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观察
2020-07-04闫颖
闫颖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4例我院此类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比心脏超声与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结果:心脏彩超与动脉造影检查的相关结果无差异,P>0.05。另外,心脏彩超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77.8%、79.6%、79.6%。结论:以心脏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節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可以在费用相对低廉,操作相对便捷的基础上,得到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脏彩超;价值
引言:
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占比最高的疾病之一[1]。因此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该病症的发病率也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对冠心病的诊疗给与高度重视。当前在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心脏疾病临床检查中,通过缺血性心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检查能够为冠心病的检查提供有效依据[2]。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是主要检查方式,而心脏彩超作为无创且费用较低的检查方式,探讨其检查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54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实施研究。全部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65-85岁,平均(73.9±6.8)岁患者的病程在1.3年到5.5年之间,平均为(2.4±1.1)年。
1.2 方法
患者以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实施心脏彩超检查(设备品牌:飞利浦;型号:IE30),探头频率设定为3.5MHz;检查方法如下:患者在摘除所有饰品以后,以仰卧位姿势接受检查;检查采用16节段室壁运动积分法,展开定量分析测定;重点针对心脏与肺部中心,实施放射扫描;并依据心室壁运动测定分数。
然后患者再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首先为患者提供200μg硝酸甘油,使患者的血管得以空账;然后患者采用平卧位的知识,穿刺建立桡动脉通路,再插入造影管,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实施造影。
两种检查结束以后,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的所得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出率;同时,统计分析心脏彩超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的检出率
如下表1中数据所示,患者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所得的左室内径、左室末径、主动脉内径、右室内径、右室末径的检出率,均与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 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
如下表2中数据所示,心脏彩超检查的准确性为77.8%,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79.6%。
3 讨论
统计数据表明,冠心病是当前发达国家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有不断提升的趋势,所以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找到一种成本较低、检查方便且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病症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因为硬化而引发管腔狭窄,过于狭窄的血管必然会使得血流的状况不再正常并逐渐缓慢,这样就加大的血栓出现的风险;而一旦血栓出现,将会进一步引发血流不畅,使得回心血量相比正常状态明显偏少,进而使得心脏缺氧而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冠心病一旦发病,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威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对于冠心病的有效诊断,直接影响着治疗的及时程度和预后效果。当前,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心电图、CT、心脏彩超以及动脉造影都有较多的应用。动脉造影也被认为是金标准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不仅费用高、操作复杂,而且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所以无法被广泛使用;而心电图由于干扰因素过多,所以准确性相对不佳[3]。这也导致临床上在判断冠心病的时候,往往对医生的主管经验有较大的依赖性,以至于检测的准确性存疑。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所得的左室内径、左室末径、主动脉内径、右室内径、右室末径的检出率,均与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心脏彩超检查的准确性为77.8%,敏感性为79.6%,特异性为79.6%。
综上所述,以心脏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可以在费用相对低廉,操作相对便捷的基础上,得到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居热艾提·阿依拉提,侯树军.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176-177.
[2]徐家慧.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9):177-178.
[3]孙晓艳.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