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白袍点墨
2020-07-04沈泾渭
沈泾渭
【文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盐城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世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指向比较明晰,即“白袍谨防点墨”,而且对拓展延伸的方向也做了必要的提示,即“为人处世做学问”。要写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理性的思辨:
第一,“白袍”为什么会“点墨”呢?首先,从内因来说,人性是有弱点的,如私心、欲念等,内心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强的人往往经受不住各式各样的诱惑。其次,从外因来说,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缺少免疫力、抗腐力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考验,沦为光怪陆离世界的俘虏。
第二,“白袍点墨”后为什么“终不可湔(jiān:洗,特指除去耻辱、污点等)”呢?首先,从既成事实的角度来说,“白袍点墨”后就会留痕,留下印记,就会在自己的成长史和团体的发展史上留下斑点、污点,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留下阴影。既成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从改变事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为“浪子”一旦误入歧途,往往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越滑越远,是很难再改邪归正的。即便想回头,也要战胜心中重重“魔障”、外部层层“怪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白袍”怎样才能不“点墨”呢?首先要“自律”。修炼自己的品性和操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且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其次要“他律”。要用良好的家教家风、乡规民约、社会公德乃至规矩意识、法治精神,引领人们的“三观”,约束人们的言行,让人们“不想”“不敢”“不能”触碰底线,“把私欲锁进盒子”“把权力关进笼子”。
只有厘清上述三个问题,才能在说理上走出浮泛,走向通透。
【佳作赏析一】
莫教点墨染白袍
□盐城考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细细想来,再华美的衣袍,被虱子爬满,也会让人感到一阵恶寒。甚至当其经晾晒除虱之后,你也时常会想着曾经被虱子爬满,不会再因着它的华美亮丽而穿上它。只是曾经沾染,这件衣袍便因之毁于一旦,一如人生。
或许有人会说,踽踽而行的人生路怎会允许你始终孑然独立?总归是无计避免流俗浸染的吧?生而为人,自然不免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想保持自身的清洁也并非无计可施。你所需要的是一层用来守护自己心灵的厚实外衣,而这层外衣无法从外界获得,只能由你自己的内心幻化而生。这便是淡泊与高洁的情怀,有了它,便不会为世俗乱了心神。
那些污浊与恶俗如同毒药,即使后来悔不当初,也已无法挽回。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能守护住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自己扔进了黑漆漆的染缸。
不想“染黑”自己,关键在于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随之而来的却是如潮的非议。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韵脚为诗歌基本格律,而选择了崭新的自由诗体。面对如此惨状,他高昂着头颅:“《草叶集》是不会删改的,任由它繁荣与枯萎。”其实,凭借着惠特曼的文学底蕴,迎合大众标准对《草叶集》做出修改也并非难事,而且可以使诗集立即走红。但如此一来,他失去的便是未遭世俗浸染的自我。庆幸的是,他没有。事实上,《草叶集》也并未枯萎,那热情奔放、汪洋恣意而又舒卷自如的诗集也如诗人一般不屈,最终大放光彩。
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似乎总能从个性失衡、趋于流俗、“染墨不洁”中找到缘由。在某些人生的岔路口,他们选择了消极尝试,放纵自己去“染墨”,而这不过是一种被证实的绝望,不再期望自己从黑墨中脱身重见光亮。
“李家有女,名为子柒。”李子柒,一个短视频网红,因其对农家田园生活的诗意呈现而蹿红全网。她独守自己的心灵家园,不被点墨浸染,遗世独立,安顿自己的同时也吸引了他人的目光。
愿世间之人皆可竭尽一生,洁净一身,不被恶俗所染,清澈如溪。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漫话“点墨”,娓娓道来,在情在理,令人悦服。作者摆出“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的见解之后,不仅列举惠特曼的例子,论述其必要性;还列举李子柒的例子,论述其现实性。构架有心,细针密线,稳步推进,功力自现。
【佳作赏析二】
点墨成花
□盐城考生
人生无常,变化万千。每次命运所留下的墨痕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不能够被洗涤。面对那些不完美的墨痕,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面对它,点墨成花。
“我每天都要与四五个人交流并记录他们的言行,我不用纸笔,用的是录音机。”阿列克谢耶维奇如是说。她所著《二手时间》记录了苏联解体二十年间人们生活的变化。是什么让曾经的音乐家、文人等流落为街头游民?阿列克谢耶维奇并未将国家历史这段墨痕抹去,而是选择了面对它,将这墨痕变为一朵高贵冷艳的黑花,在俄罗斯的历史画卷上静静绽放,并给后世以警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繁荣昌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本民族历史上的墨痕掩盖,而应让其开成一朵花以警示后人,阿列克谢耶维奇便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她认识到,俄罗斯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俄罗斯,离不开这“墨痕”的浸染。
每一道命运的墨痕都应被记住,如果选择遗忘,便是自我背叛的开始。
诚然,至今难以忘却巴金在《回忆录》中对自我的反省与检阅。他反思了在被打压时的沉默与无动于衷,他将自我抽离,勇敢地省视自己的过去。面对自我人生路上的墨痕,他也未曾抹去,而是将墨痕化为改变自我的动力,让未来的希望之火在墨中,在笔尖,在心头翩翩舞动。他在文字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懊悔,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
胸中有火,眼里有光,点墨成花!
林肯曾说过:我不在意你曾经是否堕落,我只在意你是否觉醒。只有将自身的墨痕修刻成花,冷峻地开放在百花争艳的记忆里,让其独特幽深的颜色时刻警示我们,才可以推动我们走向更辽远的未来。
让自己告别慵慵沉迷与不前,点墨成花,在心中开满百花。
名师点评
作者慧眼独具,当其他考生都在演绎“白袍不能点墨”之时,却将笔触伸向了“点墨”之后怎么办,可谓“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他要点墨成花,不仅用“墨”警示未来,而且“点墨”昭示未来。冷峻的洞见,佐以厚重的实例,使文章产生强大的说理气场。
【佳作赏析三】
白板
□盐城考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即人最先都是一块白板,而白板上写了什么,画了什么,都是后天的经历与观念。而人生这块白板,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可更改,不可清洗,不可去除一笔一画。
这听起来不免有些严肃,甚至不近人情。难道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小心翼翼,唯恐出错?
不然。
自古就有“瑕不掩瑜”一说,也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谆谆教导。可见,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正如白板上的每一笔不可能都是对的。但关键在于,日常的小错小过抑或無心之举是不能与有意为之的大错大过相提并论的,尤其需要谨防的是原则性问题,它一旦出现,白板上就会留下巨大的污点,让人追悔莫及。
但丁说过:“善良和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无法填补善良和道德的缺陷。”恰如培根,虽博学多才,充满智慧,但终究掩盖不了他为政期间贪污受贿的事实。对于大时代中的平凡小人物来说更是如此,“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例子并不鲜见。
因而人生这块“白板”万不可随意乱写乱画,应在心中为其加上道德和法律的边框。没有“规矩”,哪来“方圆”?有人说“人生如戏”,故要尽力做最好的演员。诚然,人生如白板,故要用心用力书写,切莫成为笑柄,留下遗憾。
聪明智慧的人,大抵拎得清,懂得何处可以“大胆落墨”,何处必须“小心收拾”,否则留下一个大大的墨团,岂不遗憾?但与对待人生的态度相比,对待别人往往又是另一种态度,对待自然更是如此。毁山毁林,围湖造田,乱捕滥杀……这不是一个人、一块白板上的污点,而是一代代人、时代的巨板上无法抹去的丑陋印记。纵使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或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融化的冰山难以重现,消逝的森林若要重建也是困难重重,因海洋垃圾死去的鲸鱼不能复生……污点太大,大到人类自身都不忍直视,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这一代人的责任,让这一代人的白板上减少污点。
人生恰如白板,且行且珍惜。
名师点评
本文的独到之处有二:一是划定了“墨”的边界。它不是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之过;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错小过,而是原则问题上的大错大过。划定这一边界,就使得论述既明事理,又近人情。二是转换了“墨”的视角。作者既有悲悯情怀,故而能由对自己转向对他人、对自然;又有全球胸襟,故而能由一个人的墨点转向一代人的墨团。因为有眼界,故而能生境界;因为有此大境界,故而能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议论文写作既需要技法上的小聪明,更需要思想上的大智慧,此文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