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2020-07-04徐艳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情境

徐艳霞

[摘 要]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真棒,而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展示,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传统节日》时,教师通过开展活动、引入情境、落实渐进策略、引导探究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展示,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动学习;活动;情境;渐进;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0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少教师都认为他们具备的基础知识少,主动性不足,要多靠教师“教”。其实,低年级学生也有主动性。教学《传统节日》时,我就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开展教学。

一、开展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对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如果能把教学与活动结合,寓教于乐,学生就能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从而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识字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又可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读“传、统”等11个字,二是会写“贴、街”等9个字。如何把枯燥的识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易记呢?

首先,可开展拆字活动,借助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把这些字拆分,借助声旁来认读。当然,对声旁不能反映该字读音的生字要突出强调,特别关注。比如“传”是“人+专”,但声旁“专”不是整个字的读音,声母发生了变化;“统”是“丝+充”,但声旁“充”也不是整个字的读音,声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闹“秀才念半边”的笑话。其次,进行“开火车”读的比赛活动,按四组八行的班级座位实际,将八行学生以“1~8”号命名为八列火车,先一人读一个,然后将各列“火车”易错的字梳理集中,再“开火车”读;教师和其他序号“火车”的成员则点评、挑刺,每对一个加一分,学生能自己纠正错误的也可加分,从而评出优秀“火车组”。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切实效果。最后,为巩固认读效果,开展“换一换”的竞赛活动,把这些字换一个部分组成一个新的字,看谁换得又快又好。比如,“传”换掉“人”加“石”就是“砖”,换掉“人”加“车”就是“转”;“贴”换掉“贝”加“巾”就是“帖”,换掉“贝”加“水”就是“沾”;“闹”换掉“市”加“木”就是“闲”,换掉“市”加“才”就是“闭”……这样,既借旧字促进了学生对新字的理解,也在新旧字的对比中加深了学生的认知。

二、适度引入情境,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外力

课文讲了七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小学生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比较熟悉的,其次是元宵节、清明节,最陌生的估计是乞巧节和重阳节了。如何让学生对熟悉的节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陌生的节日熟悉起来呢?适度引入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引入节日情境,除了因为学生生活实际中常把节日当休假,当外出旅游,很少参与节日活动、体验风俗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在城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我们的学生主要是农村的,对这些节日的传统习俗了解甚少;另一个是传统节日贵在“传统”,传统的习俗有的保留了下来,有的被新的形式取代,学生对保留下来的习俗都比较陌生,对被取代的习俗就更无从谈起,因此难以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对于传统节日的学习,熟悉其传统风俗及其文化意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规避学生体验的不足和时空差距的问题,我引入情境教学,出示七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活动,人们在做什么。比如,有的图片是人群互相拱手拜年,有的图片是家人在吃元宵(汤圆),有的图片是学生在陵园扫墓,有的图片是龙舟比赛,有的图片是少女穿针引线或者画了牛郎织女,有的图片是赏月,有的图片是赏菊花或到养老院慰问……这样,把节日的符号用具体景象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生活体验。学生进入特定的节日情境中,立刻就能主动地思考,迅速地辨别,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三、落实渐进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促进主动

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更要注重教学的渐进性。当前面一环落实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很容易地进入后面渐进的一环。如此环环相扣,步步推动,学生学习起来就呈现出非常主动的状态。

比如,识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自由地读完儿歌,然后列出几个重点字词,并附带拼音,如“传统、元宵、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小巷”这些词,让学生比比看谁读得又快有准又响亮。接着进入高一级难度的环节,去掉拼音,再认读词语,同样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再如,在節日活动的情境展示时,我先展示的是无近似活动的图片,接着展示有近似活动的图片,如祭祖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图片里都有呈现,且背景相同,只是草木的颜色有差异;月亮在元宵节、中秋节的图片里都有出现;春节的图片里是放鞭炮,元宵的图片里是放烟花;吃汤圆(元宵)、吃粽子、吃饺子、吃月饼的图片各一幅。

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感到轻松、有趣,还能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长远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力所能及的探究,拓展主动学习的范围

探究活动因为答案的丰富且具有挑战性、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好胜心。

教学《传统节日》时,在学生达成了识字教学目标,了解了七种节日的风俗习惯后,我针对“节日的来历”开展了探究活动:“这些节日中,谁能任选一个给我们讲讲它的来历?”这样一问,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很多学生感觉无从答起。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又热闹了起来,大家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讨论着。很快,就有学生抢着说:“老师,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跳江自杀的大诗人屈原。”很遗憾,具体为什么要纪念,学生也说不详细,而其他节日的来历,几乎没人敢说。我也没有急着灌输,而是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搜索一下,然后简要地概述搜索到的资料,第二天再来交流。

第二天接着上课时,可就热闹了。关于“年”有多种说法,端午也不一定是纪念屈原的……学生纷纷交流着自己的收获。只要大家摘录得有理有据,都值得鼓励。对此,我强调了三点:第一,传说的多版本正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平安团圆的祈盼和祝愿,我们今天过节应该有除了“放假”以外更多的内涵;第三,结合各节日的来历,回头再看看节日风俗,是不是“有理有据”了,是不是方便理解、方便记忆了。

这两节课上完后,我感觉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我深刻感受到:“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真棒,而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展示,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多开展活动、适时引入情境、遵循渐进原则、引导探究拓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展示。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