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豫”之恩 恩重如山
2020-07-04李凤虎刘晓波杨晓东
李凤虎 刘晓波 杨晓东
3月10日,早樱绽放,春风拂面。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宣告休舱。
河南的白衣天使们,和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一起火线战“疫”,为病患托起生命之舟。
他们付出辛劳、传递真情;
他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他们跨越黄河、守护长江。
“冲锋,这里就是战场”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负责人、临时党总支书记王耀平说,首批医疗队137名医护人员中,57人是党员。
成立临时党组织,用火红的党旗激昂斗志、振奋精神,成了每批河南援鄂医疗队的通行做法。在防护服上标注姓名,画上红色的五角星,写上“有事找党员”字样,成为一道让人安心的风景线。
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传亮介绍,全队300名医护人员中,“90后”有106人,占1/3。
“父母都很支持我来武汉。我们‘90后正是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時候。”郑州人民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师李琨说。
洛宁县中医院护士黄飞飞和程雅新都是“95后”,经此一“疫”,她们经受了挑战,收获了成长。“年轻人相对乐观开朗,思想活跃,和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更容易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帮他们打开心结,提高治疗效果。”她们说。
“守住医护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武汉战“疫”一线,有一支队伍被称为医护人员的“守护神”,他们就是感控医生。
赵娜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感控医生,她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帮值班医生护士做好防护。每次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穿戴好防护设备,帽子、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鞋套等防护用品一件都不能少。“我们挨个检查,有一点穿戴不规范就不会放他们进去。”她说。
秦国顺是青山区方舱医院感控小组组长。在他看来,真正繁琐和直面危险的是出舱时脱防护装备。从出病区脱去第一层手套到最后摘掉帽子进入清洁区,有近30个动作,中间要洗12次手。为了防止产生气溶胶传染,每个动作都急不得,就像打太极。
只要进出舱,秦国顺就绷紧了弦,精神高度集中。他说:“我要为同事的安全负责,坚决守好这道防线。”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
河南急救转运队是全国首支挺进武汉的转运队伍,负责转运病人的他们,是生命“摆渡人”。
51岁的急救转运队队长乔伍营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他介绍,初到武汉时,由于物资紧缺,转运队没有尿不湿,队员们一连工作八九个小时,憋不住只能尿到裤腿里。
即便如此,没人叫苦,没人抱怨。“跟着乔队长,啥困难都能克服,啥难题都能解决。”队员许新建笑着说。
在战场上,还有一支队伍“必须拥有姓名”,那就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防疫队。
3月2日早上,河南省第十四批援鄂医疗队、第二批防疫队接到任务,为硚口区十几家养老机构检查疫情防控和消毒措施。中午来不及吃饭,他们一直忙到下午5点。匆匆吃过晚饭,消毒组组长唐振强又赶到武汉市疾控中心,参加某特殊场所消毒方案制订讨论会,回到驻地已经是凌晨2点。
这是唐振强也是全部防疫消杀人员日常工作的写照。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背上50斤重的喷雾器,每走一步都是巨大的体力消耗。不仅如此,地面喷上消毒液后会变得非常湿滑,一步走不好就可能摔倒受伤。要不留死角地完成一个病人家的终末消毒,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一场消毒任务下来,队员们都会大口喘着气,近二十分钟才缓过来。长时间负重上下楼梯,他们的颈椎僵了,脚踝钻心地疼。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唐振强感慨地说。
“‘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这是听到最多的话”
在青山区方舱医院里,声声“谢谢”就没有停下过。
“送你一只千纸鹤,祝愿你早日康复!”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端着一个纸盒,为每名患者送上一只自己亲手折叠的千纸鹤,祝福他们早日病愈,和家人团聚。
200只千纸鹤,是邵青青趁着休息之际,花了10天时间叠成的,每一只千纸鹤上都有一句祝福语。千纸鹤有红色、绿色,红色代表吉祥如意,绿色寓意春意盎然。
郑州大学五附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师葛久煜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在给患者陈阿姨做治疗时,她突然叫出了葛久煜的名字。葛久煜一愣:“阿姨,您只能看到我的眼睛,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昨天你来帮我收标本,我记住了你的声音,很好听。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阿姨说。瞬间,葛久煜的眼睛湿润了,她睁大眼睛,不敢让眼泪掉下来。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2月10日,首批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疗法在诊治患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患者们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大家一起学习八段锦、太极拳、呼吸操,一起唱歌跳舞,这首《我和我的祖国》传唱率最高。
“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2月7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接力奋战12个日夜后,收治的病人中首批8名治愈患者出院。
2月20日,河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治愈的首批两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第二批医疗队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点,在这里,每出院一名患者,就像是一束光,照亮着重症医护人员前行的路,让他们更有信心去照顾和治愈更多的患者。
2月19日15时30分,在青山区方舱医院外的广场上,20名治愈患者出舱。“很激动,身体好了,心头的大石头就落地了!”“河南的医护人员太好了,像亲人一样亲!”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方舱医院陆续完成使命,但危重症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在坚守。
“打赢才能走,疫情不退我们不回”“战斗到底,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135名队员,以8个临时党支部为单位集体写下请战书。
一滴水融入江河,永远都不会干涸。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河南医护人员,诠释了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黄河儿女担当奉献、坚韧不拔的风貌。
他们是桥梁,传送着中原人民对荆楚大地的深厚情谊;他们是浪花,激荡在大爱汇成的浩瀚江河之中;他们更是使者,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战“疫”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