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问题的再认识

2020-07-04张俊国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家利益历史经验新中国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分别对国家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举措,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70多年来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如必须确立明确而又长效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着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谋求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高度重视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层面来认识。今天,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做好新时代条件下维护国家利益工作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3-0083-08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分别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情况,对国家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举措,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今后,维护国家利益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党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切实取得实效,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中流砥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探索历程

国家利益是任何一个国家确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核心政治力量取得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依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始终重视维护国家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近代中国国家利益的销蚀和沦丧,外争民族独立和内争人民解放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大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在国家安全利益方面把保持主权领土的独立和完整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看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新中国的首要利益,并为此采取了积极防御外敌入侵和敢于痛击外敌入侵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家政治利益方面,以确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促进国内政治稳定发展的目的;以争取国际承认与致力于国际地位的提高,以达到谋求新中国更加宽阔的活动空间的目的。在國家经济利益方面把对内发展生产力和对外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当作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和促进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手段,从而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挺直经济利益谋求和发展之途中的脊梁奠定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家文化利益方面提出必须构建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并以此希图为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党特别看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开展反对“和平演变”斗争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和当代意义。

(二)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极大努力。面对“文革”期间党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一度出现的挫折甚至失误,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不仅为人们以国家利益的视角重新审视党的内政外交政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也对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内政上来看,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改革开放总方针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以恢复,国家政治生活步入正轨,教育科学文化发展迎来春天。从外交上来看,外交指导思想发生转变,外交目标重新定位,外交战略做出调整。党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新认识。这样的新认识一方面成为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依据,反过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为人们以世界的眼光和视角对国家利益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等。与此同时,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成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这一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既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又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这一历史时期,党不仅提出了新安全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且还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党顺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努力实践新安全观,在处理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中获得成功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周边环境;保持了与大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拓展了中国生存和发展空间;维护了边疆稳定,保障了国家能源和海上贸易通道安全。这一时期,党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前提下,基本上完成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转变,这为不断争取、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国家利益开辟了新的通道和路径。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又给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这一时期,党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新认知,拓宽了对国家安全、综合国力、国家文化利益的视野。党在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倡导改革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此外,党基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作出了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宽领域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战略,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了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好民生问题便成为党在这一历史阶段维护国家利益的当务之急。这一时期,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生观并努力付诸实践,使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党又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样,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当时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这一时期,党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已经成为党维护国家利益的新体现,即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中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中维护中国的发展权益,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机制中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不仅如此,党在这一时期还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经济金融领域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内所面对的信息安全风险都很大,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此,党采取了不少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完善与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培养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红线,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什么样的国家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诸多问题。这一时期,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方面,党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的同时,既充分發挥国家安全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又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种活动,不仅确保了整个社会状况的安定有序,也使人民的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在维护国家政治利益方面,党在国内政治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使党心民心的凝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不断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为确保国内政治稳定大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方面,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民生型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新特点,决定中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在对内经济政策方面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等举措以最大限度地焕发出国家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既突破中国产业技术转型与升级的瓶颈,又在与沿带沿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方面,党在全党和全社会不仅强化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P33的共识,而且还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逐步转化为绝大多数国民一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在对外宣传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和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和争取与维护海外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既举世瞩目又有目共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不单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7,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些成就不仅对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执政地位和赢得党心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今后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必须把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发展战略放在“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来制定

所谓国家发展战略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国家未来目标、走向等所作出的以求取得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有力保障的一种总体规划和谋略的科学与艺术。国家发展战略通常由三个基本要件构成,即国家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利益;国家为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应该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国家在追求利益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的途径和手段。这三个要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体中。”[2]P153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等特点。由于国家发展战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既是国家利益的反映,又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策略指针。因此,每个主权国家都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因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战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科学的国家战略会使国家走向进步、繁荣和富强,错误的国家战略则会导致国家的停滞和倒退,使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3]P8对于新中国来说,党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P1437就是党为全国人民确立的明确而又长效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须臾不可忽略或者忘记的。至于如何把这一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可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提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如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鉴于“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1]P56,因此,今后无论世事、国情、党情如何沧桑巨变,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艰难前行,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只要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不犹豫、不彷徨、不懈怠、不畏难、不退缩、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征程中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时代篇章。

(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体现

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能否维护好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统一是可否实现整个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前提条件。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国的各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长河中,经过不断地诞育、分化和交融,才最终形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并长期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应该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的各个民族不仅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5]P299而且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和争取与维护国家利益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反动腐败政府的黑暗统治,再加上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挑拨离间政策,导致近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6]P168局面不时呈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直致力于如何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和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工作,并且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面对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如在部分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造成该地区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总体上与东部地区发展绝对差距拉大、民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问题突出;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历史欠账较多,一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7]P103等,全党还需要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既要努力做好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又要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因为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好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且也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8]。

同时,国家的领土完整统一也是考验一个国家维持安全利益强度的主要标尺之一,因为它是从维护国家生存空间方面表现出来的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9]P50的理念、原则和底线不动摇。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大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尽管如此,但中国离真正能够担负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任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从国际舞台的宏大视角来看,中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台湾统一的问题,因为这“是世界发给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10]P308。如果台湾不回归祖国,中国的海防就是不完整的,由于没有可供军舰自由出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中国海军也将会被完全封锁在第一岛链之内,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安全就得不到充分保障。台湾不统一,一旦海上交通线被“一个分裂的、武装的台湾,或者与其它国家结盟的台湾”所控制或切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物资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台湾不统一,中国大陆东南部将会失去一个有利的战略缓冲区。台湾不统一,台湾丰富的海底石油、珍贵矿产以及辽阔的“绿色国土”就会成为一些列强国家觊觎中国或实施“以台制华”战略的关键要素。[11]由此,不难看出,“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因此,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12]的大事,它不单单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与民族尊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9]P40。

(三)必须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作为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首要条件,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合力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其内涵往往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无论人民群众的内涵如何发生变化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国亿万劳动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主体力量”[13]的地位始终没变,也不可能发生变化。可以说,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都成为“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得以历史延续与发展变革的主体”[14]P28,更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实践过程中的主体。

工人阶级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主导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看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15],并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15]。在带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过程中,党一方面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16]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工人阶级只有“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在“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17]的过程中,书写出新时代的华章。

农民阶级是我国谋求国家利益实践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其中有顺畅,也有曲折,但不管怎样,党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定位始终坚守着。实践证明: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8]P103是党充分调动农民阶级谋求国家利益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在我国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因此,能否“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仅仅是能否“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9]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要件。目前,在中国广大乡村之所以如火如荼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到底就是要将“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20]的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这样的一种大好局面。如果这样,中国的“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1]P658。

知识分子是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仅把知识分子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还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能够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的主体力量。在今后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中,一方面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不动摇,“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另一方面党也要加快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尽早“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13]。

(四)必须高度重視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的基础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时代主题的问题上曾侧重于“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的判断上,并由此提出,在帝国主义酝酿战争的时代,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22]P174。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新理念。自此,这一判断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时代主题问题认识的最强音。在许多人看来,当今的世界已经告别了革命,更告别了战争。所以,现在重视不重视军事实力都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人们对和平充满着希望,对和平怀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其实,这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实践中基础作用的一种极大程度上的误解。

我们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军事实力都是维护一国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根本手段。无论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还是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都概莫能外。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从有历史以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实力地位的。搞实力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军队是阶级的实力。只要有阶级,就不能不搞军队。”[23]P69-70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懂得对未来利益或资源的争夺不是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世界里进行的道理。正是这样的原因,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军事实力的提升,反而更为重视。如在新一轮军事革命面前,美国不仅是“这场军事革命的领头羊”[24]P8,而且还“加快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大国也都在努力抢占军事技术领域制高点”[9]P57。有鉴于此,人民军队只有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把我军建设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9]P51,才能“自觉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9]P52。

(五)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层面来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执政党依靠强制力来维护统治的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意识形态对于执政党执政地位巩固的作用日益突出。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意识形态,执政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独特的功能。在当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都面临着自身意识形态建设问题”[25]P222。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由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9]P111,所以,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或者改革开放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党始终高举的一面旗帜,更是党赢得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却出现了一些颇不平静的现象。这些现象其根本目的无非就是“企图把人心搞乱”。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里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9]P128。因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P99的大事。

三、结语

现在,我们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才能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戒骄戒躁,埋头苦干,才能够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今后,维护国家利益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如党面临政治新考验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问题,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和途径将呈现多样化趋势的问题等。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9]P3。面对这样的局面和趋势,党必须始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和政治领导力以及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唯有这样,党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P1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始终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实践的中流砥柱。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8]P355。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薄贵利.国家战略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牛江红,刘锡涛.浅谈台湾的军事战略地位[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5).

[12]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3.

[1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14]衣芳,等.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6]习近平.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 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N].人民日报,2013-10-24.

[17]习近平.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 開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10-30.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05-02.

[20]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浙江省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5-09-19.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3.

[25]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邱 明)

猜你喜欢

国家利益历史经验新中国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还原真实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