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概念建构的定量与定性观察策略探究
2020-07-04尹慧
尹慧
[摘 要]定性观察是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观察、了解,并用语言做简要描述。对物体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程度、光滑程度等的观察都属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是指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进行观察。经验主义强调,研究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发现规律。而系统的观察是指对事物进行量、质、周期性等变化等的跟踪,以便更清楚地对观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81-02
观察是对外界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最高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韦钰院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指出:人有好奇的天性,奇则察,细察而生疑,疑遂思,冥思而深究。由此可见观察是研究兴趣的源泉所在,也是探究的关键要素。小学科学教师该如何在科学概念的建构中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角度定性观察,建构科学概念
定性观察是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观察、了解,并用语言做简要描述。对物体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程度、光滑程度等的观察都属于定性观察,在科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定性观察,更全面地建构科学概念呢?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聚焦的往往都是较为熟悉的。有位哲人说过:天才,其实并不比任何正常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光,但是他们有一个聚光的特殊的透镜。我们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也要让学生要形成一个透镜,让他运用感官获得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横向串联和加工。如观察岩石,学生观察岩石,会发现什么呢?即使我们引导学生从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学生也往往并不能如我们所预想的,学生所发现的,多是已有经验的重复。这样的观察是不能有收获的,更不可实现学生的深入研究。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再给孩子一块岩石,将两种岩石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他们会发现都是花岗岩,因所含矿物的比例不同,岩石的颜色也就不同。当比较发生的时候,学生的认知就发生了。在观察中,能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细小差别,这种辨析差异的能力,恰恰是观察力提升的重要所在。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不同,这样才能把握事物与事物内在的关系。有时也需要认识相同,因为共性是事物本质的共同,如《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中,我们给孩子们准备气球、玩具飞机、沙包、毽子、小石子、羽毛、小汽车等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有轻有重、有软有硬、有运动的、有静止的、有地球上的、也有飞在空中的。通过实验观察,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路线。在分析路线的过程中,总结出所有的物体最后都会落向地面这一共性现象,由此引入对重力的认识。这样的由一系列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相同,进而归纳出科学的结论,我们从中给予了学生系统的归纳科学概念的方法。
二、定量观察,建立数据模型,发现科学规律
所谓定量观察是指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进行观察。经验主义强调,研究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发现规律。而系统的观察是指对事物进行量、质、周期性等变化等的跟踪,以便更清楚地对观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根据统计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如研究力的大小、气温有多高、雨下得有多大等都是定量观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终结性评价中,针对“科学探究能力”中“观察”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利用观察、测量或其他手段获得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能否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获得科学的结论。”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渗透定量观察,利用表格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借助统计图表等模型,为学生认识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如在《斜面》一课认识斜面省力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同样长的木板,通过不断增加垫板来改变斜面的高度;第二种是垫板的高度相同,用长短不同的多块木板来做斜面,改变斜面高度。这样的对比极具结构性,然后针对两种实验方法。将多组数据汇总起来后,利用电子表格中的图表功能,绘制出统计图表。通过分析图表,发现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相同时,坡度高度越小越省力。根据以上研究,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斜面搭建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斜面的科学概念建构就逐渐清晰了。教师进一步联系生活,出示高架桥的引桥、盘山公路等实际应用,学生就可以利用自身建构的模型进行解释了。
再如,《折形状》一课,为了建构形状与承重力关系的模型,我们设计用A4纸折成两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第一组是圆筒状、六棱柱、五棱柱、四棱柱和三棱柱,第二组是波浪状、M形、N形。这样,通过第一组材料得出的数据对比,我们引导学生得出边数越多承重力越强;再与第二组材料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同样的边数、角越多,承重力就越强。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有猜想;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制作出数据模型;探究结束后,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强化科学概念。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观察方法的习得成为学生的重要收获。
三、定量与定性观察结合,系统建构科学概念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而质和量又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用思维把握现实的时候,做定性分析,思维方法就会不全面,所得的知识也就不会深刻,很多时候,事物的属性要通过数量来表现。能用数据描述事物时,科学概念才会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开展观察活动。如,描述今天的天气是冷还是热属于定性观察,但精确地描述气温有多高则属于定量观察;用酸碱指示剂判定溶液的酸碱性属于定性,则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度则属于定量观察。
如在《热传递》一课的教学中,仅仅知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对于学生不具思维挑战性。为了让学生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建立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到蜡油的什么变化,能够说明热在固体中传递?学生想办法可以通过其他物体的变化,来记录热的传递,比如蜡油、凡士林、油的变化等。引导学生观察蜡油融化的方向,初步感知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热传递的规律,就需要引入数据进行定量观察。在铜条上均匀地打几个孔,每个孔放同样多的蜡油,加热一端时,分别记录每个孔的蜡油融化的时间。然后变换加熱点,多次记录。整理数据,绘制出热传导速度的曲线折线图,建立数据模型,发现热传导的规律是慢—快—慢。总之,定量多是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是建立在定性观测的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研究提供方向,定量观察提供数据支撑,概念的建构才能更全面。
科学院巴普洛夫研究所的墙壁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字: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学习和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不断尝试用不同的观察形式,借用数学的记录方式,将定量与定性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隐的观察欲望,开启他们科学探秘的旅程。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