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动产业分工协作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0-07-04易小光

当代党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易小光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局面,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分工协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正在重新布局,世界各国城市群的产业协作也从要素协作阶段迈入基于产业链的多链融合发展分工协作阶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定位,找准各城市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并据此优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合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两地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我国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有助于两地充分发挥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和优化配置,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后又一个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有助于两地尽快解决长期困扰的发展不充分问题,推动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二是有利于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提升成渝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两地着眼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大局,加快集聚生产要素资源,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助于两地已经形成的万亿元级的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初具规模的消费品和新材料等制造业,发展迅猛的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农业发挥更好的产业优势;有助于促进两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产业高效分工、科技创新活跃的优势产业集群,带动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利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化。生产力合理布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地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地理空间布局合理化的重要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两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形成以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合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区域产业和城市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有助于两地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共建协调发展机制,共谋创新发展环境,形成互利共赢的内生动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形成两地高效一体的产业空间格局。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受地方行政体制、行政区经济考核等因素影响,抱团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产业合作规划严重滞后。成渝两地要素稟赋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入合作,导致产业链合作不够。三是产业政策体系一体化程度较低。成渝两地在要素流通领域合作不深,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准入、投入准入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四是产业开发开放平台合作不足。两地搭建的产业发展平台更多仅限于辐射本行政区域,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共享不够,两地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互动性和互补性不足,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对成都乃至更大范围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协同发展中予以解决。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尊重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工作中把握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基础。一是建立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旨在统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协调、协作机制,共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产业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事项。推动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的专项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产业合作项目和事项。尽快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中心,对两地优势产业整合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二是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基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技术链,推进产业协同布局。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验,依托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重大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地图”,加强川渝两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接,统筹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细化各市(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和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目录,优化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选择重点突破的产业链环节,吸引培育一批企业主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都市圈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渝西地区、川东北等腹地城市发展制造配套产业、资源型工业以及旅游业和特色效益农业,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延伸完善升级。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力制高点,鼓励川渝两地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加强合作,强化科研服务平台、科研人才等资源共享,推动科研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共建,联合精准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聚焦军工主业、军转民、民参军三大领域,围绕人工智能、低轨卫星通讯、智能制造、北斗导航等领域,合力布局国家级重点科技研发高端平台,推进中关村(重庆)军民融合产业园、绵阳科技城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建设和协同创新。川渝共同搭建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共同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中心。鼓励川渝两地金融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抓好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完善各类合作平台协调机制,推动“万达开”、广安、潼南、铜梁、合江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纵深发展,推进两地异地共建“飞地园区”取得实质性进展。简政放权,赋予川渝合作示范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聚焦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以及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建立双城经济圈产业联盟,引导各协议联盟单位成员建立基于产业配套的供需合作机制。

三是推动重点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加强汽摩、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合作。推进川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产业在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做大做优做强汽车、摩托车及配套产业,将成渝发展主轴建设成为联系紧密、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集群效应突出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走廊,共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共建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核心器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制造应用,推动两地京东方协同发展,共同建设西部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做大做强新型显示产业,合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集群。以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为载体,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推进金融、航空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市场对外开放,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共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强化重庆、成都国家级物流枢纽功能,打造万州、涪陵、江津、永川、遂宁、泸州、自贡、内江、南充等商贸物流基地。整合数字经济资源,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型基础数据库和区域性国际数据中心,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引进国际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业态。共建大健康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川渝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中国牙谷”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巴蜀丘陵区山水田园风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人文、农耕、自然相融合的综合性乡村旅游聚落,整合旅游路线,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四是建立完善城际产业协作的政策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完善GDP分计、税收分享和企业资质互通互认等制度。川渝共同协商,探索建立双城经济圈内研产分离项目以及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区与承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川渝共商制定产业转移的企业创造增加值分享统计办法,允许产业转移项目在不同合作城市之间按一定比例分享GDP的指标数。改革政绩考核办法,适度减少对产业转移、技术输出地政府的经济考核目标要求。对于跨省市、跨城市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城市之间分成共享。建立合建园区、飞地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总部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均衡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财税利益分配关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企业等企业资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互通互认,享受同等优惠政策。消除税收返还、土地租金、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的地方差异,在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内实行统一的招商优惠政策,共同成立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借鉴长三角经验,川渝两地共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和结构升级。适时探索争取国家支持,国家和川渝两地共同投资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发展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根据项目的使用、受惠情况,协商确定各方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