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逢凶化“吉” 感谢有你

2020-07-04陶彬

党员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医疗队武汉

陶彬

午夜时分。

整座城市沉入了寂静。医院的走廊里灯火明亮,医护人员的交接班正在进行。李君瑶摘掉口罩护目镜,脱下防护服,镜片模糊的雾气渐渐消退,她的全身已经被汗水浸透,脸颊勒出了两道深深的印痕。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她现在要做的是乘坐一个小时的专车,前往住所休整,为第二天的救治工作做准备。

李君瑶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她说,去年的十月份她来过武汉,是参加全国呼吸病学学术年会,当时感觉,武汉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热情的城市,人才济济。此次疫情爆发,她主动请缨,跟随院里组织的医疗队赶赴武汉抗疫。抵达病区的第一天晚上就接诊了50位患者,这让她始料未及,但她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恐惧,便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任务中。“我接诊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位老婆婆,她七八十岁了,由于方言太重,我聽不懂她在说什么,我就往前靠近她。但是婆婆担心会传染给我,她马上把口罩往上戴了戴,然后把身子往后退了退,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是真的让我很感动。”每一次查房,患者们说得最多的就是那句“谢谢”。“在中国,不论是哪个地区的语言,不管是不是有口音,但是这句谢谢我们都能听得懂,让我们心里感觉到十分温暖。”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一场疫情将祖国各地人民的心联结在一起。全国4万余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奔赴武汉,不畏艰险,舍命相撑,守护这座英雄的城市,守护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家人。也是在接到疫情命令的第一时间,吉林省迅速调动医护力量,先后派出13批援鄂医疗队、前线指挥部、战地记者共计1222名逆行勇士支援武汉。技术当先锋,白衣做战袍,在武汉的几十个日日夜夜,他们匆匆而来,悄悄而去,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顽强与温暖,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勇敢,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冬去春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是勇敢的逆行者,而众志成城必将构筑坚不可摧的堡垒,打赢这场战疫势在必得。

今年57岁的牛延军是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她也是疫情发生后,最早赶赴武汉驰援的。大年三十她来不及吃完年夜饭,便奔赴武汉。牛延军连续两天通宵工作,针对感控工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制定出改造方案。1月27日,改造方案通过,连夜施工。1月30日,完成整体施工,当夜开始大量收治确诊转院病人。

疫情面前,年龄不是界限,有的只是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郑杨每天都要带领各组组长召开例会。他的主要任务除了要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更重要的就是保障队员的零感染,做到万无一失。年逾60岁的她,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跟所有医护人员一样,驻守在重症疗区,穿着防护服每天工作6个小时以上,救治重症患者。“我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我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我有治疗经验;在介入治疗上,我有技术。只要国家需要,我多大年纪都上!”

在吉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里,老、中、青组成的医护梯队,在技术、经验、精力、学识上形成互补,为最大限度地抢救患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场疫情,他们忘记了年龄,无暇关注自身安危,用生命捍卫着家园,捍卫着兄弟同胞们的生命安全。

赵猛,1996年出生,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冲到了医院发热门诊第一线,没有告诉父母,先斩后奏报名去了武汉前线。刘夕源,1990年出生,和妈妈、爱人分别时,她坚强地忍住眼里的泪水说:“我是呼吸科的护士,我不上谁上!”

在患者面前,他们是白衣天使,在疫情面前,他们变身铠甲勇士。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邹婧远身患甲状腺癌,但她毅然决然请缨出征,“我自身没有任何恐惧和顾虑,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能胜任,我的病等疫情过去再做手术,但病毒不能等。”

厚重的防护服,遮挡容颜的口罩护目镜,整套装备让医患之间互不相识,但彼此的心却越靠越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附属医院中法新城院区33床、34床、35床的患者出院了,他们写下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你们日夜守护着我们,不让我们迈出病房一步,每天为我们打针送药,端茶倒水,送饭送汤送水果,你们一声声大爷大娘,一声声叔叔阿姨,我们都被你们满满的爱融化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主治医师张京晓说,他接管的一位病人是病区里第一个出院的,病人出院当天对张京晓说:“我虽然没见过你的面容,但是我真的特别期盼记住这双眼睛……”

厚厚的隔离服、湿透了的衣服、尿不湿几乎成了医护人员们的标配。一连4个小时的奋战,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累了,就在走廊的座椅上休息一会儿,醒来继续与病毒博弈,乏了,大家在病区辅以舞蹈、歌声为彼此打气助威,表达必胜的决心。

“抗疫”的每一天,对医患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尤其对于患者来讲,患病期间极易造成焦虑、烦躁、恐慌等不良情绪,妨碍治疗。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吴艳峰在武汉奋战的同济医院病房就有这样一位典型的患者,由于焦虑,心理有上有排斥,自己往下摘氧气面罩,不吃饭,就想回家。在吴艳峰多次耐心、细心的关爱和帮助下,患者渐渐配合治疗,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为他们鼓励、打气,请他们坚信春天会到来,疫去花开时,但愿君安好!”

吉林省驰援武汉前线指挥部的总指挥高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负责将物资分发到各个医疗队。每批医疗队员到达时,他们都会接机和运送物资,风雨无阻。在他看来,“后援保障”是战疫必胜的关键,在物资上一定不能掉队,尽力让驰援一线的吉林医护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

“国有难,召必来,战疫不退,我们不退。”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吉林医疗队陆续返乡。分别的日子天空下起了雨,吉林省支援湖北第十一批医疗队队员即将凯旋回家。在驻地门前,一位路过的女孩泣不成声,她说:“我家在附近,我的亲人好多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但现在被来自各地的医疗队治好了。我要对你们说一句谢谢!答应我,一定要平安回家!”

远离家乡,孤独与挂牵在心头萦绕,无数思乡的夜里,百转千回。好在耳边总会响起武汉家人们最质朴的关心与问候,彼此相辅相依。两位运送物资的武汉市民用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真情:“感谢吉林,待武汉春暖花开的时候,欢迎吉林人民到武汉来玩。”出院前,一对老夫妻通过对讲机表达着对白衣战士们的不舍:“请允许我和老伴叫你们一声‘亲人!即使很多年之后,我们依然会记得你们、感恩你们,记得你们曾经那么全力以赴地把我们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感恩在中国的东北还有一群曾经救过我们性命的亲人!”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医疗队武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援非医疗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