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民族融合的教育创新实践

2020-07-04蒋捍陈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蒋捍 陈维

【关键词】内高班;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5-0060-03

【作者简介】1.蒋捍,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校长、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陈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发展部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组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研究”(D/2018/02/69)的研究成果。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及连云港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于2011年9月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至2019年9月,办班规模达8个班356人,80%为南疆五地州的农牧民子女。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多民族学生合校办学既成为学校一个鲜明的教育特色,也成为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独特的教育资源。虽然教育的对象都是高中生,但是内高班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知识基础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大差距。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认同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因此,学校开展指向民族融合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通过专项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可以使内高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既实现了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内高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国家级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专项研讨会,各学科教师结合教材中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与各学科新课标的要求紧密联系,逐步汇总出教材中的相关实践点,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学校在执行新课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的要素自然融入其中,特别是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教师,他们在讲授祖国的历史、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讲授我国各民族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建立起民族团结意识、家国情怀。理科教师在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注重教学与科学、生活的密切结合,教育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勤奋学习,为振兴中华和民族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在班级建制上,学校大胆尝试插班和混班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缩小与内地班同学由于语言障碍、教育基础、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因素形成的差异,学校积极为学生创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具体而言,在学生方面,强调积极疏导,使内高班学生尽快熟悉、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节奏,与内地同学友好相处。同时,内地学生也会从中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可以了解更多的民族知识和民族文化。在教师层面,强调接纳和融合。学校创造多种机会让教师了解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课后的活动参与,我们还组织任课教师参加每年暑假接送學生返疆返校及赴疆家访的任务,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求学及生活状况。教学组织方面,强化预科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补充教育计划和衔接课程计划,充分利用周末、节日长假和寒假时间,缩小内高班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差距。

二、学生社团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校社团建设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社团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涉及博爱心理社团、舞动青春舞蹈社团、天籁之声合唱团、内高班啦啦操社团、希望之星志愿者社团、红楼诗社等。学校要求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到位,认真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惠及每名学生,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除了常规活动外,学校将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抓住重大节庆日的有利契机,搞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利用“学雷锋”特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3·12”植树节开展“绿色出行,为文明加油”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训练;“3·28”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通过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或组织一次安全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清明节,组织社团成员外出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母亲节”“父亲节”举行主题感恩活动;心理健康周期间,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挑战赛、特色展板宣传等活动,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社团组建混合编班,营造民族融合教育氛围。积极探索建立多民族学生相互嵌入式的班级环境,实行混合编班的社团建设形式。创造开放、多元、包容的活动环境,帮助各族学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中交往交流交融。

团员相互帮扶学习,树立民族融合教育榜样。坚持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从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内高班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激励机制,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学生在舞蹈、艺术、体育、文化方面的资源和优势,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使其在社团活动中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增进民族融合教育认同。充分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建立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这不仅为多民族文化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学生社团中的相互融合,使社团成员都能受到民族融合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组建内高班学生艺术团,由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朗诵、器乐等节目经常在校内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学校还针对内高班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走进邓小平主题公园、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主题场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育人团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保障

要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这一办学目标,必须要有一大批熟悉民族团结教育、热衷多元文化教育的执行者。学校注重加强民族政策、民族融合的分级培训。校领导积极带头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参加国家级、省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民族宗教政策培训,并通过行政办公会、研讨会、教代会等途径,认真贯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思想深入人心。

为了“培养一支爱国爱党,政治思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的干部教师队伍”,我们在全校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例如,每学期开学初全体教职工大会都会从不同角度重申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内涵和意义,以强化教师的民族融合意识。学校还定期就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国际、国内的民族问题等对全校教职工进行民族融合教育专题培训,丰富教师的民族理论知识,强化其民族融合意识,为民族融合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加强教师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深入了解,提高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探索能力和研究力度,在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中增强教师队伍的民族团结素养。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关爱是基础,感情是核心。连云港高级中学在办学之初就把“充满关爱之心、形成关爱之制、完成关爱之责”作为重要的办学指导原则。打造严爱结合、乐于奉献的育人团队。连云港高中不仅仅把办内高班看作国家下达的政治任务,更是把它作为一项民族教育事业来做,从全校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爱心的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承担内高班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