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0-07-04王永辉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王永辉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精确地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时的课堂检测和合理的作业布置做保证,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目標明确  内容精确  方法多样  检测及时  作业合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的策略研究》(JCJYC1811010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52-02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的做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不仅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应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离开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犹如灯塔,是指引学生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的坐标。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一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有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不管是相互讨论还是独立思考,才能不偏离航向。否则,就事倍功半了。

二、教学内容精确化

教学内容的精确化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概念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针对历史的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由于史料的匮乏可能会出现争议或分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此类问题,应该向学生解释不同观点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决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武断提出哪一个是绝对错误或绝对正确的,应该尊重史实,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准确无误地传授教学内容。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能力,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改用“发现式”教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历史小故事、让学生现场表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课堂检测及时化

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得看教学的效果,看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检测。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设计好本节课所要检测的题目,在讲完课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如果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得好,教师就可以放心地往下一课推进,一旦发现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仍然存在疑问,教师应立即予以解决,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课堂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作业布置合理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和练习,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难度适中、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作业题,而不能不加筛选,随意布置几道题就匆匆了事。这样不仅不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单靠教师的精彩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在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多方面下功夫。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有效的课堂检测和合理的作业布置,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韩学东.《用情景教学演绎历史新教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年10期

[2]阎冬梅,温志刚.《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内蒙古教育》1999 年2期

[3]远辉.《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种心理因素》,《云南教育》2002年143期

[4]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