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2020-07-04陶舟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瑶族美丽乡村乡土

【摘要】乡村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中国半数以上的文化遗产分布在传统乡村中,但乡村正面临资源过度使用、基础设施匮乏、环境污染加剧,地方传统建筑和村落风貌特色加快消失等危机。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建设的目标与原则,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大要素:场所(即空间环境)建设、产业经济、场所精神,此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以隆回县瑶族乡茅坳村为例,展开一系列分析,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承;历史文脉;乡土;瑶族

1、引言

201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事实上,中国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发展过程中矛盾突出。因此,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乡村势在必行。

2、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目标

乡村景观是乡村中人居、环境、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总和。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规划理论为指导,通过整合资源与乡村景观特征分析,延续乡村文化脉络,最终达到“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总体目标[1]。

2.2原则

2.2.1整体协调统一原则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需从整体出发,依据乡村现有资源,整合各个景观要素,延续乡村文脉,做到修旧如旧,与整体风貌相协调,达到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者的统一。

2.2.2因地制宜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交通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利用区域的差异性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格局。

2.2.3延续性原则

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城市景观不同,山水、田园等都带给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需要我们合理保护与利用。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古迹、农耕文化、手工技艺、风土人情等需要我们通过设计语言以特定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形成层次分明、肌理丰富、有故事的乡村景观空间。

2.2.4生产性原则

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经济与功能相结合,转变单一的生产方式,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3、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点

美丽乡村的景观规划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硬件即:场所的建设+产业经济;软件即:场所精神的建设。其中,场所的建设是物质载体,产业经济是物质基础,场所精神是灵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场所的建设

场所即空间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建筑、公共活动空间、道路、园林小品、绿化五个方面。

3.1.1建筑

对乡村建筑规划应充分了解当地自然、人文情况,并根据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提炼设计要素。对乡村现有建筑基本按照“保护、整修、重建”的方式进行更新。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以保护为主,适当更新,避免大拆大建。整修主要是对外立面进行整饰,增加场地特定的元素,增强地域性。重建即对破旧的房屋进行拆除,重新修建,满足功能与美观的需求。

3.1.2公共活动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包括晒谷场、祠堂、广场等,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是人们最易识别和记忆的部分,也是乡村特色魅力所在。比如广场空间,在乡村极为普遍,节庆、祭祀、聚会等重大活动都离不开它。乡村广场设计应明确其定位,一种是纪念性广场,通过竖立人物雕像、民族图腾等表达人们的意愿;一种是休闲娱乐广场,形式与功能也更加丰富,可设置宣传栏、亭子、廊架、戏台等,更注重交往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3.1.3道路

道路系统是乡村的骨架,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是联系外部交通的纽带,宽度为5-12米,以混凝土路面居多。次干道为乡村的毛细血管,联系各个重要节点和主干道,通常5米左右,可采用混凝土路面,也可采用石材和砖材。支路为内部联系居民点的村巷小道,一般为1-3米,以当地盛产的石材进行铺设。

3.1.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反映的是地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对环境起到烘托和陪衬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应挖掘当地特色,从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中寻找设计语言,在表达上既延续了文脉,又进行简化創新。

3.1.5绿化

植物栽植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入适应性强,易成活的优良树种。配置时,应减少人工痕迹,尽量保持野趣。

3.2 产业经济的类型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基本分为县域、次区域(含廊、带空间)、村庄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县域是从全局出发,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次区域层面是对具体乡镇、村落、产业配套区、旅游区等进行规划;村庄层面是针对自然或人文条件良好的村落进行重点建设[2]。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村容村貌、人文景观、产业示范、休闲度假。一个村庄的建设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种主导类型,或者把其他类型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3.3 场所精神的体现

乡村文化景观记录了人们生活生产的历史,是每一个游子的精神期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其规划设计需要以“继承保护”、“合理开发”为原则。

3.3.1继承保护

包括湖泊、湿地、生态敏感区等自然空间和风土人情、语言文字、传统工艺、精神信仰等文化遗产。虽然时代的变迁使得乡村居住形态发生了巨变,但一脉相承的家族亲缘、邻里关系和传统习俗使得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记忆场所。

3.3.2合理开发

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应遵循“有机更新理论”,运用提取、抽象、概括等方法对乡村文化符号进行处理,避免景观同质化、流失化等负面影响。

4、案例分析——隆回县瑶族乡茅坳村

4.1 概况

虎形山—花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隆回县西北部,距离隆回县城145公里。景区内主要居住着一支独特的民族——花瑶瑶族,聚居有7000余人,占花瑶总人数的80%以上,并完整的保存了花瑶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

瑶族乡茅坳村是风景名胜区的辐射区域。每年农历七月初九,是隆回花瑶传统节日——“討僚皈”。花瑶“讨僚皈”不仅是瑶汉民族的大聚会,更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但由于茅坳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落风貌特色逐渐消失等问题突出,在美丽乡村建设形势下,对茅坳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强其“造血功能”,使传统乡村特色得以传承迫在眉睫。

4.2 场地现状

本次规划用地位于茅坳村村委会西南侧,总面积为59148.1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222.24㎡,其余为农田和旱地,中部有茅坳河贯穿整个用地,地形呈台地状,南、北侧高、中间低,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4.3 规划目标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和分析,结合风景名胜区发展趋势,确定了以打造传统民居,传承瑶族文化为特色规划目标(如图1)。

4.4 景观规划与设计

4.4.1建筑

本次规划采用保护与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在建筑形式、规模、体量、色彩上均保留花瑶传统民居样式,使之与村落原有风貌相协调。将瑶族文化体现在房屋梁柱、窗户、栏杆构件上。如:将瑶绣的大莲花纹、八角花纹等图案简化形成窗户装饰图案,寓意“花开富贵”;谷穗纹、鱼形纹等装饰寓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4.4.2公共活动空间

4.4.2.1入口

采用牌楼的形式,屋脊及两端飞檐的装饰是从瑶绣的屋形纹和杉树皮屋顶构件进一步演化,并将瑶绣的松果纹形成装饰构件,安置在屋脊的正中位置,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4.2.2表演场所

规划综合考虑地形与民居现状,将“讨僚皈”表演场所布置在茅坳河南侧,面积约为2700㎡,以铺装广场为主,沿河布置亲水平台和花架,基本保障村民平时休闲活动及节假日观看表演的需要。

4.4.2.3休闲空间

以水体为主线,利用水体两侧布置亲水平台、景观亭廊等,形成带状景观。

4.4.3道路交通

规划保留了现状东西向主要道路,它向西连接虎形山-花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至溆浦县。此外结合地形,新建5米宽次干道及生态停车位166个,基本满足场地通行及停车需求。

4.4.4园林小品

瑶族服饰颜色鲜艳、式样丰富;头饰的装扮也颇有特色,有“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在重要节点处设置展现瑶族服饰和头饰的小品,体现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4.4.5绿化

以隆回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主,如:香樟、喜树、苦楝等,沿河栽植垂柳、水杉等低耐湿植物,广场栽植香樟、银杏、复羽叶栾等树种,路边以乔木+观赏草的栽植方式,增加田园野趣,打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景象。

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仅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如何延续文脉,使景观建设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P33

[2]禹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玉环县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P20

作者简介:

陶舟(1986-),女,汉族,湖南邵东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瑶族美丽乡村乡土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乡土分外妖娆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当猫邂逅快乐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