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伟大:一只导盲犬的使命
2020-07-06盛倩玉赵垠垠
盛倩玉 赵垠垠
连勤(视障人士)和她的导盲犬Candie初次见面,是在2007年7月2日。
当时连勤在美国兼职做翻译,那天完成工作后,客户提议说,这里附近有一个导盲犬培训学校,要不要一起去认识一下那些导盲犬。连勤就在这里见到了Candie。
那次见面,连勤对Candie的印象实在一般般,因为它太高冷了。连勤当时站在Candie旁边许久,但Candie根本没有理睬她,自顾自晒太阳,难怪人送绰号“冰公主”。
那个时候,连勤还不知道,“高冷”是一只优秀的导盲犬必备素质。
一年后,2008年残奥会在即,国内需要一只服务犬作为服务犬科普形象大使,但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合适的狗能够胜任。连勤当时身处美国,受中国残联之托,她向美国提交了导盲犬申请。
本以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申请到狗的,没想到机缘之下,她竟幸运地与Candie重逢。这一次,她与Candie成功配对,带着Candie跨过大洋来到中国服役。
Candie成为了第一条在中国服役的、具有国际导盲犬资质的导盲犬。
狗狗“打好一份工”,
20小时不进食不大小便
回国后,连勤在某单位国际部上班。从家到工作单位大约20公里的路程,打车太费事又费钱,所以连勤会坐地铁,10号线到国贸转1号线,再从建国门转2号线。这一段地铁路程,总计约40分钟。
一路上并不輕松。从家去地铁站,小路上有很多东倒西歪的自行车,而且地处市中心区域,马路上到处都是人。但有了Candie之后,连勤感到了“有陪伴”的安全。
令连勤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Candie从美国来中国的那次旅途:“那对导盲犬真的身心压力太大了。”当时,连勤和Candie需要从洛杉矶到西雅图再到首尔,最后到北京,整个航班时间长达20个小时。
一般导盲犬在工作状态下是不能进食的,更不能随地大小便。Candie在这20个小时飞行旅途内,就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乖乖地蹲在她的脚跟前,不吼叫,更没有进食、大小便,简直是挑战狗的生理极限。而且一路途经多个不同的地方,这对导盲犬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是一大挑战,但Candie全都做到了。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连勤经常需要在各地出差,有了Candie的陪伴,她轻松了许多。如今,连勤已经退休了。Candie在为连勤服务了11年后,也于2018年底光荣退役。
退休后,连勤没有把自己关在家中。2018年,连勤突发奇想注册了一个抖音号,专门记录Candie的生活。如今Candie已达15岁“高龄”,过上了惬意的退休生活。
视障人士与导盲犬相互陪伴,他们并不仅仅是“主人”和“动物”的关系,而更像是一家人、好朋友。
厉阳(视障人士)也是导盲犬的使用者,他的狗狗叫威威,是一只金毛,来到他的身边已经三年多了。
厉阳清楚记得,有一次出门,威威一直往马路的左前方走,厉阳想着应该靠右边走,但威威始终不肯改变。厉阳当时没有相信威威,就拽了威威一下让它靠右,结果自己一脚踩进了一个大水坑。
厉阳说,“威威就是我的眼睛,让我能够单独地安全地出行,也让我更愿意出门了。不过对我而言,它还是我的兄弟,我们互相保护。”
严格选拔:三代以内无攻击性,难度堪比“高考”
一只合格的导盲犬,之所以能够如此敬业尽责,是因为它们在正式上岗之前已经经过了层层筛选和严格的训练,这一过程堪比服务犬中的“高考”。
一般而言,国内导盲犬多是金毛、拉布拉多以及它俩的第一代杂交。选拔预备役的过程,就要设置层层门槛:身体健康状况评估、性格测评(偏差性小、温和)以及三代以内无攻击性。
成功选上后,在狗狗两到三个月大时,就会和生父母分别,送到寄养家庭生活。在这段时期,它们要学习两件大事。
第一,习惯与人类相处的模式。例如寄养家庭必须严格要求幼犬,不能食用人类的食物、不攻击人、不能跳上家具(尤其是沙发)和人类的床,以及服从坐下、趴下、等待等基本指令。
第二,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这一期间,寄养家庭会带幼犬出入各公共场所,让它们习惯各种环境、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为将来服务视障者的生活做准备。
寄养家庭非常深度地参与到了导盲犬的训练中,这样的生活一般将持续10个月到一年多。
姜丹是一位具有国际资质认证的导盲犬训犬师,曾参与过上百只导盲犬的训练。她发现:“很多寄养家庭养着养着就养出感情了,等到该还给我们的时候,他们就不舍得。”
因为舍不得归还狗狗,有些人甚至会“特意”教狗狗一些坏习惯:“当然这也是少数,因为毕竟当初他选择当寄养家庭,就知道总有一天会跟狗狗分开。”
姜丹觉得,正因为这样,寄养家庭其实是很伟大的。“有时候我们去接狗,一些寄养家庭就会在后面追着车哭,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
等狗狗长到12-18个月大时,它们会离开寄养家庭,接回基地开始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训犬师会对狗狗进行直行、上下台阶、避让障碍等30多个项目的训练。
“这些导盲技能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我们会选择在居民区这样安静、环境比较单一的场所进行训练,之后会慢慢过渡到一些有车流、路况环境稍复杂一些的地方,最后会去菜市场、商场等交通状况复杂、人流多的地方。”姜丹说。
最后,在导盲犬正式上岗之前,它们会与配对成功的视障人士一起进行长达一个月左右的“共同训练”。这一过程是使用者与导盲犬之间互相熟悉、互相照顾、建立信任的过程。
从给狗狗洗澡、与狗狗相处到熟悉对方的声音与行为,包括开始相信对方,这些都是共同训练的内容。只有经历了这些,导盲犬才能正式上岗,双方才算“配对成功”了。
“导盲犬不是很聪明的吗?你就让它给你去找吧!”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的筛选与训练,也不意味着导盲犬就是“万能”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导盲犬是绝顶聪明的,不仅能随便导航认路,还能读懂主人的心思,快速帮助主人找东西。
“导盲犬是可以记住常走的一些路线,但它并不是真的导航。”厉阳说:“如果我们去了一些陌生的地方,导盲犬自然也是不认识的。我们也和大家一样,使用各种导航APP查询路线,然后根据导航给导盲犬下指令。这时,导盲犬的作用就是负责好我们的出行安全。”
导盲犬在外是应当处于严格的“工作状态”的,打扰导盲犬工作的行为,会给视障人士群体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但在导盲犬工作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随意触摸、喂食甚至逗狗狗玩。
厉阳说,出门的时候,他会给狗狗穿上衣服,戴上导盲鞍,衣服上面写着“工作中,请勿打扰”。但即使如此,在外行走时“还是会有人过来打扰导盲犬,逗它玩或者摸摸它。”
大连培训基地的训导师王鑫说:“我们希望大家在遇到视障人士和导盲犬的时候可以做到‘四不一问:不呼唤、不拒绝、不喂食、不触摸以及对需要帮助的视障人士多一些善意的询问。”
遺憾的是,“拒绝”现象也频频发生。
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其实早有立法保障。我国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然而,不久前在山西,导盲犬坐公交被拒,还被骂哭的新闻再次引发热议。据报导,司机拒载的原因是担心导盲犬会伤害他人,甚至进一步导致狂犬病。
“这其实多虑了。导盲犬肯定是不会咬人的,它当导盲犬之前我们都会追溯它祖宗三辈儿,包括它的血系,不能有咬人或攻击人的历史。另外它们都是经过严格免疫的,每年都会有定期的疫苗和驱虫。”姜丹说。
全国1700万视障人士群体,仅200余只导盲犬
成立于2006年5月15日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是我国大陆地区首家导盲犬培训机构。截至目前,该基地总共培育出180余只导盲犬,占据了全国总量的绝大多数。而在全国范围内,导盲犬数量大致为200只。
但这一数量相比中国1700多万的视障人士群体,还是过于渺小。
大连培训基地作为一个非盈利公益机构,训练出的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视障人士使用。视障人士只要通过基地官网、电话等联系方式,就可以进行预约。工作人员会评估视障人士的情况,进行后续配对工作。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大连培训基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大连市政府的财政补贴(12万元/只导盲犬)以及不定期的企业捐助。然而一般而言,训练一只导盲犬的总成本在15-20万元左右。
目前,导盲犬的训练成功率仍然较低,而且训练时间较长。尽管在初期挑选筛选阶段要求已经比较严格,但训犬师姜丹说,在训练过程中,可能还会陆续发现一些狗的某些方面比如性格不合适、噪音脱敏不成功,也就只能中途放弃了。
王鑫提到,一只导盲犬的总训练时长是1-2年,不过由于国内的路况环境更加复杂,例如某些地区没有人行道、没有红绿灯,只有小路,因此相比国外,训练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而训犬师数量稀少也是导盲犬产量较低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就是一个公益事业,所以收入不高,愿意来做训犬师的人也比较少。”姜丹说。
目前,大连培训基地一共仅有12名训犬师,姜丹说,“训犬师的工作是比较枯燥辛苦的,如果没有很强大的责任感,或者说如果不是真的喜欢狗,一般很难坚持。”
姜丹回忆自己当时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因为同时训6条狗,一条狗狗每天至少要保证1小时的训练时间,当时鞋子都走坏了好几双。
除此以外,每天早上起来以后,还要打扫两个小时的犬舍,其中包括清理狗狗便便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和人类一样,服务犬的一生有着清晰的节点:出生、训练,工作,最后退役。
他们把绝大部分最好的时光献给了导盲事业,做视障人士们的眼睛。对于狗狗而言,这意味着放弃了做父母的权利;放弃了与小伙伴自由玩耍的乐趣;放弃了共享美食的诱惑,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面对疾病、衰老,主人与导盲犬之间的相互支持、陪伴,似乎成了彼此最亲密最坚实的依靠。从2008年到2018年12月3日退役,Candie为连勤导盲了整整11年。在Candie退休的那天,连勤发微博说:“Candie为我导盲11年,今天它光荣退役,往后的日子,我为你养老。”
(许一光荐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