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例

2020-07-04刘春张佳慧赵玲王鲁杨王禾兴张健伟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思政教育专业课程

刘春 张佳慧 赵玲 王鲁杨 王禾兴 张健伟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的时代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党中央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目标。 本文总结了我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学实例,对工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教学质量等效果。

【关键词】专业课程  思政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75-01

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推进下,上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全面加强和改进,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因此,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响应中央和上海市教委的号召,我校也迅速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 着力打造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模拟电子技术”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结合教学实例,从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1.创新意识

在讲授“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的时候,讲述国产芯片在技术封锁中艰难求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涉及特色半导体、特种计算机等环节的自主可控,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产业的核心、实现信息安全的基石;再结合美国对我国发动贸易战和芯片制裁的时事,激励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为自主知识产权而发奋学习。

2.科学素养

讲授“三极管交流放大电路”时,通过三极管在有交流信号和直流信号流过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特性、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等效电路进行分析这一点,引申出在实际工程中,当不具备直接解决问题的条件时,工程人员往往利用已有条件,通过一定的辅助方法解决问题这一重要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型人才的真谛。而在推导三极管的交流和直流等效电路时,应保留哪些参数和特性,可以忽略哪些参数,向学生指出这正是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精华之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实例。

在讲授“反馈放大电路”时,指出反馈的特点是输入信号产生输出信号、输出信号回送影响输入信号,二者形成闭环系统,从而达到增强系统稳定性(负反馈)或增强系统输出(正反馈)的效果,并由此引申出反馈不仅可以广泛應用在电子线路中,也可以应用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利用外界的反馈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素养。

3.人文情怀

在讲授“直流稳压电源”时,分析出直流稳压电源能够把交流电网提供的能量转换成直流电提供给电子设备,但与此同时也对电网产生了谐波污染,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的哲学结论,鼓励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全面看待问题。

4.工匠精神

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深入指出二极管特性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各有作用:二极管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时可作为开关器件用于数字电路,而工作在放大区时可用于模拟电路起放大电压或电流的作用,因此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从组成器件上来讲并无本质区别,从而回答了“数字时代为何还要学模电”这个令很多学生暗暗感到困惑又难于向老师开口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学科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明确学习目标;并由此发散开去,带领学生温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鼓励学生追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工匠精神。

5.教学手段的革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上课看手机、下课才看课件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的效率。经过多方探讨,教学团队决定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辅助教学,引入互动式教学APP——雨课堂。该软件的功能包括:课前,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输入课堂暗号的形式实名加入课堂,节省教师的点名时间;课上,APP的“不懂”功能实时反馈学生存在疑问的知识点,便于教师及时对疑问较为集中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每上完一小节内容,教师向学生手机推送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后答案投放到大屏幕上,供师生一起讨论;课堂结束后,APP自动汇总测试结果,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法。通过这样的实时互动,手机不再是听课的破坏者,而是有力的工具,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以上种种思政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不再是平面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灵塑造。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学知识、应付考试和拿学分,转而开始主动思考为谁而学、如何去学和应该学什么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总结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对我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学实例进行了总结,对如何实现工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精神、提升综合素养等效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因对用雨课堂APP不太熟悉而耽误听课、课程思政实例有待进一步丰富等,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119-122.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猜你喜欢

模拟电子技术思政教育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