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学校”下的师生关系
2020-07-04刘烨明
刘烨明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05-01
近些年,“未来学校”这一热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它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将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在这场热潮之下,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率先试水,在中国同样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比如一些教育专家和学校研发的互联网云平台技术和创客空间,以及MOOC和翻转课堂等等先进技术。都开始慢慢向“未来学校”这一新鲜概念靠拢。现在,“未来学校”这一历史性变革已经提上日程。
究竟何为“未来学校”,什么样的学校可以称得上是“未来学校”,至今学界对此仍未有权威的解释。而“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课程样态、课堂范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资源管理、评价原则及师生关系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师生关系入手,浅谈一下笔者对“未来学校”的思考和认识。
一、“未来学校”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未来学校”的建设重点在于“未来教师”,要谈“未来学校”下的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就需要谈到教师角色定转变问题。
(一)教师承载任务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课堂中所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的传授,即教师承载任务的转变。而在“未来学校”下,教师承载的主要任务将由传授转变为引导,即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单纯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而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
(二)教师存在形态的转变
在“未来学校”这个大环境的指引下,“未来教师”必定要做出改变,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停下学习的步伐,怎样做一名适合于“未来学校”新型教育形式下的新型教师是我们教育者目前需要深思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发展着的个体,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改进自己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受教育群体是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所以教育的步伐必须跟进社会,教师的责任便是指引学生进步的同时完成自我水平的提升和跨越。
传统教师的自我发展过于程式化和单一化,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是不停地研究課堂,日复一日,对教师自身来说,便很难有大的更为迅速的进步,相反更容易被程式上的东西形成固定思维,进入“教育固定怪圈”后难以跳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差。在自我发展方面,形式无非是自主研究教育课题、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公开课和讲座的开设等等。而“未来学校”下的“未来教师”,势必需要改变这种现状。
“未来学校”下的“未来教师”,其存在形态必有所改变,必须突破和创新。教师改变以往单纯师者的存在形态,更像是一名学习者、研究者、探索者,甚至艺术家。
二、“未来学校”下学生的角色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胜泉在《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一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未来的教育课程是具有可选择性的,教育服务可以来自于你自己所在的学校,也可以来自学校以外的社会服务。
根据这一观点,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课程或者活动,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家长和学生的主动权得以扩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此看来,“未来学校”下,学生要从传统的“受教者”转变为“寻教者”,即善于自我寻找知识者,实现本身角色定位的改变。
三、“未来学校”下的师生关系
上文论述了在“未来学校”背景下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学校”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师生之间的依赖性关系逐步减弱
美国Minerva(密涅瓦)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全球有多个校区,教师通过网络直播对学生进行授课,师生不必一定要见面,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得到了解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自由多变,互联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未来学校”背景下,学校的地域性和不可或缺性逐步降低,甚至用“没有围墙”来形容。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把学生集中起来,利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材,固定方法,对其进行统一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被社会淘汰。与其说师生之间关系为“授业”和“受业”,更不如说其为引领学习和主动学习,因此,师生间的依赖性减弱。
除此以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课程资源和国内多年积累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有效的整合和共享,静态资源变成了动态资源。
(二)师生之间的民主性逐步增强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曾对20年后的师生关系做过调查,接近八成的被访者认为师生关系将转为“民主性”。
在“未来学校”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由传统地教授文化知识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教师完全主导的课堂逐步向师生共同引导课堂的方向发展,因此,师生之间的民主性逐步增强。师生之间更像是一起的知识探索者,而这种课堂方式的转变,也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民主性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