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信仰培育的意义探究

2020-07-04杨耕丁祥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教学模式

杨耕 丁祥艳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推手和指路明灯。调查数据显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似乎没有完全达成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助红色实景教学基地,通过红色实景教学模式,运用饱含红色基因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树立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信仰。

[关键词] 红色实景;教学模式;政治信仰;心灵感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67-03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有效途径,是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旗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和工作定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需结合本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推手和指路明灯。有别于中学生的懵懂和小学生的幼稚,大学生的心智在逐步走向成熟,相对宽裕的闲暇时间,以及多元便捷的信息通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背景,他们的反思和质疑能力逐渐增强,会经常对学校所设置的非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负面的时效性评估和必要性分析。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所设置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其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没有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他们应对思政课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思維中不存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选项内容。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丰富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全面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状况,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度和关注力度。然而,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党中央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二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描述

据统计,“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层次高校,985高校与211高校的思政课‘隐性逃课的发生率维持在38.20%~40.00%之间,普通本科类高校达到69.17%,而高职高专高校均达到90.00%以上。”[1]所谓“隐性逃课”是指,“上课不听课,形在神不在”[2]。上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非如人所愿,潜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能动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学生比例很少,他们在课堂上“阳奉阴违”地忙着自己的私活:赶着未完成的专业作业、读着时尚期刊和流行文学作品、看着未欣赏完的手机视频甚或是电影、连续剧、聊着无关紧要的私信……

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用尽心机、苦思冥想地探索出“微思政、案例教学、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及慕课教学、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试图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可是,调查数据显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似乎没有完全达成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17.92%的学生不喜欢教师开展的互动,认为没有效果;只有35.85%的学生认为互动的效果好,57.55%的学生却认为互动效果一般。”[3]可见,很多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转变并不接受,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形式的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大学生应对思政课教学形式改革的消极心态还反映出,他们在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作者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思政课教师不能在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理论框架基础之上,充分地讲解理论内涵,不能学以致用地将理论内容的时效性展现出来,势必造成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自然无法引发大学生的积极回应。

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涵,高等教育的目标着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强化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担当意识,指引大学生追求正确的政治信仰。“当代高校思政课主要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可避免地会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出,严谨的逻辑结构、晦涩的语句内涵,以及抽象的理论意义等鲜明特征。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朴实、生动的授课语言讲解教学内容,并要充满自信地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出现的因果关系、社会意义及深远影响。“部分思政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常常围绕教材、理论、时事、政策开展,把高深的学术语言加入课堂教学中,学术性强,理论性强,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的灌输,使得思政课堂了无生机。”[4]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都很高,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抽象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使用活泼、具体的授课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

三 红色实景教学模式的心灵感召作用

思政课教师酝酿和推行各种教学实践改革的初衷,就是通过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试图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参与热情,促动学生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实现授课教师的预定教学目标。实践证明,仅仅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变革,还不足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价值追求的满意程度和心理预期。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通过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引导学生意识到,“思政在身边,生活有思政”社会生活主旋律的存在,进而主动理解和接近思政课内容。

所谓实景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角色的转换,使之由一个学生变成当事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6]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就是,将大学生置于承载着红色历史的纪念馆、博物馆或者是革命圣地等场景之中,使大学生在凭吊红色场景和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器物过程中,仿佛亲临革命历史场景、萌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进而直观地了解党史、国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内容,是统领大学生专业学习活动和个人品格塑造行为的精神旗帜,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主旨方向,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做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感动、心动、意动和情动的理想教育意境。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有限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在适用时间和适用对象方面必须有严格的限制,以防止红色实景教学模式泛化为日常教学模式而失去其特定教育意义。

红色实景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由授课教师在授课班级里选择和确认,凡是认真学习思政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互动、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都应该成为被遴选的对象。在每学年的寒暑假,由思政课教师带队,组织所遴选的学生到红色实景教育基地,以亲临其境的方式接受思政课教育。红色实景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在,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的高度契合,通过再现历史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感人的故事总会带动受众的思绪,引领受众的情感发展方向,由对历史事件的抵触与排斥转向认同和接受。

例如,通过组织同学们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上海“一大”会址及嘉兴红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会址以及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先进事迹纪念馆等红色实景教育基地的活動,帮助同学们从情感上认知,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和苦难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理想信念和执着不变的政治信仰。采用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形式上丰富了教学方式,改善了教学手段,实质上是要完成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的教育作用。

四 红色实景教学模式的信念培植作用

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发挥普通专业课程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理论思维的职责之外,还要承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神圣使命。红色实景教学基地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帮助大学生通晓党史、国史和中华民族抗争历史的有效途径。很多实景教育基地的先进事迹都可以向大学生传递出,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每个中国共产党员战胜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源泉,展现了信仰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宗旨目标在于,通过对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育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牢固信仰。信仰彰显的是社会个体的精神追求,统摄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目标,是确保个体灵魂充实的坚固城堡。“信仰是一种深沉而笃定的精神力量,表征着人们对某种形象、事物、理论的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信仰一旦确立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它引导和规制着信仰者的理想追求、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能够给予信仰者极大的精神满足,照亮信仰者的现实世界,成为信仰者值得交付一切的终极意义。”[7]应该说,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堪忧,很多大学生没有精神追求,也更缺乏信仰指向。

2015年一项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实证调查显示:“21.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6.6%信仰‘宗教,26.5%‘有信仰,但是说不清楚,37.8%‘没有信仰,7.9%‘不清楚。从所占百分比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受访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相反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或信仰缺失现象却越来越多地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8]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旨目标就是对大学生实施的信仰教育,尤其是要强化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中华民族的未来脊梁和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必须具备深沉而坚定的精神信仰,唯此才不会随波逐流进而丧失灵魂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青年大学生承载着传接党的神圣事业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应该承担起大学生信仰培育的重要职责。

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当前教学现状情况下,并不能完全承担起这一职责,既有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良性互动,造成了师生彼此之间的不满意:一方面,大学生不满意思政课教师的简单说教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满意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普遍漠然态度,以及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懒散行为。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实窘境需要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继续提高自身理论思维水平,强化对理论内涵的领悟能力,加大教学语言的扩张能力,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内涵,转化为具体直接的事例表述。

大学生不能对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和入心,自然难以对其接受和认同,产生信服心理乃至信仰更是无从谈起。信仰来自社会个体对思想和理论的欣然接受和强烈认同,并自愿以所信奉的思想或者理论确定本人的行为取向,设定自身的行为模式。人生有信仰才能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

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人格塑造空间大,思想免疫力较弱,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影响,动摇对“四个自信”的信仰坚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红色实景教学模式,运用饱含红色基因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以文化自信为主要抓手,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论渊源,阐述中国共产党员的政治修养和品格塑造与效法先达圣贤之间的传承关系,帮助大学生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源自传统文化。向学生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

五 结语

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需要富含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显然不合时宜,师生角色互换的“反转课堂”作用有限。红色实景教学模式将“感同身受”的心理暗示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充分结合,使大学生在情有感动之后心悦诚服,进而接受教师的政治信仰教育。当然,红色实景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红色实景教学模式无法全面取代日常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模式。

大学生在实景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借助于了解革命先烈感人事迹的方式,知晓正确的信仰在铸魂育人方面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严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无法让大学生心悦诚服,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只能肤浅地理解理论内涵,甚至是根本不理解理论的科学内涵,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显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实景教学模式把大学生置于真实景物之中,激活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以模拟式感同身受的方式思考革命先驱们的信仰初心和理想情怀,以此激励自我牢固树立报效祖国、投身建设、服务社会,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

参考文献:

[1]胡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J].高等教育,2019(10):189.

[2]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16—17.

[3]洪明.碰撞·共鸣·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探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4]王翠萍.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魅力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45):65.

[5]许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N].贵州日报,2019-03-27(009).

[6]徐俊辉,汪龙玥.实景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以建筑专业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169.

[7]李忠军,杨科.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信仰、信念、信心[J].思想理论教育,2019(6):57.

[8]徐俊,任旭.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3):56-62.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