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偶性”的涵义及其意义

2020-07-04毛羽丰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

毛羽丰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章中集中论述了自然的定义,探究自然的方法与自然观。其中还提出“偶性”的概念。其他学者多从“原因”或与“必然性”比对的角度论述“偶性”。笔者认为,“偶性”不单是一个“原因”范畴的概念,其在逻辑上也不能同“必然性”简单并列。“偶性”是“两个‘必然同一于一个主体”这一“偶然”的原因,对维护亚里士多德“主体目的论”的自然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彰显着追求本质的科学精神,其中暗含的对自然的惶惑更是时至今日,经久不衰。本文从第四节“白脸造房子”这一关键而带有歧义的例子入手,在第二章的范围内,综合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地位和行文特点,力图做出维护亚里士多德立场的合理阐释。

【关键词】偶性  主体目的论  必然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014-03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自然的定义、探究自然的方法以及自己的自然观。其对自然的定义是集先前哲学家之大成的“自然形质论”,即自然是事物“因本性而运动静止的根源或原因”,具体是质料因和形式因的结合,但更侧重于“形式因”。其探究自然的方法主要表述为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及每种原因之下的远近和必然偶然之别(在原文中表述为“因本性”和“因偶性”)。而第二章的落脚点在亚里士多德主体目的论的自然观(原文具体表述为自然和技艺的类比与“自然是一种原因并且就是目的因”等),其含义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每个具有自然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有自己的必然),“万物各善其所善”。

而“偶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体系里归结为一种“原因”,其涵义同“偶然性”“偶然属性”相同,“由于偶性”等同于“因偶性”。但“偶性”不同于“偶然”,“偶然”指具有不确定性的“巧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偶性”对应的是“偶然”这一事实的“原因”。至于相对应的“必然”,则是主体目的论范畴的概念,是指万事万物“各善其所善”的必然事实。“必然”的原因在原文中表述为“本性”或“必然性”。“由于必然性”则表述为“因本性”。 之前研究者有关《物理学》第二章的论述,大都关注于其对自然的定义与四种原因的分类。关于“偶性”的研究也大都局限于“原因”的角度,或将其与“必然性”[1]相互比对,并未从“偶性”提出的根源入手,针对带有歧义的文本,具体分析其所指,并从宏观的角度与“主体目的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笔者认为,现实中“主体目的论”并非如文本表述得明了,其引起质疑的原因大多在于两种“必然”同一于一主体,故亚里士多德相对被动地引入“偶性”的概念,作为两个“必然”同一于一主体这一“巧合”(或“偶然”)的原因。由于“偶性”本身带有“不确定”的内涵,这一解释也自然有效地维护了“主体目的论”,并与“关系目的论”划清了界限。

笔者接下来的论述,将遵从以下四点原则:1.尽量少地将《物理学》第二章以外的亚里士多德相关文本引入,仅扣住这一章的原文,在第二章的范围内针对性地讨论“偶性”的概念及意义;2.本文除了分析“偶性”的涵义外,还旨在建立“偶性”与“主体目的论”的联系,但并不具体分析“主体目的论”这一学界有较高公信度的结论的得出过程;3.因第五节“白脸造房子”是亚里士多德集中论述“偶性”的第一个例子且充满歧义,本文便以这一例子为核心,以其它事例为辅助进行探究;4.综合考虑亚里士多德集大成的思维方式,及他对《物理学》作为“第二哲学”的定位,针对有歧义的文本,进行维护亚里士多德的立场的合理阐释。

一、“因偶性”的事情就是发生的频率小?——初步探讨“偶性”的概念

想要深究“偶性”的概念,需要从相关关键文本入手。亚里士多德从第五节开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偶性”进行大篇幅集中论述自己的观点(第四节主要是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评价与反思)。同时,其针对“偶性”的概念举的第一个事例也是第二章同“偶性”相关的最充满歧义的例子。于是这里便成为一个很好的起点。

第五节开篇亚里士多德写道:“既然我们看到有些事物总是这样发生的,有些事物通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既然除了这两种事物而外还有别类事物发生着,并且大家都说它们是由于偶然性而发生的,可见是有偶然性和自发性的……这类的事物是由于偶然性的……原因也既可以因本质也可以因偶然属性地造成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通常”发生的事和“由于偶然性”发生的事并非是“量”上的频率高和频率低的区别,而更侧重于“质”上的相对合乎规律与相对较大不确定性的区别。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前文(第三节)提到的“建筑师波琉克里特是塑像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里“塑像”的“因本性”(本质原因)是“建筑师”,而“波琉克里特”这个具体的人仅是“塑像”的“因偶性”(偶然属性的原因)。原文表述为“‘波琉克里特和‘是雕塑家在语句中是偶然的结合”。我们发现,波琉克里特作为公元前5世纪一个著名的雕刻家,他是一个雕塑的原因,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在少数。之所以说此事是“因偶性”,是因为一个雕塑也可能是另一个人雕刻的。但是此时, “频率” 显然已不能作为事物“因本性”和“因偶性”的界限。說事物是“因偶性”关键在于一个雕塑是雕塑家造的是确定的,而具体是不是波琉克里特造的则依具体情况而定。

二、为什么是“白脸”而不是“黑脸”?——初步探讨“偶性”提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第五节表述完“因偶性”的概念之后,便举了一个很别致的例子:“例如建筑师之为房屋的原因是由他的本质决定的,而他是‘白面的或‘有教养的则是偶然的原因。”

这个例子很奇怪。因为作为体力劳动的建筑师,他往往是“黑脸的”甚至有时是“粗鲁的”,所以“白面的”“有教养的”在这里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反观第一、二节亚里士多德集中探讨自然的定义和自然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时,明确地和形而上的“第一哲学”划清了界限(原文表述为“至于确定分离的纯形式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这是第一哲学的任务”)。可见亚里士多德至少对第二章的定位是偏“实用主义”的“自然科学探究”。承接其后的对四种原因的分类也皆针对探究自然的具体方向。而探究自然实质是探究自然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即便需要考虑特例,也不需用利用远超第三节探讨原因分类的篇幅去探讨“偶然属性的原因”。[2]

综合上述列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六点结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偶性”和主体目的论的关系:

1.“偶性”的第一次出现是“医生给自己医病”的例子,此时“医生医病”和“病人生病”的两必然同一于一个主体,亚里士多德以“偶性”解读(原文为“但它毕竟不是在自己有病的时候才有医术的,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人这是偶然的”。),指出“恢复健康”这一技艺(医术)的结果在自身之内是不常规的,以此来维护“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的自然的定义,而自然的定义正是“主体目的论”这一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2.“波琉克里特造塑像”虽承原因而来,原因在亚里士多德第七到九节升华且落脚到了“主体目的论”的自然观。(落脚的逻辑大概是,原因当中的“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常常可以合为一”,而“自然,正是目的因”,由此表现出“主体目的论”的观点。)

3.“白脸造房子”的例子,从本文第三大标题的论述可以总结出,将它解释为服务于主体目的论,并由此将“偶性”解释为两“必然”同一于一主体的原因,最符合原文的立场和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身份,也有助于化解原文的歧义。

4.上述所有例子皆可拆分为“两个必然”且都同一于一个主体,由此即便脱离语境,将每个例子单拎出来,都会对“主体目的论”进行冲击(具体见第三大标题第三段),也由此需要给这些例子加以解释,而显然在解释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皆用到“偶然性”的提法对自然观加以维护。

5.“偶性”解释为“两个必然”同一于一个主体的原因,由此不可脱离“主体目的论”的范畴而单独存在。

6.上述每一个“因偶性”的事例都有典型到一般,解决了论述沿途可能冲击理论体系的“反例”,虽我们不否认上述例子之外还有极端情况并未得到解释,但亚里士多德已经利用“偶性”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理論无懈可击。而第二章论述的落脚点(从第八、九节可以看出)正是“主体目的论”。

综合以上六点,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偶性”概念的提出正是维护“主体目的论”。

五、“偶性”的意义

那么,“偶性”的提出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一,正如上面所讲,维护自己的“万物各善其所善”理论体系。“例外”通常是理论当中直指论述根基的存在,是相对于理论体系的极端情况。亚里士多德通过“偶性”这一提法的化解,解决了极端情况所带来的理论危机,抓住“不确定”“非常规”的依据,使其更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同时,如何看待两必然间的联系,也正是区别“关系目的论”和“主体目的论”的关键。正如下雨使庄稼生长(这个例子并非直接来源于文本,但原文有类似涉及),若说“雨落下”和“庄稼生长”是两必然重合于“庄稼”的“偶然”,则是主体目的论。但若说“雨落下”“必然是为了”“庄稼生长”,则是典型的关系目的论。亚里士多德再次抓住事例背后“非常规性”的本质进行有效反驳(以“偶然”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提法显然体现这一点)。

第二,“偶然”的提法实质暗含敢于怀疑、追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亚里士多德在第三节中强调“寻找每一个事物的原因时,永远应该寻找最根本的原因”,虽然此话针对的是原因的先后性,但同样也是“偶然”提法的背后的精神所在。“偶然”的提出换个角度是意识到“非必然的存在”,意识到巧合的存在。比如书中极端的例子,如果没有“偶性”的怀疑,波琉克里特这个人也会是雕塑的原因,通过本文第一大标题下的阐释,我们发现这是不够本质的。现代自然科学控制变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实验方法都有“剔除巧合”的严谨科学态度,亚里士多德“偶然”的提法显然是这种科学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休谟、康德等近代哲学家更是将“偶然”深化到了人类认知特点当中,提出更深层的怀疑。

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偶然”“偶性”的观点是现代科学自然观的惶惑的源头。自然到底有没有目的,世间万事万物和谐的相互作用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时过境迁,但人类对于超道德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仍未在历史上缺席。其实时至今日,“主体目的论”仍在当今思想乃至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前几年大热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主体目的论”和“关系目的论”的思考。而这一思考,这一惶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未知的自然界,向自己提问: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究竟有没有目的?是万物各善其所善,还是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真正的必然?

综上,不管从“白脸造房子”还是第二章的其它例子来看,对“偶性”最合理的阐释是“两种必然”同一于一个主体这一“偶然”或“巧合”的原因,它服务于主体目的论,更传达追求本质的科学精神,其中暗含的对自然的惶惑更是时至今日,经久不衰。

注释:

[1]亚里士多德在原文中的表述为“必然性”,“由于必然性”和“因本性”的含义相同,是“必然”的原因。

[2]《物理学》第二章第四、五、六节皆集中探讨“偶性”。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下的生态治理——以三江源草地修复为例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考虑风电功率与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备用容量配置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容错控制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不确定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