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融通的大教育观

2020-07-04张军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5期

【摘要】基于对斯霞老师语文教学随笔和案例的深入学习,可以清晰地看到斯霞老师整体融通的大教育观。具体表现为整体的育人理念,融通的思维方式,结构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斯霞;整体融通;大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16-04

【作者简介】张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

备课中,我还注意考虑教给学生如何联系贯通前后知识,培养他们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我在新接一个班的语文课时,总习惯把前后年级的教材都拿出来看看。特别是教材修订过的我更注意这样做,以便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今后一个阶段要学习什么,帮他们把知识串起来。我备课时就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设计,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前后连贯的系统学习方法。

以上为斯霞老师教学随笔的摘录,原载于1995年1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距今已经35年。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精髓的“童心母爱”已为人熟知,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她的思维与行动特征也值得深度研究。

一、整体的育人理念

1.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

斯霞老师在《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文中指出:“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的知识基础天天在变化,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一定要看到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斯霞老师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她在教学中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譬如,她在培养儿童的说话能力方面是从了解儿童的语言规律入手的。针对刚入学的儿童,从开学第一天起,她就注意倾听每个学生的话语,了解他们的语言发展情况,发现他们有表达不完整、存在病句等问题时能及时纠正,发现表达有进步的学生能及时予以表扬,并让大家互相学习。她还有意识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正确、完整、连贯、有条理地把话说好。在斯霞老师的语文教学生涯里,她一直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

2.教育就是培育完整的人。

斯霞老师在中宣部召开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座谈会上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班主任、语文教师有责任,各科教师都有责任;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单是体育教师的事,凡做教师的都应该关心。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她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还能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体育、劳动教育渗透,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并创造美;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关注“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在斯霞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与完整性,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她语文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与核心表达。

二、融通的思维方式

1.文本的整体意识。

斯霞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高度关注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她认为有了课文,便有了篇章结构。即使是低年级的课文也有篇章结构,只不过低年级课文的篇章结构比较简单,到了中、高年级时才逐渐复杂起来罢了。如她在教学《小新的手》时,发现这篇是小学阶段首次出现有3个自然段的课文,她尤为关注!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先讲了什么———小新得病;又讲了什么———医生给小新看病并教育他要常剪指甲勤洗手,要讲卫生;最后讲了什么———小新讲卫生了。课文的内容经过斯老师这么一指点,学生逐渐有了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把握,知道讲述故事和叙述事件要有头有尾。这就是初步的语言结构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文本内容就有了整体的把握,包括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等谋篇布局,就是在这样的语文学习生活中慢慢领悟的。

2.教材的关联意识。

“语文老师备课要做到统观全局,明确己任,照顾前后,稳步提高……开学拿到课本时必须把全册课文统看一遍。”面对教材的这种整体观照与关联意识已然成为斯霞老师备课、上课的指导思想与教学准则。如她在备第六册《列宁和卫兵》一课时,翻阅了前几册教材。第二册有《列宁认真学习的故事》;第三册有列宁小时候是《诚实的孩子》的故事,有《蜜蜂引路》,讲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故事;第四册有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坐牢时仍坚持学习、写书,指导革命斗争的《六个墨水瓶》的故事;第五册有列宁在中学时代《怎样作文》的故事。基于对教材的完整梳理,可以看出学生对列宁已不陌生,因此,教《列宁和卫兵》这篇课文时,就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来介绍列宁了。于是,斯老师只问:“你们过去学过哪些有关列宁的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列宁和卫兵》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通过回顾复习,自然导入新课,同时,列宁的伟大形象和精神品质也在学生心目中立体丰满起来。这也启发我们,教学中不仅要熟知本册教材,还要了解本学段的所有教材,对于学生已学哪些内容,将学哪些内容,已有基础怎样,需要提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3.五大课程的融通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于每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斯霞老师的“随课文识字”及其形成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是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教学策略。其实,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斯老师还有更深刻、更融通的见解。她认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与写字如果不跟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就不容易巩固。她强调的是语文课程内部的关系,融通起来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如她在教学《李闯王渡黄河》时,抓住生字“盼”,引導学生通过查字典和拆字的方式理解字义后,过渡到“日盼夜盼”词语的理解,从而对体会老百姓所受之苦以及所盼之急便水到渠成了。在课堂教学的尾声,斯老师留下疑问:李闯王胜利渡过黄河之后,怎样消灭贪官污吏、地主恶霸,怎么解救老百姓,为什么不写下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斯老师的点拨下意识到写文章要切题。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她,还特别善于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将听、说、读、写、思关联在前连后续中,互为促进。斯霞老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将识字、阅读与写作等方面智慧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4.资源的整合意识。

在语文学习上,斯霞老师提倡资源整合,包括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语文和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资源的整合等。她在开展五年制教改试验不到两年的时间内(1958年9月到1960年4月),教了184篇课文,比六年制的一、二年级多教57篇。她还把语文基本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讲解、朗读、复述等教学活动贯穿起来,构成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如斯霞老师教了《刘胡兰》一课就给学生读《永生的刘胡兰》《英勇不屈的赵一曼》《方志敏烈士》等;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这课,就推荐学生读《真正的战士》;教了《长江大桥游记》后,课外补充阅读《长江第一桥》……课内有限资源与课外拓展资源有机整合,便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更好的精神成长。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检索“课标”中不同章节,共有31次提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斯霞老师的眼里生活皆语文。如《我们爱老师》一课,全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句话比较抽象,一年级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斯老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到公园去,参观园丁是怎样辛勤培育花草树木的,使他们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再联系老师平时做哪些工作,怎样为学生健康成长操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跟园丁一样辛苦。如此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三、结构化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教学一体化。

斯霞老师在参加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上,谈到教材的选文要确立单元主题,要贴近儿童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她肯定了《狐狸和乌鸦》《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等生动活泼又富有教育意义的选文。其实,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凸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当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结构,对于实施单元教学一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如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选编了一组景物类文,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如何按顺序写景物。《海上日出》按照变化的顺序,重点描写太阳跳出海面和穿入云层的壮观景象,展现了海上日出的动态过程。《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和出洞情况。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把精读课文第一篇作为“教学结构”,第二篇作为“学用结构”,将习作例文当成“巩固结构”,将最后的习作当作“运用结构”。既突出单元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按順序写好景物”,又体现了习作单元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2.类文学习结构化。

“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小学阶段,不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而且是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如能像斯霞老师所言,形成类文的学习方法结构,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很有帮助。如斯霞老师在教《雷雨》《初冬》等与自然气象有关的课文时,她意识到景物类文章作者眼中的景、心中的感受要让学生感同身受是一个难点。因为诸如雷雨前满天乌云,黑沉沉的,风不吹,树不动,蝉不叫,天气闷热的情景;天上飘起鹅毛般大雪,早晨起来,推开窗子,一片白茫茫的场景……文中描述的这些气象变化学生平时不一定能恰巧遇到,于是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前观察或事后体验天气变化的种种现象。当学习相关课文时,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深入了,而且感受体会更为深刻。再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从乌鸦口渴找水喝写起,到乌鸦想出办法喝到水,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来写,层次很清楚,教学中稍做指点,学生对于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便有所感知,再读到《过桥》《小猫钓鱼》《送雨衣》《王二小》等课文时,就能运用这样的方法较快地把握全文内容。学生懂得了怎样才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写清楚,在潜移默化中便慢慢形成叙事类文本的内容图式。

3.多感官协同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这是因为感知对象以复合刺激物居多,且有多种属性,通过多种感官交汇作用,可以丰富大脑的认知。斯霞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她先放映了教学电影《伽利略传》,让学生课前了解伽利略的生平。讲课时,她引导学生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斯老师将生动讲述、科学实验和信息手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再如,她在教学《燕子》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衔”“泥”“粘”等生字词,她通过形象的动作演示来让学生领会字词的意思。她先用左手从盒子里拿出一块橡皮泥,让学生认识这就是“泥”;接着,她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一撮,拼成燕子的嘴去“衔”“泥”,然后把衔来的泥“粘”到左手的小泥块上面去。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斯老师的各种动作,在兴趣盎然中既理解了字词,又加深了对燕子的认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重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发挥多元学习的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斯老师的教学经验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是因为她站在了语言学习规律和儿童学习规律的交汇点上。”斯霞老师的整体融通的大语文教育观,起始于她对儿童立场的坚守和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把握,表现在整体的育人理念、融通的思维方式和结构化的教学策略。斯霞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下及未来的语文教学变革都具有深刻的价值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16.

[2]斯霞.斯霞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