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务实的教师最美
2020-07-06孙晓妮
孙晓妮
当读完窦桂梅老师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掩卷凝思间,越发觉得这朴实无华的文字间充满拨云见日之力,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多了几分思考。
用思考之锤,撬文本之美
对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大多时候总是在忠实地执行着教参的“规定”,再想方设法地将搜集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努力地做着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教学总是习惯于找现成答案,“这个问题教参是这样解释的”,若能想想“为什么这样解答”已算深刻的了。当思维和情感只会机械地模仿与照搬,时间一长,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些,对于语文教学又怎能发挥它的感染、激发与引领作用呢?
而窦老师的“我思式”文本解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方茵芸的绿草地。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如何转化呢?窦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为师者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会“由思抵达诗意的栖居”。“运思”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也是将文化积淀为人格的保证。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乏严谨枯燥的文法训练,缺少的正是深沉理性的运思过程。学生运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运思,教师首先要“运思抵达”,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观与教学观,努力把文本本身的意义和自己的教育诉求建构在一起,形成具有个人经验的“我”的理解。然后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践性、创造性地完成课堂“运思”。
于是,就有了窦老师与《游园不值》的深度会谈。循着叶绍翁的足迹、循着文本,窦老师在宋诗的特点、江湖诗派的追求、园林的品位与木屐的意蕴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问:诗题仅是讲游园未能进园,未能得见园之主人吗?既然“不值”的意思是“不遇”,那“不遇”的感慨究竟是什么?诗人由“红杏出墙”引发出“春色满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詩人不遇中所拥有的,引思到“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生活给你关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从而引发出“不遇中有遇”的主题?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疑惑、突破与喜悦的体验,与各人视界的融合,将成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值得珍藏的终极落点。这样,把握教学的温度、引入教学的广度、走向教学的深度,帮助学生在精神上种上一株株高大的“运思”之树,从而达到教学的高度。当教师和学生最终水到渠成般获得体悟时,这是多么幸福的自我超越。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独立担当的勇气。盲从,令人永远糊涂;思考,令我马上清醒。
用智慧之眼,探文本之涵
在网络冲击的今天,电子媒介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方便。但学生们的学习也不知不觉间流于泡沫化、快餐化,对文本的阅读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什么文本审美的培养。当整个教育变得急躁功利时,学生的心灵又怎能不变得冷漠、势利呢?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为学生营构健康富足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人生的起点就拥有美好的朝向。
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朝向,首先教师本身就应是美好的,就如窦老师一般,做一朵永远盛开的玫瑰,骄傲地绽放,决不羞羞答答。这需要我们如窦老师般做一名有专业自信的教师,而这份自信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来源于教师专业钻研的智慧。窦老师告诉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她深知一位教师解读教材的路能走多远,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文本出发,又超越文本,再到课堂上智慧的引领。她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的语言,使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获得阅读技巧,自觉构建语文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魅力的语文。
怎样的文本解读,才能更好地引领课堂呢?窦老师为我们展示的《隔窗看雀》课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课例中没有那些空有热闹的满堂问,文本是一个整体,你要进行深入感悟,必须抓住关键,进行分析。窦老师认为课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文本落实在关键词上面。一开始板书的“雀”字,就暗含妙机,随后抛出的教学重点“忙碌和普通”、教学难点“不羞愧、不自卑”,采用读悟结合的办法抓住重点字词,即文中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引导学生由表层走向深层细心体味。在揣度中,学生的思绪在“驰骋纵横”间渐有滋味、渐生情感、渐养精神,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地引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提高呢?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我有了做学生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的底气。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用实践之手,扎文本之实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追求更多的是教案设计的精彩、课件准备的新奇等等依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对于沉淀在教学中的、在言谈举止间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以充满语文味道的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为学生引路、照明的能力,却是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缺失的。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说,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课堂教学方式呢?
从窦老师的教学,尤其是“因细腻而伟大”课堂教学中,我寻得生机。窦老师在“三个立足”上进行“三个超越”,又在此基础上以课堂来炼金——“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正如窦老师所言,每位教师想拥有影响学生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回归教育现场,把视角集中在“人”的身上,返璞归真,无疑应当是最可行而又最省力的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奠基。那些陶醉于漂亮的“科研外衣”的教育,只会让课堂缺少细心与悉心,更会缺乏细节的铺陈与感受。那样,只会让教师的情感变得粗糙,心灵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变得简单而草率,又怎么会为学生的成长扎下坚实的“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呢?
窦老师的言语中,我们领略到了这样的语文课堂观:课件是否用到刀刃上——教学《找春天》,活生生的课外场所不用,非要在课件上弄出一个春姑娘的声音,这种脱离生活的话语,制作课件的作用何在?书写教学是否有效——低年级教学《风》,大屏幕出现的艺术字体代替教师的课堂书写,这样并非严谨的书写教学,学生能记住多少?朗读情感的引领是否到位——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带着悲伤的情感朗读,这种并非学生生发出来的情感能读出味道?小组讨论是否有益——教学《麻雀》,学生在教师预设问题后“无所谓”的评价与言说,又怎么能感受到老麻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呢?布置的作业是否有价值,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乍看起来有意思的作业,学生又会怎样去完成呢……
行走在窦老师的字里行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自己找到坐标而高兴,内在的自省也让我收获了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中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