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之有道 展其曼妙
2020-07-06陈爱华
陈爱华
【编者按】古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之美,感受古诗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古诗中蕴含的优秀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专辑刊载的两篇文章从诵读、品味、情境建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统编版教材背景下的古诗教学策略,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古诗文的篇目增加了。从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可以看出,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等。古诗语言凝练、节奏明朗,宜“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教学中,以诵读、品味为主要方法,将课内与课外资源融为一体,适度拓展,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境、品诗意、悟诗情,充分感受古诗这一文化瑰宝的曼妙。
一、融入故事情節,让诵读有情趣感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王阳明语)爱听故事,喜欢活动,这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顺应学生这一特点,将古诗背后的故事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身心舒展,情趣盎然。
笔者曾在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观摩过戴建荣老师《敕勒歌》一课的精彩教学,其中有两个教学环节印象尤为深刻。其一,以故事引发学习期待。戴老师在引出马背上的民族——敕勒族后,为学生讲述了有关斛律金将军的故事,让学生对斛律金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和《敕勒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有所了解,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其二,以声音再现古诗画面。戴老师引领学生做着骑马动作,入情入境吟诵,将文字还原成声音,将静止的符号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有了故事的铺垫,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情境,在有节奏地诵读中感受到画面的壮阔,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深情。“广大的原野上,斛律金的歌声雄壮嘹亮。他唱的歌词里没有一个字是讲战争的,他唱的是故乡难忘的山、水和牛羊,但听众的心却火热起来。”(张晓风语)故事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走进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吟之、舞之,他们的心显然也火热起来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离开座位吟唱,每唱完一遍,加一个“驾——”,他们仿佛置身于广阔的草原,跟随斛律金将军策马扬鞭,在诵读中触摸人物内心的情感,感受斛律金将军对将士们的鼓舞。戴老师深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有故事的诗中,以富有情趣的教学展现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让原本拘谨的学生释放天性,在平平仄仄中贴近古人的心灵,获得学习的审美体验。
二、融入歌曲资源,让想象有意蕴感
“当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觉就活跃起来;当我们读完一首美的诗,想象力就恢复了生气。”(席勒语)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的情感基调,配以相应的音乐,把学生带进古诗所描述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在音乐的作用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的情感律动相应。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夕阳西下,晚霞映江的绚丽,以及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清丽之后,可以链接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的意蕴。首先,欣赏歌曲,渲染诗境。教师播放常安演唱的《渔舟唱晚》,优美的旋律如一泓清水在课堂上漾开,学生被带进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意境,沉醉于美妙的歌声中。其次,品读歌词,感悟诗意。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歌词,在品读中发现《渔舟唱晚》的歌词与《暮江吟》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切景语皆情语。“夕阳西下、水天一色、沙鸥飞翔”,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怎不让人生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想象画面,飞扬诗性。学生阅读了诗的背景资料后,教师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白居易,深秋的傍晚,伫立江边极目远眺,你又会怎样描绘眼前所见,表达内心的情感呢?浸润在美妙的音乐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学生有了这样的“唐诗素描”:“夕阳钻进薄薄的云层,刹那间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给宁静的江面增添了一层美丽的余晖。几只归家的水鸟轻巧地掠过江面。眼前如画的美景,多么让人心醉!”诗句是诗人在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的呈现,诗中描绘的美丽的自然之景,正是诗人愉悦心情的写照。歌曲资源的引入,互文参读,渲染了诗意,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对诗人发出的“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赞叹,有了深入的体会。在想象、品读中,学生感受到诗人远离牛李党争,自求外任,纵情山水的轻松畅快,感悟到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
三、融入乡土习俗,让品味有真切感
教学《元日》《清明》《乞巧》等古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诗中节日习俗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有关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亲近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融入本地重阳节家人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习俗的寓意,明白重阳节所承载的尊老孝亲的文化内涵,同时切身感受到一家老少欢聚一起过重阳节的温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的时节,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长安的诗人,他不能和家人一起登高望远,不能和家人一起赏菊饮酒,不能和家人一起吃重阳糕,独在异乡的他多么思念家人啊!两相比对,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品味就多了一份真切感。
再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可引导学生真切体会“乡音”中蕴藏的那一片真诚情感。教师可让学生用本地方言跟教师打招呼,一起读读福州童谣《砻砻榖?摇榖砻砻》。熟悉的方言,熟悉的歌谣,乡音乡韵在心间萦绕,学生倍感亲切。回到诗句品读,学生明白乡音里藏着的是浓浓的乡情,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诗人乡音无改,乡情不变。乡音就是乡情,就像一根丝线,缠缠绕绕连成一个中国结。引导学生记住乡音乡情,记住中华文化的根脉。
四、融入节气元素,让体悟有丰盈感
根据时令的特点学习古诗,融入节气的有关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细微的变化,深入体会诗意。
如在霜降时节教学杜牧的《山行》,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欣赏美丽的“山林秋景图”。相机引入惊蛰和霜降节气有关知识,通过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层层引导,加深学生对诗意的体会。首先,品读,赏春花之艳。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一候桃始华。春风吹来,桃花盛开,明艳动人,可诗人却对霜叶有一份深情,这是为什么呢?其次,比读,品霜叶之美。深秋时节,正值霜降,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草木黄落,枫叶经霜而红。“这时的红,少了春天的娇艳,却多了一份成熟和优雅。”(于丹语)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节气特点,明白经霜的柿子更甜,经霜的枫叶更红。最后,引读,悟诗人之情。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读诗句,对诗人所传达出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再如,教学杜牧的《江南春》,引入惊蛰二候仓庚鸣的知识。“仓庚”就是黄莺,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仓庚知春而鸣,应节趋时。春暖花开,处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一片生机盎然。诗人眼中的春天万紫千红,美丽动人。学生不仅可以从诗中读出美丽的色彩,还能听到黄莺美妙的歌声。链接朗读“自在娇莺恰恰啼”“几处早莺争暖树”等诗句,感受诗人们对黄莺的喜爱,对春景的热爱,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诗人用生花妙笔为人们铺展了一幅江南春天有声有色的生动画卷。结合物候特点,品读诗句,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知。
五、融入书法作品,让积累有仪式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古诗景美情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积累。除了在读中积累,还可以在写中积累,引导学生凝心静气书写,在感受音韵之美、诗意之美的同时,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做了如下引导。
师:诗人兴致勃勃地去赏春,可是园门没有开,诗人有点遗憾,有点失望。透过伸出墙外的这一枝红杏,诗人想象到满园的春色。(生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了许多文人墨客喜欢的诗句。围墙挡不住春天的生机,心中有春天,就能见到春天。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把对春天的喜爱写进诗里,也写进我们的心里。(播放教师书寫视频,生书空)
师:老师把这两句诗写成一副对联,你们也安安静静、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下来吧。(学生安静书写。教师展示评价)
读写结合,动静相生。对诗中含情、景中寓理的名句,教师给学生留下了静心书写的时间,使这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以工整书写这样的一种有仪式感的环节,将欣赏、书写、积累融为一体,增强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融入名家诗作,让表达有灵动感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讲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造的泉源,就必须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语)在古诗教学中,只有融入一些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诗境,发现奥秘,才能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让学生学会诗性地表达。
在第五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笔者观摩了台湾周理慧老师执教的《作家风华——漫游诗情》,欣赏了诗歌教学的别样景致。首先,研读古诗,品味内涵。教学中,周老师紧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引领学生在古诗中漫游,探究这首诗的表达特点,体会诗中问答的妙趣,让学生了解诗中所传递的讯息,明白事件始由。其次,链接新诗,比照参读。周老师适时引入洛夫和余光中这两位台湾诗人各自创作的《寻隐者不遇》,引导学生体会新诗的创作方式,明白洛夫和余光中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原诗的理解。结合不同意象,引导学生品出这两位诗人一豪放一雅致的特点,古诗新诗的品读相映成趣。最后,尝试创作,展示风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在有所比较,有所发现的基础上,周老师引导学生凭借联想,把自己的印象、感受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创造出新的形象,于是,学生有了自己的灵动表达。周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诗与思的漫游,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名家解构之作的情趣,领略了诗人的风采,同时还学会了运用意象进行有个性的创作,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余映潮语)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资源,穿插运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象的丰美、意境的优美和意韵的淳美。诗里诗外,水乳交融,课堂处于圆润融通的状态,呈现摇曳多姿的和谐之美。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