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盆地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0-07-06陈祖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年3期
关键词:混相油剂驱油

陈祖华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1)

目前,CO2驱油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该项技术并且最多开展矿场应用的国家。1978年以来,国际油价主要经历了4 次大幅度的下跌,在1986年、1998年、2009年和2015年分别下跌了45 %、30 %、38 %和70%,每次下跌之后都伴随着CO2驱油新项目的大幅增加。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油价下跌带来的石油危机,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国不断更新和调整能源政策,提出了减免石油超额利润税等法规,以此激励本土石油公司应用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增加本国原油产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CO2驱油项目的实施以及CO2气田管网的建设[1-2]。20 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CO2所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加上美国政府给予本土石油公司更优惠的补贴和激励政策,CO2驱油与捕集封存一体化项目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3]。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CO2驱油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7%~30%,平均在15%左右,一个老油田利用CO2驱油技术提高15%的采收率,相当于开发了一个中低品位的新油田,且可以节省相当可观的钻采和地面工程等投资。

与国外相比,国内CO2驱油技术的实践应用起步晚、成本高、效果差[4]。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①由于缺乏天然CO2气田资源和运输管网等原因导致CO2原料气价格较高,注气成本居高不下;②国内大部分油藏属于陆相沉积,由于陆相原油中间烃组分含量低引起最小混相压力高,在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难以达到混相,影响最终采收率;③陆相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极易发生气窜,使得CO2驱油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并对工程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凭借黄桥气田丰富的CO2资源,历经36年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吞吐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吞吐开发效果评价等5 项开发技术以及采集、净化、集输、注入、采油、回收等6 项配套工艺[5-7]。2014年油价大幅度下跌以来,国内大部分油田受效益的制约不再推广新的CO2驱油项目。华东分公司依托成熟技术和配套工艺,积极探索低油价下如何降低成本实现CO2驱油效益开发,为老油田稳产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更好地将驱油与封存相结合。

1 苏北盆地CO2驱油的发展历程

苏北盆地CO2应用研究始于1984年,主要开展了CO2提纯和利用方面的研究,将CO2提纯为3 个纯度的产品:工业一级产品(纯度99.5%)、工业优级产品(纯度99.9%)和高纯度产品(纯度99.99%),可分别用于化工应用、油田驱油、船舶焊接、农业气肥、干冰清洗、消防灭火、医药储存、碳酸饮料等各个领域。1987年至今,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井吞吐试验阶段(1987—2000年)

针对高含水、低渗、稠油3 类油藏,在草舍戴南组、储家楼、祝庄等油田开展了11 口井12 井次的单井吞吐试验,累积注入CO24 490 t,累积增油7 149 t,换油率1.59t 油/tCO2,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认识到吞吐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吞吐回次增加,单位回次产油量快速递减,效果逐渐变差。于是,将研究方向转向CO2驱油的试验。

第二阶段:中高渗油藏非混相驱试验阶段(2000—2004年)

在储家楼油田开展了非混相驱试验,该区块孔隙度21.3 %,渗透率241×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28.94 MPa,最小混相压力(MMP)31.22 MPa。注气前地层压力26.05 MPa,采出程度52.18 %、综合含水94.3%。部署了1 注3 采CO2驱注采井网,从油藏高部位注入CO2,对应3 口采油井含水下降明显,产量上升,井组日增油8.7 t,累积增油0.97×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2.9%。前期的吞吐和非混相驱试验产生了新的问题,部分采油井泵挂和地面流程腐蚀严重,为此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并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开展了系统的防腐技术攻关。

第三阶段:低渗油藏混相驱重大先导试验阶段(2005—2013年)

2005年7月,在工程工艺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依托中国石化重大科技项目《草舍油田Et 油藏CO2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在草舍泰州组油藏开展了国内首个混相驱重大先导试验,部署了5注15采CO2混相驱井网,采用CO2连续注入的方式进行开发。注入后区块整体日产油从30.7 t 最高上升到86.9 t,上升了56.2 t,增产倍比2.83 倍。区块整体含水从67.2%最低下降到31.6%,下降了35.6%。到2013年底注气结束。累积注入CO219.6×104t,累积增油11.2×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13.2%,吨换油率0.57t油/tCO2,封存率90%[8-9]。该项先导试验取得了注入量、换油率、提高采收率等重要指标,形成了成熟的配套系列技术,评估了推广应用的价值,也坚定了对CO2混相驱油提高采收率这项技术的信心。

第四阶段:推广应用阶段(2012—2019年)

在草舍泰州组油藏混相驱重大先导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开始,陆续在草中Ef3、鹤5Ef3、台南Ef3、华庄Ef3、张家垛Ef3、曲塘Ef3、帅垛Ef3、洲城Es1、溪南庄Es1、金南I号Ef2、兴北Es1、红庄Ed2、草中Ed1等15 个区块建立了CO2驱油/吞吐开发单元,共部署了43 注117 采的开发井网,2019年年注入CO21.4×105t,累积注入CO2超过7×105t,覆盖地质储量1.493 57×107t,目前已见效10个开发单元59口井,预计平均提高采收率9%以上,CO2驱产量占苏北年产量的25%左右,平均降低年自然递减2.4%,成为华东油气田苏北老区低油价下稳产上产的重要保障。

2 CO2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

在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广应用前期,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投入的CO2驱油项目以低渗透油藏为主。油价下跌后,对于主要依靠CO2驱油技术提高老区采收率并减缓递减的苏北老油田而言,如何实现CO2驱油效益开发显得迫在眉睫。尽管前期的矿场实践已经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但在低油价现状下仍然面临以下3个方面的挑战。

2.1 注CO2驱成本高,在低油价下难以效益开发

高油价下实施的低渗透油藏项目共8个,包括草南Et、草中Ef3、鹤5Ef3、台南Ef3、华庄Ef3、张家垛Ef3、帅垛Ef3、金南I号Ef2等,这些项目的平衡油价为58~105 美元/bbl,换油率为(0.24~0.91)t 油/tCO2。在CO2气价为380 元/t 条件下,对比不同油价与极限换油率的变化关系(图1),结果显示,在100美元/bbl时项目换油率仅需0.19 t油/tCO2即可达到盈亏平衡,而在40 美元/bbl 时换油率必须达到0.88 t 油/tCO2以上才能经济开发。在目前60 美元/bbl 左右油价下,极限换油率为0.45 t 油/tCO2,即使在CO2气价为280元/t条件下,极限换油率也必须达到0.33 t油/tCO2,说明有一半的低渗透CO2驱油项目在目前油价下难以实现效益开发,尤其是张家垛Ef3、帅垛Ef3等埋深大、增油幅度低的油藏。老区注气项目而言,油价和气价是效益开发最为敏感的因素。

图1 不同油价下极限换油率曲线Fig.1 Economic limit of projects under different oil prices and CO2 prices

2.2 最小混相压力高,制约提高采收率幅度

苏北陆相油藏普遍存在原油偏重、黏度较大、油藏温度高的特点,导致原油与CO2的混相压力较高,在地层压力条件下难以达到混相。如草舍油田Et油藏原油中CH4含量10.29%,C2—C6含量1.09%,C7—C10含量11.49%,C11+含量64.97%,最小混相压力为29.3 MPa;金南I号Ef2油藏原油中CH4含量12.09%,C2—C6含量5.43 %,C7—C10含量15.57 %,C11+含量54.02 %,最小混相压力为24.07 MPa。室内实验显示,最小混相压力与地层温度以及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中等烃组分含量越高,其最小混相压力越大。统计苏北已实施注CO2驱的11个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在22.1~45.3 MPa,原始地层压力在15.74~37.40 MPa(表1)。对于8个低渗透油藏,相对埋藏深,6个油藏的原始地层压力均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注气前地层压力保持在85%以上即可满足混相的要求,根据每个油藏的实施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7.1%~15.6%,平均10.2%;而对于苏北3 个中高渗油藏来说,相对埋藏浅,原始地层压力均低于最小混相压力,注气后油藏处于非混相状态,预计提高采收率6.2 %~11.2%,平均8.1%,相比低渗透油藏平均提高采收率幅度低2.1个百分点。

表1 不同类型油藏混相状况及预计提高采收率统计Table 1 Miscible conditions and predict EOR statistic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2.3 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极易发生CO2气窜

陆相油藏非均质性较强,且部分低渗透油藏初期以压裂的方式投产,人工裂缝发育,导致CO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表现在平面上注采不均衡,纵向上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以草南Et 油藏为例,储层平均渗透率为23×10-3μm2,渗透率级差2.02~14.11倍,变异系数0.96~0.98,反映较强的非均质性。CO2驱后期,平面上沿主河道方向从低部位向高部位发生气窜,气油比上升较快,单井峰值达2 733 m3/m3(图2);而河道侧缘气油比相对较小,气体推进速度相对较慢。纵向上由于流体间存在密度差极易引起驱替中CO2重力舌进,草41井的密闭取心结果显示,油藏顶部驱油效率高,达到50%左右,而底部气驱效率相对较低,仅35%[10-11]。

图2 草南Et油藏CO2驱后期气油比峰值分布Fig.2 Peak distribution of gas-oil ratio in the late stage of CO2 flooding in Et reservoir of South Caoshe

3 对策

针对上述挑战,探索采用优化方案及工艺降低注CO2成本、添加降混剂和提高注入压力改善混相条件、高部注入气水交替调整剖面提高波及体积等对策实现低油价下CO2驱效益开发。

3.1 优化方案及工艺,降低注CO2成本

对新区项目而言,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注气费用、新井钻井费用及地面工程费用。对老区CO2驱油项目而言,增量成本占比最大的是CO2气体原料费用、压注费用、运输费用(占32%),其次是其它操作成本(占22%)和折旧折耗费用(占18%)。这就要求在CO2驱开发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3.1.1 无新井部署工作量,依靠老井转注和关停井扶躺恢复井网

以ZC 油田CO2驱油提高采收率项目为例,共开展油井补层7 井次,油井转注2 井次,利用报废井转注1 井次,在原水驱井网基础上建立了3 注7 采CO2驱注采井网。

3.1.2 优化注入方式,减少注气用量

研究和矿场实践表明,无论是在以层状非均质性为主要影响流动动态的油藏中,还是在以重力为主要影响流动动态的油藏中,水气交替均可以降低总CO2的用量。

以2C(CO2+洗油剂)驱油提高采收率项目为例,采用多段塞、不同浓度的洗油剂与CO2交替注入的2C 驱油方式,减少CO2的用量。研究表明气水段塞比1∶1,气水交替周期30 d一轮次,可节省一半的CO2气体用量。优化之后,实施CO2驱的主要成本为注水成本,其次为洗油剂和注气成本,2C驱油的平衡油价控制在40美元以内,实现了经济有效开发。

3.1.3 利用已有设备,减少地面及回收投资

以水气交替项目为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采用预定制模式,形成撬装注入体系,优化简化地面系统,并联接入注水流程。同时制定单井及系统两套回收系统,对试验区内受效井产出水中的洗油剂进行循环再利用,节约药剂费用投入。

3.1.4 整体规划管网,降低气价成本

调研认为苏北盆地具有优厚的源汇匹配条件。目前江苏地区主要的燃煤电厂有22 家,CO2年排放量近2×107t,与苏北各油田的距离平均为130 km。根据资源潜力评价,苏北盆地溱潼东部断阶带—深凹带的中高渗三垛组和戴南组油藏底水发育,厚度大,适合封存CO2。以废弃的戴南油田为例,咸水层厚度平均为110 m,预测可封存CO2量为6.554×107t。按照华东分公司苏北盆地近三年规划,共有15个区块拟开展CO2驱,覆盖储量2.152 97×107t,年注气量2.67×105t。目前已整体规划建立管网运输CO2,将利用工业尾气实施CO2驱油与封存相结合,同时降低CO2原料气成本。

通过上述优化,目前苏北盆地正实施的15 个CO2驱油项目中,草中Ef3、草中Ed1、草南Et、鹤5Ef3、台南Ef3、洲城Es1、溪南庄Es1、金南I 号Ef2、兴北Es1等9个项目平衡油价控制在60美元/bbl以下,占总项目数的60%。

3.2 降低混相压力,改善混相条件

提高CO2驱采收率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降低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进而提高采收率,并扩大CO2混相驱的应用范围;二是通过先期注入等方式提高地层压力,改善混相条件,提高CO2驱采收率。

3.2.1 降低混相压力研究

1)CO2+原油+添加剂复杂体系相行为研究

利用草舍Et 油藏实际原油样品,在363.15 K、368.15 K和373.15 K 3个温度下(地层温度为110 ℃),测定CO2在原油中的相平衡数据。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压力的增加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增大;在相同压力下,随温度的增大CO2的溶解度减小[12]。

选择驱油剂、表面活性剂、酰胺、低碳烷烃、石油醚等6种添加剂开展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研究[11],在温度333.15~373.15 K,压力0.1~30 MPa 的实验条件下,对比加入不同的添加剂时CO2与原油及原油中各单组分的相平衡数据。在原油-CO2体系的P-X相图上,最高点对应的压力为一次接触混相压力(FMP),高于该压力时注入气能以任意注入比例与原油达到混相。根据实验结果,所有的添加剂都能增加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进而降低CO2与原油之间的一次接触混相压力。而同一体系下,一次接触混相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所有添加剂也能有效降低原油-CO2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其中,低碳烷烃类的正己烷降低幅度最大,其次为表活剂和酰胺类(图3)。

图3 原油-CO2-添加剂的相平衡数据(100 ℃)Fig.3 Phase equilibrium data of crude oil,CO2 and addition agent(100 ℃)

2)低碳烷烃类添加剂筛选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选取5种低—中碳烷烃继续研究,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添加剂的加入,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低—中碳烃类组分的加入对降低最小混相压力较为有利。对比在压力和添加剂含量相同的情况下,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少,从正己烷、正辛烷、正壬烷、正十一烷到正十二烷,其最小混相压力的降幅分别为14%、13%、8.4%、7.4%和3.7%。主要原因是随着碳链的增长,添加剂与CO2的结构差异越大,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

可见,添加短链烷烃可以较为有效地增加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且烷烃碳原子数越小,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原油的主要成分为混合链烃,如果选用原油体系中的部分短链烷烃作为添加剂,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二次污染,还能改善油品,且来源相对广泛、价格低廉、经济适用。为此,选取草舍油田和黄桥气田开发过程中伴生的低链烷烃——凝析油做进一步评价。结果表明,凝析油的加入对于降低CO2与原油之间的混相压力有一定效果,其中黄桥凝析油的效果相对较好。

以黄桥凝析油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比加入不同含量的凝析油条件下最小混相压力的降低幅度。结果显示,相同压力条件下,随着凝析油加入量的增加,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不断增加,且原油-CO2混合体系的P-X 相图最高点压力不断降低,即混合体系的一次接触混相压力不断减小(图4),根据一次接触混相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正相关关系,可知混合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也不断减小。综合考虑现场实际应用、经济效益、原料来源和运输等因素,认为黄桥凝析油适合作为降低CO2原油体系混相压力的添加剂。

图4 原油-CO2-凝析油的超临界相平衡数据(100 ℃)Fig.4 Supercritical phase equilibrium data of crude oil,CO2 and condensate oil(100 ℃)

3)表活剂类添加剂筛选

以Z20 井油水样为标样,开展A、B、C、D 4 组洗油剂样品筛选,评价其溶解能力、耐温性、耐盐性和洗油能力。评价结果表明,一是随着洗油剂溶液的浓度增加,洗油率增加,样品A浓度为1%时,洗油率达到90.18 %;样品B 浓度为1 %时,洗油率达到99.03%。二是1%浓度的洗油剂即可大幅度降低水的表面张力,高温(80 ℃)及矿化度较高的地层水对洗油剂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小。样品B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耐盐性,可以大幅度降低水的表面张力。随着洗油剂溶液的浓度增加,洗油率增加,浓度为1%时,洗油率达到99.03%。三是洗油剂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随洗油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洗油剂浓度大于0.2%时,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2mN/m 数量级,达到低界面张力;浓度大于0.6%时,降低界面张力的性能显著增加,界面张力可达到超低。

3.2.2 改善混相条件,提高CO2驱采收率

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先期注入、底部注水提压、采油井焖井等方式提高地层能量,改善混相条件,从而提高CO2驱采收率。

阿拉斯加的阿尔派恩油田早期的注气时机模拟结果表明,越早注气越有利于注入[5]。一维细管模型研究显示,在相同注入地下体积条件下,注入压力越高,两相区过渡带越短,油相中溶解的CO2含量越高,油相黏度降低得越多,油气黏度越接近,油气界面张力降低得越低,混相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驱油。数模研究表明,越早注气越有利于地层保持在混相压力以上,混相的程度也越高,越有利于驱油提高采收率。

统计苏北盆地3个注气井组的实际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对应油井日增油幅度大小依次为超前一年注气、超前半年注气、同步注气和滞后注气。其中注气井T10井注气半年后对应采油井CQK-118井投产自喷,日产油5.17 t,产量达到该区块平均日产油1.3 t的4倍(表2)。表明超前注入的CO2提高了地层压力和混相程度,具有较好的增油效果。

表2 不同注气时机对应油井见效情况统计Table 2 Statistic of production well effectiveness affected by different gas injection timing

3.3 有效提高CO2波及体积,抑制气窜

不同的开发方式对CO2驱的波及体积有不同的影响,苏北CO2驱油实践中,主要采用高部位注气抑制重力超覆、水气交替注入以及开发后期调整吸气剖面等手段降低气油比,减缓气窜,扩大CO2驱的波及体积[13-14]。

3.3.1 高部位注气

文献调研显示,倾斜油藏中应用CO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好于水平油藏。统计分别采用高部位和低部位注气的两个井组的增油效果,对比显示,高部位注气井对应的采油井见效时间长(1.5 a),产量增加多(增油倍比2.16倍),含水率降幅大(下降了30.35%),峰值气油比低(115 m3/m3),见效有效期长(3 a);而低部注气井对应的采油井见效时间早,增油降水的幅度以及见效有效期相对较低,气油比则高达503 m3/m3(表3)。分析认为,从构造的上倾部位注气,并保持低速生产,使重力足以保持密度较小的CO2与原油混相,可以有效地抑制CO2的指进,提高波及体积[15]。

3.3.2 水气交替注入

不同的注气方式影响CO2驱的波及体积,从而影响油藏压力的保持和利用状况,因此,CO2的注入方式设计非常重要。水气交替驱技术最早于1957在加拿大油田得到应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斯劳特埃斯蒂特工程试验将水气交替评价为“一个比连续注气优越得多的方法”[5]。

表3 不同注气部位对应油井见效情况统计Table 3 Statistic of production well effectiveness affected by different gas injection position

设计了水驱油、水驱后洗油剂驱、水驱后CO2驱、水驱后2C驱油(洗油剂+CO2交替驱)4组岩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4 组实验的采收率分别为53.68 %、61.33%、65.76%和73.67%,其中,水驱后洗油剂/CO2交替驱的采收率最高,注入压力最高,含水率上升相对较慢。

建立典型的苏北中高渗油藏复合韵律地层模型,开展水驱油、水驱后洗油剂驱、水驱后CO2驱、水驱后2C驱油4种驱替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2C 驱替更好地发挥了洗油剂与CO2各自的驱油优势,具有较好的加合效应。一方面注入的CO2气体段塞可以携带洗油剂向油层顶部运移,提高洗油剂的波及范围;另一方面注入的洗油剂段塞则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图5)。

图5 复合韵律地层不同驱剂原油黏度变化Fig.5 Viscosity change of crude oil in complex rhythmic formation with different displacement agents

3.3.3 调整吸气剖面

CO2驱油后期,由于CO2的重力超覆易导致纵向上非均质性加剧,造成油层顶部过早见气,调剖可减缓层间和层内矛盾,控制气体的窜流,提高CO2波及体积[16-19]。

以CS 油藏CO2驱项目为例,选用高温耐盐的聚合物调堵剂对气窜较严重的C5 井进行剖面调整[20]。调驱前后的压降曲线显示:注水启动压力从11.58 MPa上升到20.66 MPa,明显得到提高;调剖前关井压力下降较快,短时间内压力就降到最低,表现出地层具有较明显的大孔道吸水特征;调剖后关井压力缓慢下降,压降曲线较平缓,反映深部调剖起到了对大孔道的封堵作用(图6)。

图6 C5井调驱前后压降曲线Fig.6 Pressure fall off curve of well-C5 before and after profile controlling and flooding

4 结论

1)针对注CO2驱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充分利用老井、减少新井投入,优化注入方式、减少注气用量,利用已有设备、减少地面及回收投资,整体规划管网、降低气价成本等方法降低CO2驱油成本,将58%的CO2驱油项目平衡油价控制在60美元/bbl以下。

2)针对最小混相压力高的问题,开展降低最小混相压力添加剂的筛选评价,并通过先期注入等方式提高地层压力,改善混相条件,提高CO2驱采收率。

3)针对非均质性较强的问题,利用高部注入、气水交替、调整剖面等手段减缓气窜,提高CO2驱波及体积。

猜你喜欢

混相油剂驱油
国内外纤维油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基于混相模型的明渠高含沙流动底部边界条件适用性比较
环保型涤纶POY油剂TK-3518A的性能与应用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氨纶丝油剂的选择
CO2-原油混相带形成机理与表征方法
苏北区块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化纤油剂配制过程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