庙,召开全县各界人事会,开七天门,待三天客,唱三天戏,在募捐数万银元的前提下,组建成立西平县第一届民主革命人民政府,同时组建成立河南挺进兵团新四军抗日救国独立团。西平县民主革命人民政府组建后,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先在合水陈家祠堂东侧百佛寺庙,后搬迁合水南谭庄、芦庙南任三楼、酒店、西平县西南山区李园沟村安居。西平县抗日独立团成立后,先根据形势的需要在合水天仙庙,后转移至合水南张崔吴村、出山南韩台村,为牵引日军和皇协军,向东搬迁西平县城东北偏西南角小李庄,后转移到遂平槐树和李香楼村,新四军抗日救国独立团在此发展壮大。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指示李先念、陈少敏、黄林、张子燎、于玉溪等领导转移到大别山区。
西平县总工会是在合水古镇发起的。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平县供销合作社率先在合水发展,在合水古镇革命老区筹建,开始摆簸箩、叉把、扫帚、牛笼嘴办起来的。古老的合水镇,曾经的光辉岁月已成为她深厚的历史积淀,新中国成立后,她除旧迎新,作为革命老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合水的记忆
现在的河南省西平县杨庄乡合水行政村,历史悠久,古时候因地壳运动形成了它特殊的岛屿状的地貌,四面环水。传说,玉皇大帝看中了合水的地势,在此安家立业,把发源于伏牛山脉,从东或东北朝西平方向来的滚河河水流域,起名洪河。淃河从舞阳流经洪村铺、吕店(嫘祖故里)、焦湾、李寨来到合水西北角,流域内河名叫洪溪河,也叫小洪河。当西南雨量过大时,滚河和洪溪河倒流,当西北方向雨量过大时洪河水倒流,两股河水相交, 合水村一周是古老的寨墙,洪河水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从合水寨墙脚下由西南到西北再到东北再向东南缓缓延伸……引河整整围绕合水一圈, 整个合水寨像个小岛,好似口朝南的汉语拼音声母“C”,只有南寨门岛土与陆地相接,这就是合水是风水宝地的关键所在,从此,也就有了合水的美称。
据史料记载,1975年8月,由于超强台风“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8月8日1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史称“75·8”大洪水。
8月8日1时,板桥水库垮坝时,正值深夜,洪峰所到之处,墙倒屋塌,数万人员在睡梦中被吞噬,一座座村庄瞬间荡然无存;200多户人家的沙河店被夷为平地,诸市镇化为乌有,遂平县城洪水没顶。千年古树根拔起,京广铁路拧成“麻花”;60吨的油罐车被冲到40公里外的宿鸭湖;黎明时分,当河干流水面上,人畜尸体随波逐流;8时,洪水渐落,被困在水中的灾民暂得安全,树上、房顶上,高土堆上挤满人群,许多男女被洪水冲得赤身祼体,人们来不及哭泣,顾不上男女有别,设法救助水中的难友,寻找身边的亲人……沙河两岸10公里宽、40公里长的泥沼里到处祼露着肿胀的尸体,惨不忍睹。同时,数百万灾民被浸泡在久久不退的积水之中,而头上暴晒着三伏天火辣辣的骄阳,驻马店地区的数百万群众,就这样度过长达半个月的时间……洪水退去的地方,到处可见人畜的尸体。尸体在烈日下腐烂,在洪水曾经肆虐过的地方罩起一层可怕的雾。一位曾经参加救灾的军人后来回忆,在漯河至信阳的公路两旁,沿途所有的大树树枝,都被黑压压的苍蝇压弯了……即便是这样的自然灾难,对合水人民群众来说,人畜房屋也基本上是没有受损,寨内进水的主要原因是四个寨门口没堵死,被冲垮后,寨子里进了水……合水周围的小街、新铺等村周边除了土坯房倒塌外,也無人员淹亡,合水、小街与嫘祖故里以北方向的师灵岗上人畜房子安然无恙。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是黄帝正妃、中华之母——“蚕神”嫘祖的故乡;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合水周围不足二十公里的地方,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龙山文化遗址、东周灰坑遗址、战国冶铁遗址宋代宝严寺塔、狄青练兵场、韩非孤愤台、刘秀饮马井、棠溪源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118处。
这里有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美食:胡辣汤、水煎包、咸豆腐脑、热豆腐、刮凉粉、粉浆面条、烙菜馍、发面饼、焦馍、磨糊、卤面条、蒜汁臊子凉面条;窗帘油馍、烧饼、锅盔、馓子、枣花馍、罐饺子、豫坡酒、棠河酒、小磨香油……
这里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大铜器、大盘鼓、大喇叭、升旗打酒火、花灯、鱼灯、走马灯、划旱船、大头罗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武驴、二贵扳跌……
这里资源富集,物产丰富,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油菜、芝麻、高粱、谷子等多种农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有“中原粮仓”之美誉,这里还是河南省烟叶种植生产基地……
这里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形成部落,西周时,西平为柏皇氏后裔封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西平县,属汝南郡,合水属西平,设镇。
嫘祖故里(原吕店乡)嫘祖镇董桥村,东与师灵镇(古时的西陵和文城)为邻,西与平顶山市舞钢市、漯河市舞阳县相连,南与合水和小街村紧接。《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为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
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植桑养蚕和缫丝制衣,使人们告别了赤身裸体的蛮荒时代,并与黄帝一起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祀为先蚕和行神而世代尊崇。《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路史·后记》等典籍也记载:“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养蚕,故祀之先蚕。”《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植桑养蚕和缫丝制衣,被誉为“人文女祖” 。《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视为先蚕。”西平古为西陵,《水经注》载“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从西陵(今西平县师灵镇)出发至西南朗陵(确山县任店),行至五十多公里处,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为缅怀嫘祖的丰功伟绩,黄帝下旨昭告天下,华夏子孙,每年这天都在十字路口摆供品送纸钱焚香祭奠,之后,这也成了游子在异国他乡祭奠已故亲人的方式。
位于西平县合水古镇西南十三公里的出山镇境内,有战国时期韩国的冶铁和铸造中心,其境内的韩堂村有韩家祠堂,曾立有韩非子的灵位。韩非子是韩国贵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其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等十余万字。
2007年7月3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古代文化先贤》摄制组来到河南省西平县,拍摄《法治天下——韩非子》。历史上有许多人考证韩非子籍贯的时候,都认为战国后期韩非子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从都城迁到了山地,而这一带的韩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说法,说他们是战国时候迁居过来的,因此这里很可能就是韩非子的故里。
韩非子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秦相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的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
郅恽,字君章,西平人,东汉初年名臣。郅恽是目前所知的东汉的第一任长沙太守,他在长沙时“崇教化,表异行”,力倡忠孝节义。幼治《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王莽窃国,因请其逊位,被拘系狱中,遇赦后徙居湖南苍梧山。建武初年,积弩将军傅俊东征扬州,召为麾下长史。时军士荡无纪律,所在虏掠,恽建议戢抚士兵,由是百姓皆服,所向皆下。功成不受赏,翩然辞归故里,太守欧阳歙引为功曹,未几称病引退,客居江夏,闭门授徒,举孝廉,任洛阳上东城门侯。光武帝夜猎,拒关不纳,并谏止,光武帝赐布百匹以旌其直。后授皇太子《韩诗》,侍讲殿中。郭皇后被废,太子惶惧不安,恽为其设谋,卒得保全。
郅恽以其执法严明的故事“郅恽拒关”而留名史册,《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记载:(光武帝)尝不猎,车驾夜还,上东门侯汝南郅恽拒关不开。上令从者见面于门间,恽曰:“火明辽远。”遂不受诏。上乃回,从东中门入,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于游田,以万民惟正之供。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书奏,赐恽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
王诰,字公遇,号棠溪,合水东十公里处王寨人,生于明弘治戊午年(公元1498年),明末抗倭功臣。年少聪慧,学识博深,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著有《河西稿淮南奏议》《三余雅会题》《东隅集翰》等书籍,曾任山东按察司副使、陕西布政司使、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等职,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大明江山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诰忠君为民,忠于职守,定大同兵变,巡抚甘肃,剿除倭寇,厥功昭伟。王诰的有生之年,授行人,迁户郭郎中;定大同,马到成功,记功在册;官汝宁,世袭千户,后补任山东东昌知府,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寻擢佥副御史;巡抚甘肃,练兵马,增城堡,戍边卫国,政绩显赫,受白金文绮之赐;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漕运,兼抚淮南地方。当时,倭寇又起,王诰提调浙、福、湖等九省军务,调兵谴将,风从响应,江淮之地,长以安宁。诰平倭碑文存载于江苏《阜宁县志》。王诰一生为官,明嘉靖丁巳年(公元1557年),感疾卒,归葬西平县谭店乡王吉白庄西南一公里处洪河北岸。《河南通志》记载,明王诰“故里在县西王寨保下里老王庄”,王诰墓“在西平县城西三十里处汝河北岸,诰右都御史”。
合水古镇至今还流传着:“合水的寨,权寨的门,仪封的大炮熏死人。”合水古镇的寨,设四个寨门、五角炮楼,四门都有城楼,北门城门顶上有城楼,设计四层。有三仙阁,二层有祖师庙,北门大门西侧就是关王庙,四门除北门有五台一丈多长的大炮外,其余三处城楼两侧各一门,计11门,五角炮按各三台流动炮供全城所需。由于合水地势优,名声在外,从古至今称为“二西平”,又名辣子寨、辣子城,古时城西至舞阳以东的富豪人家都到合水寨居住存身,据不完全统计有百余户。
北门洪河桥北端是小街村(《康熙县志》记载小店街,奉圣旨从修合水城,古时与合水镇内西北角张姓和北门外的小街村的张姓同属嫘祖后裔直系家族,男耕女织,勤劳朴实;此地与合水镇共同拥有“桥上桥,庙上庙,十二连坑铁瓦庙, 还有一棵椿抱枣,另有两百架葡萄”的景观。五十年代之前,小街村不同的地点有十二个坑塘,但水下暗流涌动,泉眼相通,纵然是干旱天气,仍是坑水满,塘水平,水美鱼肥。夏天,十二连坑莲叶碧、荷花红、蜻蜓立;秋雨连绵季节,坑塘上的小石桥被水淹没,人车无法通过,这时候,旁边的大石桥就发挥了作用。合水北寨门楼上,楼上楼下都有庙,小街村北有铁瓦盖的庙院,院里有两棵连体大椿树,中间环抱了一棵枣树,村里种有二百架葡萄树;解放前,合水三里长街皇帝过街石牌坊立在街当中,牌坊上面刻着节孝牌,上面是皇帝圣旨,经过这里,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甚是排场。当铺院里是隆昌烟厂,大街路东天保兴烟厂,隆昌烟厂一直到1948年搬迁至驻马店市与利华烟厂合并,小小的合水镇当时能办两个烟厂,且生意兴隆,真是全国罕见。《西平县志》记载的民团团长张隆斋, 曾经是一位为共产党员保驾护航的合水古镇的老寨长,为群众造福,将以前种植的胡桑树在西门里保留了几十棵,民国三十一年,大的有三摟粗,小的也有一小搂,特别是他大门前西边七亩大的菜园,周围种的全部是胡桑,叶子比碗口还大,供穷人养蚕养家糊口,供学生交学费。隆昌烟厂就是张隆斋寨长主办,目的是为地下党员做掩护。他办卷烟厂,为烟厂发展兴起,把自己的四顷地拿出一百亩种烟叶,并发动附近村庄的农民种植烟叶,为大家增加经济收入。张隆斋寨长是地下共产党家庭,其长子张宗飞,字玉轩,是原西平县合水镇第七小学校长。次子张宗刚,原就读于北京大学,他们全家为当时合水中共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合水人善良、顾穷人,来合水演出的有梆子、越调、京戏、曲子、河南坠子、大鼓书、四平调、皮影戏、木偶戏、魔术杂技、玩猴、铜器会、烟火会、秧歌和干会……特别是民国三十年和三十一年, 灾年,所有戏班都是日不聊生,都到合水来度春荒。
解放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合水陈家祠堂偏东南角火神爷烟火会,北到郑州、洛阳,南至武汉,东到安徽,西至南阳,商人都来赶会。
据当地近百岁的老人讲,解放后,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张秀卿,艺名“大宝贝”,曾到合水演出,为看她的戏,一睹她的风采,数十里外慕名观看的群众把合水围得水泄不通。张秀卿(1919-1960),女,西平人。曾经在中央郑州会议期间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作过演出。张秀卿之所以为越调泰斗,在于艺术水平高,演出《哭殿》时,詹贵妃言:秦英将我父打死。唐王:啊……(以手捋髯口),著名作家田汉看至此,言:此一动作,青年演员十年方能学会。真乃河南周信芳!张秀卿7岁拜仪封镇戏班名艺人尚云亭为师,9岁登台演戏。11岁在《小二姐做梦》中饰演小二姐,雅嫩乖巧,观众呼之为“小宝贝”。15岁即通小旦、小生、须生、青衣多行,声名日盛。后到越调戏班担任主演,到各地演出,深受欢迎,观众改呼她为“大宝贝”。又如她主演《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一个飘然出场亮相,其仪表的庄重,举止的潇洒,就能博得观众的喝彩,再加上她那说中有唱、唱中带念的唱做艺术,一向被誉为越调的“盖河南”。她的演唱方式和风格,后来被申凤梅全面借鉴和继承发扬。
合水的春天
如今的合水村有2600余村民,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古寨墙内安居乐业,除北寨门桥以北的小街村外,东寨门、西寨门、南寨门外有与邻村接壤的耕地3720亩。奥维互动地图显示:沿寨墙内测量面积约430198.8平方米,周长2.652千米,南北街长1.08千米,东西街长700米;沿洪河测量面积约(指从寨墙根下的河道)664309.9平方米,合996.465亩,周长3.651千米,南北街长1.16千米,东西街长900米。
在合水北门留存着一座清代石板六空桥,长20米,宽5米,高8米。一位近百岁老人激动地说:“这桥年代可长了,我小时候都有了,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桥上建有龙头龙尾,石墩石兽。桥体通身修长,简洁大方。条石搭接,技术精湛。条石每块约有两吨重,如今修建也是一个不小的施工难题。淮河的第一大支流——洪河,三面围绕着合水古寨静静流淌。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勤劳勇敢的合水人民。乘小船沿着河流漫游村落,可谓步步入画、处处皆景,而河流两岸花草树木生机勃勃,近年新修建的宽阔混凝土大桥横跨洪河南北两岸,与废弃的东边相距百米的老青石桥俯仰顾盼,似乎在完成一项重大使命任务的交接和嘱托……
已故退休老干部张国胜,生前为合水老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由于2000年“7·13”洪水上游石漫滩水库下泄量过大,造成西平县杨庄乡滞洪区合水西寨门生产桥被冲毁,群众自筹搭设简易桥用于生活、生产。2003年“8·30”洪水又将临时应急的简易桥再次被冲毁,交通再次中断,需要绕行十多里路,造成河对岸合水村的 1200多亩耕地无法耕种,芦庙乡及吕店乡(现为嫘祖镇)周边乡村到合水做贸易的群众无法通过,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群众强烈向上级请求重建合水古镇西寨门生产桥。
张国胜四处筹款、为民请命,为节省开支,坚持坐公交或自己开老年电动车不辞劳苦奔波于乡村和乡政府,以及县里市里,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口随身带的凉开水,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他实地调查拍照走访,把群众需求和期盼,写成调研报告,不顾风霜雨雪天气,及时把群众的呼声反映给新闻媒体、亲手递交给党和政府职能部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筹措申请专项资金45万元,为老区修桥、铺路……
2004年,工程开工后,他亲自坐镇建筑工地246天,监督和检查施工质量。在老人的努力下,2005年1月,一座新的钢筋混凝土生活农用桥,在合水及附近乡村人民的欢呼声中建成并投入使用。
张国胜老人如果今天还活着,差不多是九十岁高龄了,活着的时候,出钱出力为乡里乡亲修桥铺路,想大家的事多,心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穿的是一身褪色的绿色老军装,脚上穿一双老式军用皮鞋,没有一点架子。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和离休干部,老伴在家务农,夫妻俩收入不高,养育4个儿女。可是这些年,家乡的事他一直装在心里,他始终不忘公仆本色,留下未来得及镌刻的《爱民桥碑志铭》,激励后人。
爱民桥碑志铭
天地灵气,日月生辉。
山川风华,盛世才俊。
济世胸怀,为民之心,
当万世流芳。
古有愚公移山,感动上苍。
大禹治水,恩泽后人。
商殃变法,秦富三代。
李冰开堰,良田千里。
西门豹邺城开风化,
郑板桥范县理黄河。
今有省政协原副主席武守全心系一方,省原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勤政爱民,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大力支持, 此桥得以建成。《河南日报》记者刘光泽、王书会报道及时,心中有百姓……为感谢此爱民之心,故名曰“爱民桥”。
此桥通合水村之东西、立洪河之水上、连村舍良田之间、为村民之交通要道。长期以来,于旧桥上往来数代,然2000年“7.13”洪水,使旧桥成为废桥,村民须绕道数十里方可,今日得以通行,感诸君之德,降福泽于合水,实乃合水之幸、杨庄之幸、西平之幸,立碑为记,以启后人。
公元2005年元月15日张国胜老人走后,葬在了西门桥河西(滚河与淃河交汇处的洪河岸边的庄稼地祖坟里)的“二龙盘”中间的怀抱之中,躺在洪河源头之上,埋在了生养他的家乡黄土地下,应是炎黄子孙叶落归根了。他为民奉献一生,骨灰也化作肥料回馈滋养他的这片故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像洪河水造福桑梓,像合水古寨庇佑乡亲!
洪河两岸既有芦苇荡,也有庄稼地,随四季变化,各类农产品及经济作物轮番披挂上阵。寨墙半山腰里和隔河相望的小街村、洪河大堤下的河坡里,桑树、槐树、榆树、桐树、杨树、柳树、枣树、梨树、苹果树、柿子树、香椿树,赶趟似的用年轮、用花果无私奉献着自我,以深深扎入地下的根来报答滋养它们的洪河和脚下的肥沃土地……
家乡四季如画的小洪河,自西向東南缓缓流淌,水清清,鱼儿游,两岸芦苇随季节绿了青,青了黄,黄了白,白了又青。她是我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洪河两岸的勤劳儿女,家乡人祖祖辈辈临河而居,河水浇灌了万亩良田,四季蔬菜品种繁多、瓜果飘香,正收获着希望。
我爱家乡的四季,最爱是春天。小河的春天:苗青,草绿,花黄,莺歌,燕舞,蛙鸣;蓝天,白云……一叶渔舟伴渔翁在河中央撒网……真像一幅靓丽的风景画。
这是嫘祖故里的春天,这里的春天更富有诗意。桃花红,梨花白,柳叶绿……春风拂过,天空明蓝无比,南归雁排着整齐的队伍,把硕大的“人”字写上明丽的蓝天。你瞧,春姑娘头戴美丽的花环,身穿漂亮的红裙,踏着“春”的乐章,迈着“春”的舞步向我们姗姗走来。春风把小河边晨读少女额前的秀发撩向两边,给她无限惬意。和煦的阳光暖暖的、柔柔地洒在河面,折射出七彩的光环,给人美好的遐想。清澈的小河欢乐了,像调皮的娃娃和石头碰撞着脑袋,追打着、嬉戏着……
春的乐章由哗啦啦的小河弹奏,垂柳上鹅黄的嫩芽如少女秀发上的发卡,高压线上的“五线谱”由唧唧喳喳的黑精灵谱就,眨着眼睛的是藏在小草里的一颗颗“珍珠”。河岸空阔的草地上,羊儿在这里美餐,恰似一朵朵盛开的白牡丹;牛儿吃饱了,卧在草地上一动也不动,仰着头,望着远方,好像回味着春天的无限乐趣。
站在河岸的大堤或寨墙上,远远望去,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麦田,给麦田镶上金边的是金黄的油菜花,走近田园的地头,处处都是青青小草和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争芳斗艳,倾情绽放,引来了无数只蜜蜂在这儿采集花蜜,诱来了成群的彩蝶在这儿翩翩起舞;麦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地耕耘……“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农家小楼传出优美的歌声,这歌声伴随春风,飘过田野、花园、工厂、学校,进驻人们的心田,荡漾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嫘祖故里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合水古镇曾经的繁荣与苦难也成为过去;曾经的古镇、古街、古寨、寺庙、古树景观已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和“文革”期间,灰飞烟灭……
人们永远也忘记不了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永远也忘记不了为老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嫘祖故里的人民,必将乘着祖国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东风,向着春天,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