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运动损伤中的合理应用研究
2020-07-06迟峰堂
迟峰堂
(山东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因患者身体素质稍差,运动技术动作不规范以及未做充分热身活动导致,其中以肩部、腰部以及腕部损伤较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至关重要[1]。 既往临床常采用Price 急性运动损伤治疗原则[2]辅助止痛消肿类药物用于治疗运动损伤患者,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3]。 因此亟须寻找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干预。 基于此,该研究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1月为研究段, 旨在探讨针灸在运动损伤中的合理应用。 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队接受运动损伤治疗的50 例患者, 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 组,各25 例。 对照组男19 例,女6例;年龄19~28 岁,平均年龄(24.12±2.3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23 kg/m2;平均BMI(20.07±0.25)kg/m2。观察组男20 例, 女5 例; 年龄19~27 岁, 平均年龄(24.09±2.4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24 kg/m2;平均BMI(20.11±0.19)kg/m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及患者主诉确诊为运动损伤;②精神状态良好;③交流沟通无障碍;④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②合并心、肝、肺等器官功能不全;③对该次研究具有干扰性疾病;④中途退出该研究或未完成相关数据随访;⑤参与研究依从性较差。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运动损伤后及时予以西医常规治疗, 依据Price 急性运动损伤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首先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其出现与受伤时相似动作,限制受伤部位活动,减少疼痛与出血,且同时对受伤部位予以冰敷处理, 受伤后24~48 h 后予以患处加压处理并尽量将患处抬高,此外还应予以相对应止痛消炎类药物治疗。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 选穴时应依据患者受伤部位不同灵活变换。 具体内容如下:(1)肩关节周围损伤:取穴肩髃、肩前、阳陵泉、肩井、肩贞、肩胛骨外侧缘中上部位(选取最痛点)、肩胛冈上窝(选取最痛点),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并常规消毒,取毫针以平补平泻法沿肩胛骨外侧缘以及内侧缘行斜刺处理;对于肩髃、肩前以及肩贞穴位则不采用斜刺与深刺手法,进针时应掌控好进针方向以及角度;阳陵泉穴位采用深刺手法,所有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 捻转1 次,1 次/d;(2)肱骨外上髁炎:取肱骨外上髁为中心,采用4 根毫针分别于患处4 个不同方向以斜30°刺入, 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 捻转1 次;(3)慢性疲劳综合征:取穴足三里、百会、太溪、三阴交、神门等,依据患者实际症状选取配穴,患者感心肌焦虑选取内关、心俞以及内关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或头晕取四神聪、悬钟;予以常规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2 次/周;(4) 胸胁屏伤:取穴阿是穴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留针15 min,此外嘱咐患者逐步增加呼吸深度;(5)肱四头肌损伤:取穴阿是穴、血海、梁丘,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1 min,同时于阿是穴处拔1 火罐,留罐10 min,而后开大针孔出针,1 次/d。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 d。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15 d 后疼痛程度与局部肿胀程度。 (1)临床疗效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 个维度,其中显效:患者损伤部位肿胀以及疼痛现象完全消失, 且受伤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有效:患者损伤部位肿胀以及疼痛明显缓解,且受伤部位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患者损伤部位肿胀以及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且受伤部位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满分10 分,0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微疼痛,4~6 分表示中等疼痛,7~10 分表示重度疼痛,得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局部肿胀程度分为轻度肿胀:肿胀部位皮纹变浅,记1分;中度肿胀:肿胀部位皮纹变浅,辨认困难,记2 分;重度肿胀:肿胀部位皮纹消失,记3 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疼痛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
对比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 后两组VAS 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均下降,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时间VAS 评分 局部肿胀评分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 值P 值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15 d 后7.19±1.75 7.22±1.73 0.061 0.952(5.92±1.47)a(4.08±1.15)a 4.929 0.000 2.27±0.74 2.25±0.76 0.094 0.925(1.67±0.47)a(1.02±0.42)a 5.156 0.000
3 讨论
运动损伤在传统中医学上属于“筋伤”范畴,患者发生运动损伤后受伤部位常会出现血瘀气滞现象,进而引起患者机体经脉不通、 血气互阻以及筋肉受损现象,最终导致受伤部位产生剧烈疼痛以及肿胀等现象[4]。 故传统中医针灸治疗运动损伤时常以通络止痛、活血通脉为主。
为此该研究将传统针灸用于运动损伤患者中,观察其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以及局部肿胀程度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 治疗15 d 后两组VAS 评分与局部肿胀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 表明运动损伤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效果良好,可提高临床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并缓解局部肿胀。 分析其原因在于,Price 是急性运动损伤的治疗金标准,患者运动损伤后2 d 内由于韧带、 肌肉等组织损伤导致肌肉撕裂以及血管破裂现象, 导致损伤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现象,而Price 治疗原则通过保护、休息、冰敷、加压以及抬高5项措施可有效缓解受伤部位疼痛以及肿胀现象[5]。 针灸是传统中医学中特色疗法之一,其可通过刺激受伤部位起到通络止痛、激发经气的作用[6]。 该研究中肩关节周围损伤属于中医学中“肩痹”范畴,而取穴肩髃、肩前、肩贞、肩胛骨外侧缘中上部位以及肩胛骨外侧缘中上部位针刺其可起到疏通淤滞气血的效果,其中针刺肩髃穴具有祛风通络以及疏经利节功效,针刺肩贞可起到通经活络功效[7];而肱骨外上髁炎在传统中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针灸治疗于患处取四处不同方向进针,起到集中针灸效果的作用,可使针灸效果直达病灶并起到消肿止痛、活血通脉之效[8];而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传统中医学中属于“四肢疲倦”与“神疲乏力”范畴,针灸中取穴百会并针刺其可起到健脑益神之效,针刺太溪穴可起到清热生气功效,针刺足三里与三阴交可起到疏肝理气功效[9-10]。但由于该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未研究远期疗效等因素导致该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并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完善研究。
综上所述,运动损伤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效果良好,可提高临床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并缓解局部肿胀,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