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不只是称呼

2020-07-04郑福明

教育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育儿陪伴家庭

郑福明

丧偶式育儿是指在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夫妻一方(通常是父亲)教育角色缺失的家庭教育形态。狭义地说,丧偶式育儿是指虽然孩子在双亲家庭中成长,但父亲存在教育角色严重“缺位”的现象。更准确地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有质量的参与和陪伴。丧偶式育儿不是某个国家的特定社会问题,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2009年美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儿童在成长和生活中缺少亲生父亲的身影;在日本和德国也有数据显示,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时间远远低于母亲。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成长所要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只有母亲参与子女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父亲参与育儿”问题。西方学者对“父亲参与育儿”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盛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重视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问题。真人秀《爸爸去哪儿》风靡一时,即“父亲参与育儿”这一时代问题在文娱产业的折射。

认知不足,父亲角色缺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看来,父亲参与子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很多父亲依然较少参与子女教育。剖析原因,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对家庭角色的认识决定父亲的教育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受到自我家庭角色认同的支配。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但人类的认识会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如果父亲依然持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思想,他在主观上就缺乏参与子女教育的主动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某些家庭中,父亲有时间打麻将或玩手机,却“没时间”陪伴子女。

对家庭角色的认识,是在家庭成员日常互动中形成的。父亲对家庭分工的认识,除了自身的原因,也受到母亲态度和观念的影响。不提祖辈的育儿帮助,在父亲较少参与育儿的家庭中,母亲往往会承担大多数教养孩子的责任。有些母亲更误认为父亲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不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事必躬亲,而且在父亲偶尔参与子女教育时缺乏积极的肯定和及时的正面反馈。久而久之,缺乏自我效能感的父亲便日渐远离了子女的教育——“既然觉得我做不好,你能做,那就都让你做吧”。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一方面可能造成母亲承担过多家庭教育责任,压力过大,过于劳累;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母亲在家庭育儿中态度过于强势,父亲长期处于弱势,导致孩子对父亲亲近度和尊重度不足等家庭问题。

笔者接触过一个家庭教育咨询案例:一位5岁女孩的母亲感觉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不融洽,不仅不愿意和父亲相处,而且对父亲不够尊重。在咨询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说一不二的决策者,父亲的意见大部分会被母亲否决;在日常生活中,保姆负责照料女儿的生活,母亲负责女儿的教育辅导,而父亲插不上手;在外出旅行时,妈妈会拉着女儿走在前面,爸爸走在母女俩的后面……在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中,父亲和女儿相处的机会不多,在女儿心中缺乏权威。找出问题的根源后,母亲意识到在孩子面前“据理力争”地否定父亲,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自此,这位母亲即使不认同父亲的观点,也会在孩子面前用商量的口吻与父亲沟通;还开始有意识地营造机会让父亲陪伴孩子。母亲行为和态度的转变,让父亲逐渐在女儿心中树立起正面形象,父女关系变得日益融洽。

负面情绪限制父亲参与育儿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亲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认为“奶爸”的形象和“刚强”的男子汉形象格格不入,便碍于“面子”不愿意携带育儿工具、陪伴孩子,在公众场合中这种情况尤甚。笔者接触过一个家庭,妻子说丈夫在家里愿意陪伴孩子,但只要一出门,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抱小孩。显然,这种行为和丈夫个人的“面子”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心理又和其朋友圈息息相关——如果一位父亲的大多数朋友都认为“男人带孩子”是一件“丢脸”的事情,那么,这种负面感受自然会潜移默化地“传染”给这位父亲。在为上述来访者提供咨询时,笔者将进化心理学中的“父性不确定性”理论分享给这位丈夫:男性越确定孩子是自己的,就越愿意花时间养育后代;反之,则越不愿意陪伴孩子。反向推导这一理论,让这位父亲明白陪伴孩子并不是丢人的事,而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这位父亲在接受咨询后,很快转变了在公众场合逃避陪伴孩子的行为。

当然,影响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工作忙碌、方法欠缺、夫妻关系不好等,这些都是引导父亲参与育儿、改善亲子关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鼓励与指导,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关键

父亲在家庭教育和互动中的缺位,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同时还可能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十分重视,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警训。 当然,要想有效改变目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情况,只靠古训远远不够,我们可以从观念认识、科学指导、家庭分工、鼓励等方面着手。

充分认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改变家长教育行为的前提是明确家长的核心利益,即子女的健康成长。当父亲确切地认识到自身参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时,就会较为自觉地参与子女的教育。

很多家长认同“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笔者在进行家长咨询时,会从这一点出发,有意识地让家长明白,性格的养成是个体先天的气质与后天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孩子接触最密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孩子性格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说,笔者会结合家长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家长回忆这样一个情景:父母会带孩子到户外玩攀登架。有的孩子爬到一定高度时会害怕得回看父母求助,这时,大多数妈妈的回应是:“孩子,不要爬太高,小心些,赶紧下来。”而大多数爸爸的回应是:“没关系,大胆些,往上爬!”两种回应没有对错之分:母亲的回应会帮助孩子养成“细心、谨慎”的品质;父亲的回应会培养孩子“胆大、勇敢”的品质。这两种品质对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若只有母亲的参与,孩子今后的性格特征可能更倾向于谨慎,甚至过度小心、胆小怕事,会失去很多机会;若是只有父亲的参与,孩子今后的性格特征可能会过度鲁莽,易酿成祸端。父母共同参与,才能养成孩子“胆大心细”的性格,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父亲的陪伴和照顾不仅会为孩子提供诸如勇敢、敢于承担责任、照顾和保护弱者等方面的示范,还会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执拗地追逐某些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东西,以满足早年缺失的父亲的关爱、陪伴与照顾。这很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恋人相处甚至婚姻关系中埋下隐患。

另外,美国有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缺位的孩子,更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并且缺乏体育运动习惯,他们患肥胖症的比率明显高于父亲参与成长的同龄孩子;在父亲角色缺位的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辍学率远远高于双亲家庭的孩子。这些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为父亲参与子女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应该明确,有些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不愿意陪伴孩子。相当一部分父亲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或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出错,导致缺乏育儿自信心和成就感,于是慢慢脱离了自己的教育角色。

学校等教育机构或者其他公益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家长讲座或亲子游戲等方式,提高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能力。例如:组织专题讲座,让父亲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如何陪孩子玩游戏、如何为孩子选择儿童读物、如何给孩子读绘本;引导工作繁忙的父亲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孩子视频聊天,增进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这些方法对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成就感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广东省顺德区一所幼儿园在父亲节邀请父亲们到幼儿园参加“宝宝找爸爸”的游戏,让父亲们戴上同样的“孙悟空”面具,宝宝们通过父亲的特征找出自己的爸爸。平时有较多机会和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根据父亲的服饰或其他身体特征准确找到自己的爸爸;缺乏父亲陪伴的宝宝则很难找到自己的爸爸。借助这个活动,很多父亲对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感悟。

合理分工,为父亲参与子女教育创造机会。父亲能否有效参与子女教育,母亲的态度至关重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明确的分工,是确保父亲角色不在子女教育中缺位的重要前提。虽然每个家庭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应当为父亲分配一定的子女教育工作。如母亲可以较多地负责孩子饮食起居方面的照顾,将孩子体育锻炼、规则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教育责任留给父亲。有些父亲不知如何参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母亲可以创造机会,鼓励父亲发挥自己的优势,陪伴孩子进行适合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例如户外体育活动等。

当一家人进行户外游玩时,父亲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坐在自己肩膀上,孩子以新奇的视角观察周围环境,会产生较强的自豪感和安全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父亲可以结合周围情景,向孩子讲述活动的由来,进行常识科普,扩大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这有利于孩子对父亲产生崇拜感;在走亲访友的人际交往中,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品格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父亲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父亲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因此,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亲会有意识自我规范、自我成长。

肯定表扬,鼓励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关于个人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指出,个体越是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越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根据这一理论,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自我效能感,既来自与孩子互动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也来自母亲的积极反馈。因此,母亲即使对父亲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不满意”、感觉“不完美”,在与丈夫沟通的过程中也应遵循“先情后理”的原则,首先给予鼓励和赞许,切不可指责丈夫“越帮越忙”。母亲对父亲的肯定,有助于提升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还会使父亲与孩子相处得更加愉悦,进而提升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意愿。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子女教育的失败。父亲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份责任。每一位父亲都需要牢记,曾经自己希望父亲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雨萱

猜你喜欢

育儿陪伴家庭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