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大分化,昭示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0-07-04赵耿华
赵耿华
2020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涨幅分别为-2.31%、32.50%。分行业(以中信二级行业分类为依据)来看,累计涨幅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医药39.99%、食品饮料25.73%、电子22.63%、计算机21.55%、消费者服务20.37%,涨幅均在20%以上;累计跌幅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石油石化-21.00%、煤炭-14.59%、银行-12.10%、非银行金融-10.27%、交通运输-10.26%,跌幅均大于-10%。
即,消费和科技表现良好,周期金融板块的表现不佳,行业表现分化严重。从短期因素剖析,可以理解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表现低迷,收入弹性较弱的必需消费品的业绩确定性更强,相对其他行业更易获得确定性溢价。这种解释是否有力?
不妨把时间周期拉得更长一些,回顾过去四年的市场表现:从2016年1月28日到2020年6月28日,累计涨幅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302.89%、家电114.27%、建材86.56%、电子78.75%、医药55.22%;累计跌幅前五名的板块分别为:传媒-41.37%、纺织服装-35.93%、石油石化-19.28%、综合金融-19.04%、建筑-16.33%。也就是说,过去四年的市场数据,与2020年上半年的市场数据基本是一致的:消费和硬科技表现更优。
理清这几组不同时间跨度的市场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市场背后的驱动因素:新冠疫情并不是形成当前市场格局的核心驱动因子,疫情只是加速了过去这几年正在发生的趋势而已。那么,市场背后的核心驱动因子到底是什么?近期中央领导关于经济主题的讲话,或许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发表致辞时指出:中国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处于人口红利期的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阶段,以及以基建投資和房地产投资为主的投资驱动阶段。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和国内城镇化阶段步入后期,以及自身GDP体量的进一步壮大,出口增长和投资拉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自然衰减,消费责无旁贷地成为承载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的12736美元高收入国家又前进了一步。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国开始步入以消费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这意味着,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层次与购买力将大幅提升,从数量型、生存型、温饱型消费向质量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潜能将被充分激活。
反观供给端,中国虽有最完备的庞大工业体系,但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品牌力不强,无法有效匹配国内巨大消费潜能的释放。要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必须从供给侧去倒逼结构和质量快速提升,带动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升级到创造,从模仿转变为创新。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人均GDP迈过1万美元大关,国民经济步入了消费驱动的发展新阶段,而加大科技研发是实现供给侧升级以匹配庞大升级消费需求的唯一路径。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A股在本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