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就业这项最大民生工程
2020-07-04徐焱
徐焱
打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搜索”栏中输入“就业”一词,检索后的统计数字会让你感受到政府对就业的重视程度——万余字的报告本已是近年来最短篇幅,“就业”却出现了39处。
通观报告,“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部分,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并定下了具体数据指标。紧接着又专门用一个章节重点说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其中李克强总理甚至用到了“千方百计”一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小了说,就业关乎每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民生之本;往大了说,就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延伸開去,就业还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子女的培养教育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而今的中国,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就业问题本就不容小觑,加上今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业的压力自然愈发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这都意味着,就业不仅仅是实现充分就业,还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如何着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方案,即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同时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归根结底,就是抓政策、抓产业、抓培训。
其一,稳定现有就业,离不开稳定现有产业。产业发展了,才能稳住存量、拓展增量。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传统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这些产业往往又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头。因此,要转变思维模式,从新形态、新模式、新行业中发掘就业潜力,延长产业链条,进而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展,在稳定现有就业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就业。
其二,稳定现有就业,离不开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除了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对冲疫情影响,还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实施政策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创新政策制定。在此基础上,有了好的政策,还要抓落实,把一项项政策逐条逐项落实落细,方能稳得住、增得了、促得活。
其三,增加新就业、促进再就业,技能本领是关键。要稳就业,需要政府在技能培训方面强化主体意识、发挥推动作用,坚持需求导向、构建长效机制。对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可实行培训就业两手抓,将财政补贴重心转移到技能培训等方面,形成政企同向发力的效果,进而实现社会、企业、个人的多赢。
其四,做好就业工作,有必要用好大数据,建好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打造,便捷、精准地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让政府、企业、个人均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通过就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也将实现政府的有效兜底帮扶,进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定下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这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未来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