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现象浅析
2020-07-04徐炳强
徐炳强
【摘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生进城上学是当今教育的一种大趋势,也是农民生活水平和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好事,不需劝阻回流,只需充分提升城镇教学资源配置,避免城镇教育等级化。此外,要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与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衔接就可以了。
【关键词】进城上学 城镇化 疏导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19-01
近年来,农村学生进县城上学在许多地方成为新潮流。以往,农村孩子通常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才到县城读书。现在进城的脚步提前了。很多农村家庭,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在城里租房或者买房陪读,让孩子享受城镇“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一部分孩子则很小开始住校。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带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城镇学校却人满为患。笔者对所在县城的城乡小学进行了比较准确的班额统计,城区小学平均每班60人左右,而乡村小学平均每班仅有30人。
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建设,让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从而留住已有学生,让已经进城的学生回流,从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这种思路一贯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既定思路。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农村学生为什么进城?除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老问题外,还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
一、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一直在继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阻挡!在城镇化背景下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许多农村孩子将会进城接受教育,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大量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由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学龄阶段人口自然由在农村上学变为进城就读。
二、农民收入提高,开始重视教育
一直以来,城区学校一直比农村学校在各个方面有优势,但进城上学是近些年才成为潮流,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提高的同时,农民的意识也逐步提高,开始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历史性巨变中,农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孩子成了进城的“先遣军”。经济条件改善了,农民的视野也开阔了,他们同样也意识到了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像城市有“择校风”一样,农村就出现了“进城上学”的“时尚”,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理念不是坏事。
理解了上述两方面的背景,就会意识到劝农村学生从县城回流在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那么,随着农村学生大量进城,农村的教师需求数量降低,农村教师也要进城,最终他们会在城里相遇。所谓堵不如疏,与其劝阻,不如顺势引导。不过引导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以下是三点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后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保障,要做到未雨绸缪,掌握城镇人口增加的规律、规模,提前做好准备,长远打算,以免措手不及。这就需要对城镇教育资源进行细致的统筹规划,必要时优先安排新学校建设用地,已有学校的扩建征地工作,对已有学校进行改造提升,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确保资金投入规划,做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一致、合拍,即城镇人口的增加的同时必须保证适龄教育人口能充分享受到比较满意的教育,避免出现城市人满为患,教育资源严重紧张的局面。同时,必须扩充城市学校教师编制,多渠道引入教师,完善城乡交流竞聘制度,让许多农村教师回到城市。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既要考虑教师数量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科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做到在合理班额下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第二,保障进城机会的平等,警惕义务教育等级化。有些地方利用城里学校的稀缺性,搞“贵族”学校,违背教育公平的宗旨。千方百计增加供给是保障公平的必要前提。中国近年来因教育市场化的推动,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日益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取代,以至于某些幼儿园的收费居然超过了大学。客观地说,人类的不平等始终存在,而教育,尤其是普惠的义务教育恰恰是缩小不平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下,金钱力量正在加剧起跑线上的不平等。若不改变,中国的教育将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未来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恶果。现代义务教育的理念是:免费、公平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相同质量的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相对公平的基础。虽说义务教育并非十全十美,然而,以金钱差别破坏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理念,背后所体现的理念是让金钱等级变得天经地义,由此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我们必须提出坚决反对。
第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大量转学到城镇就读,导致农村学校资源闲置、浪费。这要求要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能盲目,一窝蜂,大项目遍地开花,需要更加精准,解决急需问题,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做到把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和城镇化进程做好衔接,对已经规划制定好的布局进行重新审核调整,坚决避免新建、改扩建学校出现“建成便空置”的现象;紧抓“教师”和“校长”两个关键,继续坚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的条件,放宽职称晋升条件,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想办法、下大力气提升农村校长的教育理念、管理水平,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终身从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措并举加以解决,因为这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