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2020-07-06林志慧
林志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领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灵感,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和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或者由于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无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实地考察,这使得学生的写作过程过于呆板,无趣味性。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学生害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往往呈公式化、模式化。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激活写作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让学生写《家乡的冬天》《日出》《我爱我的校园》这类写景作文时,写《我爱我的校园》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会儿校园后回到教室来写,但写《家乡的冬天》和《日出》怎么办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可先将课前准备的材料(自己拍摄的家乡景色或网络上搜集的有关家乡景色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给他们视觉上的冲击。然后教师再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处?变化最大的是哪里?最有特色的景物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乐于思索,文章也就容易完成了。笔者曾就《家乡的冬天》这篇作文做过研究对比,一个班的学生用多媒体教学,给他们图片素材,另一个班的学生仅仅只是用语言启发和引导。结果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学生语言丰富,描述细致,而没有使用多媒体的班级,学生的语言空洞无力,甚至假话连篇。如有学生用“鹅毛大雪”“白茫茫的大地”等词语形容家乡的冬天。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南方,学生都是本地人,何来的“大雪”?这些明显是学生把平时作文书上看到的文字生搬硬套过来造成的笑话。
二、巧用多媒体铺路,习作言之有物
1. 突破选材关,驾驭篇章结构。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是血肉。当中心意思确立后,要想把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全面、充实,选取材料尤为重要。有的学生文章立意很好,但选取的材料不恰当,或想到哪、写到哪,结果文章事例不能为中心服务,甚至离题万里。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出合适事例,并巧妙安排顺序及详略部分,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让学生从教材中提供的题目中选一两个,说说如何选材。以《好斗的公鸡》为例,刚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先在显示屏上出示一些材料,让学生判断哪些事例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如:(1)长相好斗;(2)敢跟人斗;(3)喜欢在草地上捉虫;(4)天不亮就打鸣;(5)保护自己的领地,驱赶邻居家的公鸡;(6)勇斗小狗。学生选出合适的事例后再讨论: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教师可接着指导学生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事例进行梳理,并将学生画的思维导图投影出来,全班一起评价、修改。为巩固习得的方法,教师可让学生从剩下的题目中再选一个,模仿《好斗的公鸡》的事例表达方法,写写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合理表达。学生写好后,再投影出他们写的提纲,全班再一起修改。相信经过这样两轮的操作,学生对习作谋篇布局就会有所感悟了。
2. 选择性播放,再现精彩场景。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写作时须对描写对象心有所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感悟事物,从而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多媒体图、文、声并茂,能再现真实情景,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还能让学生有选择地对准需要的目标进行反复观察,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很多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写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观后感。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写阅兵观后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可先播放阅兵活动的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觉阅兵队伍的威武雄壮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最震撼自己心灵的是哪个画面,接着再采用镜头定格、重播等手段,对某个方阵或某个战士进行特写。有了整体和局部的观察后,学生写作就既有盛大场面的描写,又有军人神态、动作、声音的细节描写,做到了点面结合。这样的作文,才能写出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三、增加多媒体在讲评中的应用,提高讲评效果
1. 化身诊断平台,优化评讲途径。
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之前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写作,还包括写作结束之后的批改和讲评。讲评时,如果只是教师朗读学生的习作,学生在座位上听,学生就会出现听到后头忘记前头的状况,讲评的作用就不大。在作文讲评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让作文讲评更直观、简捷、高效,针对性更强。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典型作文扫描成图片,用计算机将作文展示在屏幕上,教师使用激光笔和画笔加以点评。点评内容可包括:典型病句、病例的订正;好开头,妙结尾,精彩句段,典型素材的赏析;等等。通过集体评改,学生不仅能清楚直观地明白了作文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还能集思广益,打开写作思路,在讲评中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2. 佳作有约,激发写作欲望。
有研究表明,表扬比批评更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与天赋。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用在课堂“发表”优秀习作的形式激励学生,可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可以把优秀作文标上作者名字,在多媒体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小作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其他学生不仅能学习优秀习作中的谋篇布局和表达技巧,还能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我要迎头赶上,争取下一篇习作当范文”的念头。
当然,教师只有满腹经纶,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經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实际生活的知识。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教师在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和积累作文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源于生活的图片,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拍摄到的东西,也可以是来自网络上的图片、影音资料。教师上课前必须将所使用的课件进行加工、整合,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善于观察、乐于积累”的教师,才会有“乐于描写,善于表述”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把“善于观察、乐于积累”的行为传给学生,从而培养出爱表达、爱写作的学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