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控关键技术示范及效果评价

2020-07-06秦虎强赵英杰朱穗层李建民刘宁娟车晓娟金平涛黄丽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眉县溃疡病示范园

秦虎强,刘 巍,赵英杰,朱穗层,郭 成,李建民,刘宁娟,车晓娟,金平涛,黄丽丽

(1.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2.眉县园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 眉县 722300;3.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陕西 眉县 722300;4.周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陕西 周至 710400)

近年来,猕猴桃产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因其经济价值高,已成为陕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多个省份的支柱产业。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陕西省猕猴桃种植面积6.87万hm2,产量达131.25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由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ingaepv.actinidiae,PSA)引起的细菌性溃疡病( 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在我国乃至世界主要栽培区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巨大[1,2]。该病害最早于1984年在日本发现,2008年后,发展成为严重威胁全球猕猴桃栽培区的世界性病害[1]。据报道[2],截至2014年,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新西兰的爆发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6亿美元。自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爆发以来,陕西、四川等主栽区普遍发生,平均病株率达20%,病重园高达70%以上,死树毁园现象时有发生[3]。溃疡病的连年大发生,导致果品产量骤降,严重阻碍了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具有以下发病特点:一是危害部位多:主要危害树体枝干、藤蔓、花和叶片(图1)。二是入侵门户多:病菌可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4,5]。三是病菌越冬场所复杂:病菌可在病树、病残体、土壤中存活[5,6,7]。四是传播途径多:病菌可通过苗木、花粉、接穗、嫁接、灌溉水、风雨、昆虫及其他农事操作传播[1]。此外,溃疡病菌可潜伏侵染,病害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低温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致使该病害的防控工作困难重重。同时,生产上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控措施存在防治方法不得当、施药时期不准确、药剂选择不对路、盲目用药、防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难以有效控制该病害和适应绿色发展、食品安全的形势要求。

为科学、安全、高效的防控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害,自2008年以来,我们从病原菌鉴定[8]、病害早期诊断、侵染过程[4,5]、田间发生动态规律[7]以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技术[9,10]、药剂筛选[11,12]、田间技术研发[12]等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较为系统的研究,深入揭示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筛选了防治高效绿色的杀菌剂、诱抗剂、生防菌及生物农药等,集成创新了一套以猕猴桃“两前两后”关键时期施药为核心的防控技术方案,在眉县、周至、杨凌等地连续4 a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并在全国进行了多层次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

1.1.1 防治策略 依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以“防未病”为防治策略,设计出“两前两后(花前、花后;采果后至落叶前)”关键防病时期和施药技术,以达到科学、安全、高效控制该病害目的。

1.1.2 关键技术 “两前两后”“防未病”关键时期及施药技术:“花前、花后”喷药2次防治花腐病和叶片病斑;采果后至落叶前药液喷淋或涂干2次预防枝干溃疡病。主要选择药剂及施药方法见附表1,建议轮换使用。

1.2 示范地点及示范园基本情况

示范地点及面积:2016-2019年分别在眉县、周至、杨凌三县区13个示范点,累计示范面积926 hm2。以相同乡镇、村、品种、树龄的果农自防常规管理园作为对照园。

主栽品种: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 徐香、海沃德、翠香等;树龄8~15 a。

1.3 示范药剂及施药方法(见表1)

表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

1.4 病害调查方法与防效计算

发病情况调查一般在春季发病高峰期进行,每示范点分别随机选5~10个示范园及对照园,每园随机选2~4行30~60株调查发病株数、主干发病株数(主干有可致死的环绕型病斑的株数),记载发病部位(病斑位置在主干或枝蔓),计算病株率、主干发病率及防效。病株率、主干发病率(%)及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或主干发病率(%)=[(对照园病株数—示范园病株数)/对照园病株数]×100

防效1(%)= [(对照园主干发病率—示范园主干发病率)/对照园主干发病率]×100

防效2(%)= [(对照园病株率—示范园病株率)/对照园病株率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的示范效果比较

2017-2020年,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陕西不同地区均普遍发生。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不同年份间,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其中,农民自防常规对照园平均病株率为12%~17%,不同年份依次分别为16.39%、12.27%、16.73%和12.13%(图2A)。主干发病且为环绕型病斑的发病植株较为常见,约占病株总数的60%左右;不同年份平均主干发病率依次分别为10.49%、7.45%、9.63%和6.52%(图2B)。在不同地区的示范园,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轻微发生,平均病株率在5%以下,不同年份平均病株率依次分别为4.89%、2.76%、5.00%和1.77%;而平均主干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均低于3%,分别为2.66%、1.67%、2.39%和1.16%。相较于常规对照园,示范园区的平均主干发病率和平均病株率均显著降低3~4倍。

2.2 不同地区的示范效果比较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在陕西省眉县、周至及杨凌地区13个示范点防控效果见表1~表3。结果显示,2017-2020年,眉县、周至及杨凌地区示范园的平均病株率分别为2.70%、4.56%、2.92%,而常规对照园的病株率分别为13.82%、16.80%、12.37%,相对防效分别为80.46%、72.36%、76.41%;同时,上述地区示范园的主干发病率分别为1.85%、2.54%和1.70%,显著低于对照园的8.99%、10.40%和8.11%,相对防效高达79.42%、75.58%和79.06%。可见,相较于常规对照园,示范园区的“两前两后”关键技术的防控效果显著提高。特别是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间,控制病害稳定而高效,相对防效高达70%以上。

表1 2017-2020年眉县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治示范效果

注:调查时间为2017年4月上旬、2018年4月上旬、2019年3月下旬和2020年3月上旬。

2.3 防控效益与效果综合评价

自2016年,“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在眉县、周至和杨凌地区13个示范点累计示范面积达926 hm2,以保产增产率7.96%计,示范园产量按3万kg·hm-2估算,当年平均可保产增产2 388 kg·hm-2,市场商品价平均按4.0元·kg-1预计,预估当年可产生经济效益9 552元·hm-2。以此推算,4 a间13个示范点可保产221.13万kg,预估降低损失884.5万元。另外,本保产效益仅估算当年主枝干病死率带来的产量损失,而主枝干死亡后,须待长出根蘖苗重新嫁接品种,一般第三年才可挂果,且产量较低。因此,实际保产增产效益远远大于此估产结果,应是该保产增产增值效益率的3倍以上,即23.88%。

表2 2016-2020年周至县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治示范效果

注:调查时间同表1。

表3 2016-2020年杨凌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治示范效果

注:调查时间同表1。

该技术选在病菌侵染初期和发病部位精准用药、选择有效药剂种类,避免了盲目、盲从用药,极大的降低了化学农药施用量及用药次数,简便易行、高效安全。该技术的应用使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主枝干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表1~表3),效果良好。生物制剂、抗生素和化学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及果实采后落叶前药剂涂干或喷淋为主的枝干溃疡病精准用药方法,显著降低了农药污染,保证了绿色果品安全,改善了果园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2016年以来,连续4 a在陕西眉县、周至和杨凌多点示范结果表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的应用使果园平均病株率大幅降低,平均病株率由示范前对照园的16.39%降低到示范4 a后的1.77%。并且4 a间多地的示范园平均病株率为3.61%,主干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对溃疡病害平均防效达到了75%以上。该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防效显著且稳定,大大降低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蔓延。

“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经作者团队近10 a的系统研究,建立在明确病害发生特点、病菌侵染过程、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药剂筛选和田间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防未病”的技术策略。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方法过去传统上多以治疗为主,果农常在春季枝干发病高峰期施药,此时发病重的枝干病菌已深入皮层内,药剂治疗难以到达病灶,且此时病斑表皮层细胞已基本溃烂死亡,病斑难以形成愈合伤,最终导致病枝干枯死,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两前两后”防控技术“改治为防”,精准把握住了“花前花后”、“采果后至落叶前”关键施药时期。溃疡病菌在秋季大多定殖于树皮表面或浅皮层,在采果后至落叶前及时用药剂喷淋或涂刷主干大枝,可有效降低越冬的初始菌源量,翌年春季枝干溃疡病显著减轻;“花前花后”对树体进行药剂喷施,可阻断病菌的传播和扩展,防止花腐导致的落花落果和叶斑、叶枯,并保障了果品增产、优质、安全。但花期用药须谨慎,宜选用中低浓度的抗菌素类。

在做好“两前两后”溃疡病防控技术措施应用的同时,组合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如“氨基寡糖素”、生物菌剂如解淀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或地下根施生物菌肥或腐熟家畜粪肥,并配合平衡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适当增加钾、钙、硼肥比重,控制灌水、限量挂果、清园防冻、刀剪锯及苗木接穗消毒等健身栽培管理措施作为有效补充和基础措施,可达到提升树体抗病力、壮树防病的良好效果。

综上,眉县、周至和杨凌持续4 a的示范结果证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预防效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该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绿色高效,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眉县溃疡病示范园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优质栽培示范园 用“特、优”点亮果农致富之路
澳大利亚:拟利用狗检测柑桔溃疡病
四川认定两个抗溃疡病猕猴桃新品种
陕西眉县逸凡家庭农场:种植“阳光玫瑰” 走上阳关大道
气象因子对秭归柑橘潜叶蛾及溃疡病发生的影响分析
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的通知
眉县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基于SWOT模型分析下的陕西省眉县猕猴桃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