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人物图鉴”读《湘行散记》

2020-07-06撰文谷立立编辑方凤燕

厦门航空 2020年7期
关键词:散记湘西沈从文

撰文_谷立立 编辑_方凤燕

每个作家都有他的写作原乡,比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莫言的山东高密。沈从文也不例外。

沈从文曾说,他的人生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湘西的辰河,这条河教会他认识了更多的人事,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也开启了他日后的写作。小学毕业后,16 岁的沈从文投笔从戎,从此远离了朝夕相处的故乡。但不管他走到哪里,湘西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仍然是他心底永远的白月光,既不能随意丢弃,也不敢轻易忘记。

《湘行散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1934年,32 岁的沈从文在离开故乡16年后,第二次重返湘西。一路上,他看到了熟悉的风景,也看到了熟悉的人物,心底涌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而故乡也就在这一次次的喜悦中,重新浮出水面。

不过,《湘行散记》远远不是浮光掠影的游记。沈从文原本可以效法历代艺术大家,用淋漓的墨汁画出一幅“水墨里的湘西”,但他更愿意亲手绘制一册《湘西人物图鉴》。他深知,千百年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有过多少动荡,这里的人们始终忠实于生活,“担负了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正是这种“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生活,造就了纯朴的湘西。久而久之,也就有了纯朴的民风。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里,沈从文用“野”形容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一方面,他“野”得出奇,是地地道道的渔人,脱口而出皆是活生生的方言俚语。“他那言语比喻丰富处,真像是大河流水永无穷尽”,总是惹得方圆数百里“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为他倾倒。另一方面,他又极“懂人情有趣味”,买了数量可观的字画,收了不少铜器瓷器。在与沈从文同游沅江的一路上,这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总在感叹究竟是文徵明、沈周,还是仇英、王原祁才能画得出如此“潇洒秀丽中带点雄浑苍莽气概”的山水图卷。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他自己。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了湘西壮丽的山水,我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这些真性情的人物?如此一来,就像进入了爱丽丝的梦中仙境,《湘行散记》里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浓浓的仙气。比如桃源。学生时代读《桃花源记》,常常被陶渊明笔下恬静的山水所吸引,于是猜测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这样的美景。《桃源与沅州》就是最好的答案。只是,桃花固然美好,但若是与竹林里的众生相放在一起,就不那么好玩了:“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新派学生不甘自弃,也多刻下英文字母的题名。竹林里间或潜伏一二翦径壮士,待机会霍地从路旁跃出,仿照《水浒传》上英雄好汉行为,向游客发个利市,来个措手不及,不免吃点小惊。”

这样闹哄哄的场面,再也不是陶渊明想象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仙境。这是当下的桃源,有着最接地气的人物。除此之外,更令人注目的当数沅河里的小划子。楚国大夫屈原大约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小划子的乘客,想来他一定是在“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船上,见识了湘西的美,最后才有了兰芷飘香的诗句。不知道沈从文是不是也像屈原一样,乘船一路穿越沅河的急流乱石,在两岸“黛色无际的崖石”边嗅到了兰芷的馨香。但很明显的是,他从船上水手身上看到了阔别已久的野生气质。他坚信,如果没有湘西,屈原未必会写出字字珠玑的好文章。就像船上的水手,他们的生活显然不如拿笔写字的文人安闲自在,但他们的行为比起风雅的读书人,“实在道德得多”。

不信吗?来看看这样的场景:河边的吊脚楼里有一个“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的老妇人。在每一个冬夜里,她“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临时雇佣的拉船人年近八旬,“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人那么健壮”。他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一切皆同画像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这似乎还不够。于是沈从文想象着,能够在某个大雪的清晨亲眼看一看邻船乘客在岸边雪地里留下的一串足迹。但遗憾的是,那串寂寞的足印并没有如约出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在《湘行散记》里,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他们开启了沈从文对遥远童年的记忆,再现了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就像他所说,“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方面的农人生活的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了这种人的灵魂”。沈从文很清楚,故乡的河流承载了“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欢喜忧愁。于是情愿放下所有文明人的束缚,像个单纯的孩子一样,重新行走在湘西的山水间,看着河里摇曳的水草,目送小小灰色渔船的远行,静观不断后退的山崖,进而领悟到历史与这片土地的天然妙趣。

经典重读

《湘行散记》

作者_沈从文

出版社_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他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精彩书摘

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

《大宋之变》1063——1086

作者_ 赵冬梅

出版社_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大教授赵冬梅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本书带你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深层根源。

《“三言”“二拍”的世界》

作者_ 陈永正

出版社_天津人民出版社

“三言”“二拍”是明朝末年的一部通俗流行小说集锦,历经几百年后,成为跨越古今的经典著作。作为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巅峰,有人说它“实是一出在道德上与心理上几乎完全协调的人间戏剧”,也有人夸它“是伟大的市井小说、庶民的胜利”。

《苏东坡传》

作者_ 刘小川

出版社_长江文艺出版社

苏东坡是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生活大师……千百年来,这位文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启迪着一代代人。作者在本书中融会哲思、史识、心理透视、文学想象,展示了苏东坡的坎坷际遇和超越苦难的旷达人生。

悦读

《陈旧人物》

作者_叶兆言

出版社_ 译林出版社

叶兆言用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出岁月深处的近40 位知识分子群像,从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到新文化运动旗手刘半农钱玄同,从刘呐鸥、穆时英,再到朱自清、闻一多、李叔同、苏青、张爱玲……他们早已成为现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尝一口人间烟火》

作者_ 张佳玮

出版社_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论是冬日寒夜的羊肉汤还是夏日午后的冰镇西瓜;无论是团圆家宴,还是寂寞一人食,都是日常生活里“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温暖的亲情、甜蜜的爱情,陌生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谊,都随着美食一点点氤氲开来。品尝食物,也是品味人间烟火。

《日本四季》

作者_ 张燕淳

出版社_译林出版社

春赏樱花美,夏夜花火节,秋藏浮柿绘,冬听日本雪。作者以日本四季为经,以普通日本人一年的民俗行事为纬,深入日本市井,记录小镇生活的点滴,触摸日本文化的情感脉搏,体察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善意,感受跨越时空的人世暖意。

猜你喜欢

散记湘西沈从文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走进湘西凤凰城
时光散记
湘西 国画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达里雅布依散记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木雕教学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