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下构建体育“大生课堂”
2020-07-04李霞
李霞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下的体育“大生课堂”,要求教师建立主体教学意识,围绕学生需要展开教学调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体育课中,教师要创设运动情境、精选运动项目、创新运动形式、拓宽运动维度,充分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运动训练機会,促进“大生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大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53-02
“大生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当下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相契合,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值得深入探究和实践。因此,体育课中,教师要从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运动训练等角度展开布设和调度,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综合能力的形成。
一、创设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锐,对运动情趣有个性追求,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运动心理展开教学布设,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形成新的教学切入点。如教师示范、游戏介入、设计比赛、媒体展示、问题布设、器材妙用、运动选择等,都属于体育课堂常见的导入手段。学生运动热情被激发,课堂自然呈现良性互动,获得好的运动训练效果。
如在四年级的足球训练中,教师先为学生布设足球游戏活动:“我们现在做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小组两两组成比赛对子。这里有十个矿泉水瓶,每次每组出一名成员,在距离矿泉水瓶十米处踢球,看谁踢倒的瓶子多,踢倒瓶子最少的淘汰出局,最后哪一个小组人数最多就获胜。”游戏开始后,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对待每次踢球机会,课堂运动气氛浓厚。再如,在乒乓球训练中,教师同样为学生布设游戏活动,让学生持乒乓球拍端着乒乓球跑步,看谁跑得又快又稳。学生对这个游戏比较熟悉,都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得到运动训练。
教师为学生设计体育游戏活动,将学生带入训练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玩乐之中完成运动训练,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教学追求。教师落实主体教育观念,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为学生布设体育游戏,迎合学生的训练兴趣。体育课堂构建没有固定模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对教学进程进行科学预判,对学生运动基础和运动兴趣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适宜的训练环境。
二、精选运动内容,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体育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基础呈现个体差异性,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知,为学生做出匹配性设计,针对学生运动诉求展开教学调整,以激活学生的运动思维,形成课堂教学成长点。
如耐力跑是学生比较排斥的运动项目,教师对此要有更科学的布设,利用多种契机展开教学调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形成运动训练亮点。如在四年级加速跑训练中,教师为学生布设运动项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100米、200米两个项目,大家可自由选择一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根据报名情况具体分组,每一个小组跑三次,倒数第一名要继续下一轮的比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报名,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然后分两个场地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后,学生全力以赴地冲刺,整个操场都沸腾起来。
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成功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这里,教师设置的比赛很巧妙,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他们全力以赴,训练频度更高,训练效果也更为显著。一个小小的比赛活动,给整个课堂带来丰富的内驱动力,成功点燃学生的运动热情,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智慧设计的结果。教师抓住学生好胜心理展开教学发动,自然能够将运动推向高潮。
三、创新运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有自身特点,所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精选教学内容,还要对运动形式有筛选和创新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等学习契机,能够获得丰富的训练成效。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有更多的期待,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运动形式,教师要有更多的创意设计,以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如在五年级的韵律操训练中,教师先为学生示范展示,然后进行动作讲解,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效果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自主训练,集体展示,并利用手机录制视频,自己观看视频,对运动动作进行分析。学生听说要录制视频,积极投入训练,相互帮助。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为学生录制视频,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示活动中。观看视频成为学生的关注重点,课堂学习讨论气氛热烈起来。教师参与学生的研讨互动,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技术指导,给出纠偏意见。课堂互动和谐,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训练认知。
这里,教师为学生布设训练任务,引入视频,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对这种新的训练形式有更多的认同感,自然能够提升对运动的重视程度,并在具体操作中严于律己。一个小小的手机视频操作,给体育课堂注入新的动力,这当然是值得点赞的教法应用。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布设,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赢得了教学主动权。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积极的接受态度,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宽运动维度,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提升学科核心能力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大生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训练机会。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且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的制约,所以教师要注意整合教学资源,对运动形式展开深入探究。如传统游戏的利用、生活材料的介入、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等,都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运动训练机会。
布设体育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对教情进行调查,特别是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准备,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学校运动场地比较宽阔,运动器材也比较充足,教师能否合理运用,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如在五年级篮球运球训练中,教师将操场分成几个区域,让学生分组展开运球训练,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每一个场地都设置一些障碍,每个小组都要按照规定路线运球,然后展开小组对抗赛,哪一个小组能够顺利通过这些障碍,并且用时最少,这个小组就获胜。”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给予学生技术指导,确保小组训练顺利推进。
教师利用场地和器材条件为学生设计比赛运动项目,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运动感知和体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布设比较成功。
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运动渴求,教师要针对学生运动需要做出教学设计和发动,提升教与学的契合度,促进“大生课堂”的构建。体育教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迎合学生的运动要求,形成丰富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在训练互动中形成健康意识。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