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湾改编对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

2020-07-04廖勇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启示

廖勇

[摘 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党的整个组织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自觉抓紧抓好”。中国共产党自1926年就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原则,经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践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法宝。

[关键词]三湾改编;党的基层组织;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3-0105-07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P64这就是新时代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后,军队面貌大为改变。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相关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自1926年就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原则,经过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造,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法宝。

一、三湾改编的时代背景与主要内容

(一)时代背景

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中共党员人数从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余人。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那么要抓枪杆子,怎么抓?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这就是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面对并且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由于敌强我弱,特别是邱国轩部临阵倒戈,起义部队遭受挫折。毛泽东要求部队撤出战斗,转移到浏阳文家市,召开了前委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前委作出了攻打萍乡并向湘南转兵的决策。由于连续作战和伤病困扰,部队从起义时的5000多人,严重减员到1000余人。由于战斗失利,疟疾流行,起义部队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不时有人“掉队”,甚至整班、整排成建制地不辞而别。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秋收起义以来整个部队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发现了一些积极因素,他发现,只要连队里有着一定数量的党员,这个连队的精神面貌就好,作战就勇猛,长官也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民主监督。政工干部中,在第一团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引起了他的注意。何挺颖所在的连队没有一个逃兵,干部士兵均对他这个连指导员极为尊重,整个连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在如何带兵的问题上,何挺颖认为,军队连续吃了些败仗,军事力量骤降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这支部队失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当时军队中党组织很少,中共党员人数也很少,这样就难以抓住士兵,就难以抓住部队。何挺颖的回答使毛泽东得到了启发,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厘清了问题的本质所在,也进一步坚定了进行部队改编的决心。

当时,部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建制零乱,成分复杂;二是缺乏领导核心,意志无法统一;三是革命动机不纯,军心涣散;四是军阀习气严重,士兵挨打受骂,缺乏基本权利;五是给养匮乏,官兵待遇不平等;等等。

1927年9月29日下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当晚,在三湾村“泰和祥”杂货铺,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前委扩大会议,系统讲解分析了当前形势和整编方案,决定立即对部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以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理念得以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军魂也得以确立,并且从组织上、体制上把雇佣军性质的部队,改造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军队中建立过党的组织,但党组织(支部)都是设到团一级,营、连以下均没有设立党的组织,党的政治主张难以到达普通党员和基层士兵。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参照苏联红军在连一级设立党支部的做法,在部队各级都设立党的组织,团、营以上层级设立党委,连一级设立党支部,排、班上设立党小组。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从此,党对军队的领导有了组织上、体制上的坚强保障。

二是实行党代表制度。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担任党组织书记,专做连队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大决策由前委会以及各级党代表拍板,确保了军队抓在党的手里,三湾改编铸就了党的军魂。

三是在连以上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为了废除雇佣军队的舊制度及其残余影响,三湾改编时设立了士兵委员会,构建新型官兵关系,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有很大的权力,包括:经济管理权、监督权、建议权,等等。士兵参加部队经济等方面的管理,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官兵各方面待遇平等;军官要接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犯错误要受到士兵委员会的批评和制裁;士兵委员会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维护部队纪律,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是在建制上进行改编,将部队由1个师缩编为1个团,缩编后部队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增补前委委员,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团长陈浩,党代表何挺颖。下辖两个营,一营、三营。此外,还设有特务连、卫生队、辎重队。三湾改编时,采取“愿留则留、愿走则走”的自愿原则,部队由雇佣关系改为自愿原则,离开的士兵人走枪留,走的每人发给三至五元的路费。改编后,部队只剩下700余人。人员虽然变少了,但绝大多数是经过自愿选择留下来的精英,彻底改变了雇佣军的性质。

二、三湾改编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开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纪元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代表制度和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首次在部队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这使得党的政治主张能够通过基层组织加以贯彻执行。毛泽东在军队各级建立党的组织,目的就在于夯实党的基础,使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一个远大的理想集聚起来,铸就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在连以上各级设立党代表,实行同级党的书记兼任同级党代表的党代表制度,实现了党的政治主张执行和第一线实际情况反馈的闭环运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毛泽东给中央提交报告,指出“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2]P65-66。这是自古以来军队从未有过的基层建党体系和原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至今仍是全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原则。

党的全部战斗力来源于基层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有机竟合,基层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他的不可替代性,是至关重要不可丢失的重要阵地。“支部是党的政治达到群众的枢纽,支部生活是无产阶级党的基础”[3]P672,所以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抓基層,抓基础,建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湾改编之后,党员争当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于吃苦在前,奉献在前,牺牲在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毛泽东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党支部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能使党的血液流贯我们这支部队的全身”[4]P38。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还必须要靠模范的先锋力量来支撑和引领,支部建在连上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带头作用,有利于发挥群众的能动性,有利于夯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基础,同时也确保了打得赢这个目标的实现。

(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

三湾改编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铸造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塑造了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党指挥枪。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三湾改编,明确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实行政治建军的核心,也是建军治军的根本原则。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三湾改编所创建的“支部建在连上”及其系列制度时,认为我们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越是在重大考验面前越能显现作用。

三湾改编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也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重视派出优秀党员在北伐军中工作,在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中曾经有过把支部建在团上的先例。支部建在团上,而团到普通士兵中间有营、连、排、班四级,团一级设立的支部距离普通士兵太远,以致抓不住部队中最基本的力量——普通士兵。因此,部队在关键时刻往往经不起考验,而把支部建在连上,在排班设立党小组,在团上设立党委,就使党的政治主张能够一竿子插到底,从而能够抓住部队中最基本的力量。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等系列制度,并付诸实践,使党支部成为一线指挥部和一线战斗堡垒。

三湾改编中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通过用共产党人的初心为广大官兵建构起“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宏伟愿景,解决了为谁扛枪和为谁打仗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党代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保证了党的政治主张能够及时深入贯彻到基层,从连队排班直达普通党员和士兵,激发了广大官兵的斗志,有利于红军的三大任务的实现,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罗荣桓曾回顾:“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5]P120因为支部设在连一级,党组织能够通过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广大士兵打成一片,也利于发展党员,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引领,党支部逐渐成为了连队的核心和堡垒。赖毅回忆,“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5]P179

(三)实行了军队里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主

“三湾改编”时,部队还成立了士兵委员会,进行了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等三大民主的积极探索。

首先是主张政治民主。士兵委员会是工农革命军中的群众组织,其成员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每一个士兵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代表每一个士兵的利益。三湾改编后,部队倡导官兵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委员会有监督权、管理权和建议权。当时,工农革命军流传着一个“郭天民打铁”的故事,郭天民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任大队长,科班出身,作战勇敢很有谋略,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体罚士兵。哪个士兵违反了纪律,他从不讲道理,抡起巴掌就打。有人反映郭天民打骂士兵的情况,士兵委员会调查研究后及时向前委报告。为此,在一次大会上,毛泽东专门针对这种现象开展批评教育。毛泽东说,在工农革命军里啊,有一个姓郭的“铁匠”,喜欢把战士当铁来打,这是不允许的,是违反纪律的。此后,郭天民改掉了体罚士兵的毛病,很快获得了士兵的理解和爱戴,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当时工农革命军区别于白军的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士兵委员会实施民主机制,这是工农革命军的一大创举。它对于克服官僚主义,反对军阀残余,保障了每一个士兵的基本权利,密切党与士兵群众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是发扬军事民主。在实行政治民主的同时,大力倡导发扬军事民主。从练兵到作战,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经常召开士兵座谈会,认真听取士兵对军事指挥的建议和评议。每打一仗就开一次总结会,鼓励每一个士兵畅所欲言,在决策时充分吸收士兵的合理建议,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变成每一个士兵的必胜决心,全军作战意图高度统一,战斗力大大增强。“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2]P65经过三湾改编,部队虽然只剩下几百人,但每一个士兵都明白是为自己打仗,而且通过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锻造成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团队。

第三是实行经济民主。秋收起义部队由于战斗频繁而且连连失利,部队给养得不到补充,生活极端困苦。面对这种困境,必须实行经济民主,官兵待遇一律平等,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没有任何军饷和其他物质激励。士兵委员会参与经济管理,管理伙食,账目公开,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工农革命军从前委书记到普通党员,从团长到伙夫,一律只有五分钱的伙食,有时候甚至连五分钱的伙食也保证不了。一旦有了节余,就及时分给大家。士兵们称之为“伙食尾子”。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都吃一样的伙食,吃一样的饭菜,没有一个人搞特殊化。“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P65在部队中,如果能发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就容易使军队上下团结一心,不惧牺牲,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勇猛杀敌。这样的军队将是天下无敌的。

三、三湾改编对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

(一)为人民服务,替群众着想,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基层是最基本的载体。群众路线一词最早是在1929年的《中共中央給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出现的,之后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所有政策文件的最终实施处,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群众进行,所以群众路线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处于核心地位,必须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落到实处。毛泽东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定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指明了红军不只是单纯地打仗,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我们党一再强调:党员干部是鱼,群众是水,鱼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当年三湾改编之后,部队只剩下700多人,老百姓不知道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2]P78在战争年代,我们党通过关注民生、开启民智、解放民权、发扬民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顺应了民意、凝聚了民力、赢得了民心,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三湾改编”之前,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6]P145这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三湾改编时,确立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目标,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我们党始终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P1094-1095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诠释了“赢得人心就是赢得胜利”的深刻道理。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8]P217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9]P4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2002年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0]P9他还指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1]P511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始终以人民为最大牵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P70。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直抵人心,激发共鸣。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做?应该就是争取人心了。”[1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14]P16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建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就是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党的思想主张更聚人心、更得人心;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贯彻党的方针、落实党的政策,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的基础。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因发挥着对基层的领导作用、沟通上下的桥梁作用和在群众中的核心作用,所以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根基;是落实党赋予“最后一公里”任务的执行者。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深入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但决不能机械地执行各项政策。当前,最核心的就是要宣传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道路自信绝不是一句空话,大革命失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根本性问题,一是要不要革命?二是如何革命?对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难探索。1962年毛泽东曾经回顾:“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当时,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希望通过攻占中心城市来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由于中心城市是敌人主要力量盘踞的地方,加上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导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失利。毛泽东引兵井冈,一开始就遭到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师长余洒度等人的强烈反对,不断有人表示怀疑,甚至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认为必须答复“红旗子能不能打得下去?”的问题,必须“找出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为中国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到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中央精神不是喊口號,要结合当地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并在实施中早见成效、大见成效。”[15]这些指示为基层从根子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指明了路径。

(三)建章立制、严明纪律,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保证

9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湾改编所创造的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以及先后颁布的相关纪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对于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系列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是当时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在部队和地方基层的核心地位,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胜利的政治保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强调要用党的组织原则、党的纪律、党的规矩管好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内外监督,加强他律的力度。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地位。早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就确立了基层党组织在部队基层的核心地位。我们党的领导体制发生过多次变化,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的党之所以经受各种考验不仅不垮反而变得坚强有力,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基层党组织与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情况的确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也不尽相同,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政治地位这一原则是相同的,是不可以动摇的。假如基层党组织在基层不能起到政治核心作用,而由别的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那么,中国共产党还有什么先进性可言呢?党的领导地位自然也就是空的。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就什么是井冈山精神,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在井冈山时期,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16]这种民主形式发展所形成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机制,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17]P63在现阶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当建立党内党外的双重监督机制,调动党内党外两个积极性,才能永葆党的组织的青春和活力。制度建设是党内监督机制中一项基础性建设,是搞好党内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同志说:“制度是决定因素”[18]P30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19]。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发挥党内监督难以发挥的作用。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农村的村民代表小组会、青年监督岗、廉政监督小组、举报中心、书记信箱等等,都是近年来群众监督的好形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星火燎原编辑部.井冈岁月——星火燎原选编之一[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魏晓东.把“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得更好[N].学习时报,2016-06-06.

[1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贯彻党中央精神不是喊口号[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3/c_1122679763.htm,2018-04-13.

[16]马社香.“井冈山的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J].党的文献,2006(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大举措——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N].人民日报,2016-02-29.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