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感观联动参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初探

2020-07-04刘玉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角度

【摘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各个感官帮助学生完成对信息的认知,进而加深理解。而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感官联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本文浅谈多元感观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多个角度进行联动,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

【关键词】多元感观联动  小学音乐欣赏课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13-02

“多元感官联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个身体器官都能接收到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而通过多感官方式完成对信息的吸收,从而深化理解。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方法的引入,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多个角度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根据教学理念进行联动

小学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鉴赏为基础,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强调在互动实践中学习,突出音乐艺术特色,注重学科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赏析世界音乐的差异性等。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方案,根据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念,坚持贯彻音乐教学理念和思想[1]。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中《拉萨谣》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习藏族音乐的同时了解西藏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西藏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经常能在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但他们对藏族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通过播放歌曲《走进西藏》,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蜿蜒曲折、银装素裹的雪山,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通过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西藏的文化。在学习歌曲《拉萨谣》时,首先让学生领悟这首歌曲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带领小学生进行歌曲主体的演唱,教会学生从歌曲的旋律、节奏去感受作者所要塑造的音乐意境,同时加上老师的手势指导,通过演唱时的手势来教导学生发声时高低音的转换,之后和学生一起演唱,用真实情感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异域音乐的美,并从中领会到只有饱含情感地演唱,才能唱出歌曲中的美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以审美为核心,抓住了《拉萨谣》音乐风格特点,将音乐与小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充分表达了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理念。

二、依据教学领域进行联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主要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点。三个主要目标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又各具独特内涵。因此,教学中应明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课程的重点和表达情感,寻找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制定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主要联动方案[2]。

对于过程与方法,课标标准提出:“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鉴赏的喜悦,体验与感悟音乐的感性与要表达的精神所在。”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中《花木兰》为例,在课前老师制订了以“体验领悟为主,多元为辅”的联动音乐欣赏方案。通过听唱联动、听想联动去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中国传统豫剧乐曲内涵的理解。在各种联动中,学生的多元感官得到有效的激发和运用,音乐的美也在体验中深入学生内心。

三、依循年级进行联动

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要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依照标准中的三个学习目标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联动方案。

(一)低年级的联动方案

课标针对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提出要多培养“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善于利用幼年嗓音和灵活的身体”。所以在进行联动方案时可采用唱跳、游戏等教学模式,把低年级学生的听力、视觉、触觉等多感官联动起来学习音乐,开发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从而增强音乐整体美感。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中《在动物園》为例,老师通过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园中动物的照片,带领学生进入音乐课堂,营造出动物园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视觉能力,让学生在听歌曲中注意观察出现了几种小动物;再通过模仿进行演唱,然后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师生依次演唱歌曲。用观察、游戏、演唱等多种形式,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各个感观联动去学习歌曲,大大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二)中年级的联动方案

课标提出:“随着社会质量和认知程度进一步扩展,学生感知与探索创新的活动能力在日益增强。”因此,针对三到四年级学生制订音乐联动教学策略时,应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以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中《老鼠和大象》为例,老师制订以“声势律动、唱游表演”为主的多元联动方案。根据歌曲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老鼠和大象,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主旋律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然后按小组进行接龙表演演唱歌曲,一系列的联动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锻炼了各种能力。

(三)高年级的联动方案

课标提出:高年级学生思维、心理日益成熟,参与感和沟通能力不断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音乐学习上高年级的学习方法、表达情感方式相比低、中年级学生都有明显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在听唱、律动、游戏、表演等方式的基础上,增强音乐理解能力,选择合理的多元感观联动方案来巩固和加强高年级的学生表现音乐基本技能[3]。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中《保卫黄河》为例,学生需要听完整首歌曲后,想象歌曲塑造气势磅礴的画面和音乐中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并在课上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反复聆听,试着去学唱歌曲的主体旋律,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观联动,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唱、动、想的各种感观能力。

四、教学难点的联动

音乐欣赏课要求小学生熟练掌握:乐理概念、曲调规律及歌曲内涵,是音乐课的核心也是重点;难点是让小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下学会如何自己鉴赏音乐和歌唱技巧。以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中《那达慕之歌》为例,这是蒙古族人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词曲多是四拍为一句,体会四拍子的音乐特点,学习四拍子下的民族舞蹈,正是本节课小学生要攻克的难点。音乐教学中重难点的理解和学习是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关键。

因此,老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情感,提炼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为学生学习、分析音乐作品中核心观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制定合理的音乐教学联动方案[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陶冶情操的、激发审美的重要学科。小学音乐教师要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挖掘小学生的多元感观。通过多元感观联动和国内外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高效性。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艺术格调与魅力,让音乐课程教学回归本真,才能解决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参考文献:

[1]刘玉红.多元感官联动实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最优化[J]. 新课程(上), 2018(4).

[2]陈芸.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策略的研究[J]. 时代教育, 2017(6).

[3]刘河仙.课堂歌唱教学中多元感官联动策略的构建[J].音乐天地, 2017(6):14-18.

[4]周雪芳.多元感官联动,促进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J].新教育, 2016(6):19-20.

作者简介:

刘玉红(1979.5-),女,汉族,甘肃民勤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猜你喜欢

多角度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高考题的多角度探究与拓展
注射模多角度特殊抽芯机构设计
多角度求解函数值域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一道不等式题的多角度证明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基于多角度探讨建筑环保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